..续本文上一页「能持」[19],能持就是记忆,要记得住,才能继续作观察思惟,成就智慧。此外,过去的经验,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当我们经由感官接触到境界时,过去经验的比对,便成了当下认识的基础。如果发现现在所接触的境界,是过去记忆中的经验所没有的,那就成了一个新的经验。人们通常对一个新的事物,不知道如何反应,此时,会从记忆中,去寻找过去类似的经验,以为认识的参考。所以,可以说,我们是没有办法不活在过去的经验里的。活在过去经验里,有其正面的意义,例如,得以快速的判断反应,驾轻就熟,但也容易因而陷于执着成见的错误中。
能作思惟,是人类的另一个特点。从生理结构来看,人类脑部的皮质构造,是所有动物中最独特的部分,它有着思惟的功能,让人类可以不只是凭着过去的经验来作反应。经中说,听闻正法后,还要能「内正思惟」[20],就是在心中作思惟观察,将道理彻底地融会贯通,知其然,也知所以然。往后,再经由思惟观察,人们可以从记忆中,检讨过去的错误与失败的经验,改正自己错误的认知,等到下一次行动时,才有如法导正的可能。所以,思惟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原动力;向善、向上、向解脱的推手。
人性中的善与恶
人性中,有着深固自我感的爱染,这会是引发向下沉沦的恶行的。又有着能反省检讨,自我改正的思惟能力,这是能引发向上升华善行的。再加上不同程度的勇猛坚毅,意念强记的强化力量,使得人性中,有着复杂的善与恶交错。古人有认为「人性本善」的,也有认为「人性本恶」的,还有折衷说「不善不恶、亦善亦恶」的,其实,从佛法缘起的观点来看,「本际不可得」[21],推想人性「最初」的本质如何如何,其实只是个虚幻不实,没有实质意义的想象而已。不过,人性中,确实有着善恶交错的聚积。
顺着自我感的爱染发展,就有顺境中的贪,逆境中的瞋,以及不知不觉执着沉迷的痴。贪、瞋、痴,可以说是涵盖了所有的烦恼与恶行了,尤其是瞋,从瞋心引发,小自对他人的冷漠与伤害,大到战争与破坏,不但造成自己的暴戾不祥,也使得他人陷于恐怖不安中,可以将长久以来所累积建立的情谊,毁于一旦,那真是赤裸裸的恶。能反省检讨,自我改正的思惟,就是惭愧心了。经中说,由于人有惭愧心,才能维持人伦,使人类有别于畜生,也才能有益于清净解脱的修学[22]。惭是从思惟、仰慕先圣先贤的德行中,对自己所做的罪过与不足,产生羞耻心,因而改过向上,这是主动发自于自己内心的向善力量。愧是在社会伦理道德的舆论、修行团体戒律的约束下,对违反制约的恶行,产生羞耻心,因而改过向上,这是来自于外在约束的向善力量[23]。如果能够善用人性中的善,多发扬人性中的惭愧特质,减少自我感的爱染发展,就是向善、向上,向于解脱的修学了。
注解
[1]「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处善,三种观义,尽于此法得漏尽……云何三种观义?比丘!若于空闲、树下、露地,观察阴、界、入,正方便思惟其义,是名比丘三种观义。」《杂阿含第四二经》
[2]「所知境中,或说名蕴,或名处界,由蕴、处、界三义别故。别义者何?颂曰:聚、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论曰:积聚义是蕴义,生门义是处义,种族义是界义……」《顺正理论》(大正二九‧三四三中)。又如《俱舍论》说:「心、心所法生长门义,是处义。」(大正二九‧五上)
[3]「佛告彼比丘:眼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耳、鼻、舌、身内入处,亦如是说。」《杂阿含第三二二经》
[4]「佛告比丘: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杂阿含第八0经》
[5]「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杂阿含第六一经》
[6]「我们的身心自体,释尊分别为:重于心理分别的是五蕴pan~ca-skandha;重于生理分别的是六处s!ad!-a^yatana;重于物理分别的是六界s!ad!-dha^tava。身心自体,不外乎蕴、界、处。」《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二二页,印顺法师着。另在《佛法概论》中作:「蕴观,详于心理的分析;处观,详于生理的分析;界观,详于物理的分析。」
[7]「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杂阿含第二七0经》
[8]「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杂阿含第三二二经》
[9]「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见。……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杂阿含第一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一切无常。云何一切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若眼触因缘生受──苦觉、乐觉、不苦不乐觉,彼亦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杂阿含第一九五经》
