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一节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P2

  ..续本文上一页执取力量,这种强烈的执取力量,主要是来自于「无明」与「贪爱」,也就是经中所说的「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无明与贪爱,虽分为二,其实是一,那就是自我中心的「我执」。这是因为,众生任何形式的贪爱,都是为了自我,贪爱与自我感,其实是一体的两面,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离开自我感,贪爱就没有落脚处;离开贪爱,自我感也失落了展现的舞台,只不过贪爱常常是显露在外,而自我感则是潜藏在内。另就发动与主导性来说,自我感的我执,确实是居于比较关键地位的,所以,只有确实根除了自我感的我执,做到「诸法无我」,轮回的动力才会消失,所谓「此无故彼无」,生死轮回才会停止。经中说:「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就表示了这样的意思,一旦止息了轮回的动力,就可以说是「无生」[23]了。佛陀肯认众生生命的轮回,同时又将教说的重心放在无我,这与《奥义书》里所主张的轮回--具有「真我」的轮回,是大异其趣的,这应当是学佛者应有的基本认识,我们留待〈无我下的轮回〉一节来讨论。此外,在三世轮回中,另一个重要内容为善恶罪福等等业力的形成和报应,在佛陀的教说中,又是持怎样的态度,这也应当是学佛者应有的基本认识,我们留待〈业力的形成与展现〉一节来讨论。

  

  注解 

  [1]「……收缚此人着大釜中,韦盖厚泥使其牢密,勿令有泄。遣人围繞以火煮之,我时欲观知其精神所出之处,将诸侍从繞釜而观,都不见其神去来处。又发釜看,亦不见神有往来之处,以此缘故知无他世。……」《长阿含第七经》 

  [2]人类的祖先从哪里来,各色人种是否为共同祖先,是长时间以来一直被持续关注的问题。近代从考古学、生物学,乃至于人类基因学的各种角度探求,屡有推陈出新的假说被提出,而难有定论。佛教经典,如《中阿含第一五四经》、《长阿含第五经》、《长阿含第三0经》、《增一阿含第四0品第一经》,记录了当时的传说,说此世间初成时,人是从「光音天」来,初时还保有光音天界众生的特性:以念维生,体态轻盈,能飞翔于空中。后来因食地上的食物而逐渐体态粗重,终成为现在人的模样。而这个世间,未来还会因「火灾」,光音天以下的世界全毁,众生只能生于光音天,如此周而复始。 

  [3]对于轮回的范围,《布利哈德奥义书》中说有天道、祖道与第三道,后来《爱陀列耶奥义书》又有胎生、卵生、湿生与芽生四生之说。(以上参考《印度哲学宗教史》第二八九至二九八页,高楠顺次郎与木村泰贤合着,高观卢译)

  到了释迦牟尼佛时代,或已开始有「地狱、畜生、饿鬼、人、天」等五种轮回范围之说,如《杂阿含第四三二经》说:「尔时,佛告诸比丘:譬如五节相续轮,大力士夫令速旋转。如是,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不如实知,此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轮回五趣而速旋转:或堕地狱,或堕畜生,或堕饿鬼,或人,或天,还堕恶道。」

  到西元一世纪以后的大乘佛教时代,则普遍接受六道轮回的说法,如《大智度论》中说:「又摩诃衍中,《法华经》说有六趣众生。观诸义意,应有六道。……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罗;恶有上、中、下故,地狱、畜生、饿鬼道。」其中的阿修罗道,早期是归类于天道一类的。 

  [4]依现代对印度历史文明研究的主流看法,将印度文明的演化,分为「四吠陀」时期:约在西元前一二00年至西元前一000年。「梵书」时期:约在西元前一000年至西元前七00年。「奥义书」时期:约在西元前七00年至西元前五00年。「经书」时期:约在西元前五00年至西元二00年。「往世书」时期:约在西元二00年至西元一000年。一般认定「梵书」时期为婆罗门教确立时期,「往世书」时期之初,正值梵文学复兴与印度教形成的时期。而《经书》时代初期,佛教、耆那教等不同于婆罗门教义的新兴教派大兴,所以也称为「学派时代」。 

  [5]依据高楠顺次郎与木村泰贤合着,高观卢译,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的《印度哲学宗教史》〈第二篇第四章第五节 轮回说之起原〉的解说,四吠陀中最早的《梨俱吠陀》,已有死后尚有灵魂的思想,但是没转生他处之说,所以说:「则轮回思想,当吠陀时代,尚未之有也。」「大体上言之,认《梨俱吠陀》时代未有此思想,实为至当。即令有之,亦不过其种子耳。然至《奥义书》时代,轮回思想,已甚圆熟,亦不能认为其时代新起之教理。故由此点而下概括的考察,认为起原于《梵书》时代,最为适当。」「要言之,轮回思想,当《梵书》时代,大体基础已固,至《奥义书》而骨干已立,终至学派时代而完成云。」(第二二一至二二三页) 

  [6]「关于业之本质,后世各学派原有议论,但认为有依附于生理心理的组织(即生命)之潜势,则无异论也。……吾人认为其起原的思想,实出于《阿闼婆吠陀》。《阿闼婆吠陀》谓有意或无意而犯之罪,必有相当的责罚,遂有除去的咒文,……此中已具备业说二条件,如下:(一)犯罪之余势成为某种之形而存留;(二)其罪缚人,必兴以相当之责罚。」《印度哲学宗教史》第二二五至二二六页,高楠顺次郎与木村泰贤合着,高观卢译。 「我以为,潜在的业力,是因内心的发动,通过身语而表现出来;又因这身语的动作,影响内心,而生起的动能。它是心色为缘而起的东西,它是心色浑融的能力。最适当的名称,是业。」《唯识学探源》第一五七页,印顺法师着。 