[10]「佛告罗[目+侯]罗: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罗[目+侯]罗!若比丘于所有地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复如是。……若比丘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是名断爱缚、诸结,正慢无间等,究竟苦边」《杂阿含第四六五经》
[11]「所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杂阿含第四八六经》
[12]「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谓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杂阿含第三七一经》
[13]「尔时,我复作是念:不可以此羸劣之体,求于上尊之道。多少食精微之气,长育身体,气力炽盛,然后得修行道。当食精微之气,时五比丘舍我还退:此沙门瞿昙性行错乱,以舍真法而就邪业。」《增一阿含三一品第八经》
[14]「云何有漏从用断耶?比丘!若用衣服,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严饰故,但为蚊虻风雨寒热故,以惭愧故也。若用饮食,非为利故,……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断、新病不生故,久住安隐无病故也。若用居止房舍、床褥卧具,非为利故,……但为疲倦得止息故,得静坐故也。若用汤乐,非为利故,……但为除病恼故,摄御命根故,安隐无病故。若不用者,则生烦恼忧戚,用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用断也。」《中阿含第十经》
[15]「离色界贪已,于色意生缚亦断。于色意生缚断已,识攀缘亦断,识不复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受、想、行……。」《杂阿含第六四经》
[16]「云何食集如实知?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乐着。」《杂阿含第三四四经》
爱自性者,略有三种:一、后有爱,二、[喜+心]贪俱行爱,三、彼彼喜乐爱。如是三爱,略摄为二:一者、有爱,二者、境爱。后有爱者,是名有爱。喜贪俱行爱者,谓于将得现前境界,及于已得未受用境,并于现前正受用境所有贪爱。彼彼喜乐爱者,谓于未来所希求境所有贪爱。当知此中由喜贪俱行爱故,名爱结系;由后有爱及彼彼喜乐爱故,名爱锁系。」《瑜伽师地论》(大正三0‧七八二上)
「此自体爱与境界爱,如约现在、未来二世说,即四爱:爱,后有爱,贪喜俱行爱,彼彼喜乐爱。前二为自体爱,后二为境界爱。」《佛法概论》第八七页,印顺法师着。
[17]「复有三法,谓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长阿含第九经》
「无有爱云何?答:欣无有者,于无有中,诸贪等贪,执藏、防护,着爱染,是谓无有爱。此复如何?如有一类,怖畏所逼、怖畏所恼,忧苦所逼、忧苦所恼,苦受触故,作是念言:云何当令我身死后断坏无有,永绝众病,岂不乐哉。」《集异门足论》(大正二六‧三八二中)
[18]「佛告比丘:阎浮提人,有三事胜拘耶尼人。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长阿含第三0经》
[19]「精勤方便,随时往诣沙门,专心听法,闻则能持……。」《杂阿含第九二九经》
[20]「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杂阿含第八四三经》
[21]「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中论》(大正三0‧一六上)
[22]「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净法,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浑乱,如畜生趣。……世间若无有,惭、愧二法者;违越清净道,向生老病死。世间若成就,惭、愧二法者,增长清净道,永闭生死门。」《杂阿含第一二四三经》
[23]「云何为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崇重贤善,羞耻过恶,对治无惭,息诸恶行。云何为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谓依世间诃厌增上,轻拒暴恶,羞耻过罪,对治无愧,息诸恶业。羞耻过恶,是二通相。」《成唯识论》(大正三一‧二九下)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四章 认识自我 第一节 人与人性的剖析》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