  [7]「解脱,又作毗木叉、毗木底、木叉或木底等。脱离系缚之意。原义指脱离束缚而得自在,其后随着轮回思想的发展,遂指脱离轮回世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四八二四页。 

  [8]「佛告比丘:……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杂阿含第二八经》 

  [9]见《杂阿含第二六四经》、《杂阿含第二八五经》、《杂阿含第二八六经》、《杂阿含第二八七经》。 

  [10]「佛告尊者大目揵连:如是,如是!此中种种诸天来云集者,有从宿命闻法,得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身坏命终,来生于此。」《杂阿含第五0六经》 

  [11]「世尊!我今晨朝入舍卫城乞食,闻难屠比丘、难陀比丘尼、善生优婆塞、善生优婆夷命终。世尊!彼四人命终,应生何处?佛告诸比丘:彼难屠比丘、难陀比丘尼,诸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善生优婆塞、善生优婆夷,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生于天上而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杂阿含第八五二经》

  「世尊!彼等命终,当生何处?佛告诸比丘:……复有五百优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终,皆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复有过二百五十优婆塞命终……得斯陀含。」《杂阿含第八五二经》

  「云何世尊!手比丘命终,当生何处?云何受生?后世云何?佛告诸比丘:是手比丘成就三不善法,彼命终,当生恶趣泥犁中。」《杂阿含第一0六五经》

  另,《长阿含第二经》、《长阿含第一五经》、《长阿含第二0经》、《增一阿含二一品第五经》、《增一阿含二三品第四经》、《增一阿含二八品第四经》、《增一阿含三五品第七经》、《增一阿含三七品第五经》、《增一阿含四0品第五经》亦有许多佛陀记说比丘来生的记载。 

  [12]「复次,如来于过去宿命种种事忆念,从一生至百千生,从一劫至百千劫,我尔时于彼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乐觉,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分齐,我于彼处死此处生,此处死彼处生,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实知,是名第八如来力。……复次,如来以天眼净过于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妙色、恶色,下色、上色,向于恶趣、向于善趣,随业法受,悉如实知。此众生身恶业成就,口、意恶业成就,谤毁贤圣,受邪见业,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堕恶趣,生地狱中。此众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谤贤圣,正见业法受,彼因、彼缘,身坏命终,生善趣天上,悉如实知,是名第九如来力。」《杂阿含六八四经》 

  [13]见《杂阿含第二六六经》、《杂阿含第二六七经》。

  另外,《杂阿含第一三三经》、《杂阿含第一三六经》、《杂阿含第九九四经》也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我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知本际。……」《杂阿含第九四五经》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诸比丘!若见众生,爱念欢喜者,当作是念:如是众生,过去世时,必为我等父母、兄弟、妻子亲属,师友知识。如是,长夜生死轮转,无明所盖,爱系其颈,故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14]「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汝等宿命,作何等业,为何工巧,以何自活。……佛告比丘:汝等比丘莫作是说,宿命所作。所以者何?此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不向涅槃。」《杂阿含第四一四经》 

  [15]「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智善见。不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类?何如?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从何来?于此没当何之?若沙门、婆罗门,起凡俗见所系,谓说我见所系,说众生见所系,说寿命见所系,忌讳吉庆见所系,尔时悉断、悉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是名多闻圣弟子,于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善入。」《杂阿含第二九六经》 

  [16]「尔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迦毗罗卫国,安隐丰乐,人民炽盛。我每出入时,众多羽从,狂象、狂人、狂乘,常与是俱。我自恐与此诸狂,俱生、俱死,忘于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终之时,当生何处?佛告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摩诃男白佛:随彼顺下,顺注,顺输。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若命终时,不生恶趣,终亦无恶。所以者何?汝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杂阿含第九三0经》。 

  [17]我们可以从《阿含经》中,描述解脱的圣者的经文中反推得而知。经中对解脱阿罗汉的定型描述是: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杂阿含第一经》等

  「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中阿含第二经》等

  「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长阿含第二经》等

  「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增一阿含一0品第一经》等

  因为只有解脱的圣者,有能力止息这种执取力量,称为「不受有」或「不受后有」,所以个人认为对尚未有能力解脱的众生,不能止息这种执取力量,称这种力量为「有」或「后有」,应属适当。 

  [18]「复次,三事合会入于母胎:父母聚集一处、母满正堪耐、香阴已至。此三事合会入于母胎,母胎或持九月、十月更生,生已以血为长养。」《中阿含第二0一经》

  另,《中阿含第一五一经》也有相同的描述;「阿私罗复问诸仙人曰:汝等颇自知受胎耶?彼诸仙人答曰:知也!以三事等合会受胎:父母合会、无满堪耐、香阴已至。阿私罗!此事等会入于母胎。」 

  [19]《鞞婆沙论》〈中阴处第四十一〉中说:「或有欲令有中阴,或有欲令无中阴。鞞婆阇婆提欲令无中阴,育多婆提欲令有中阴。」持有中阴意见者,认为「如世尊契经所说,三事合会已,入于母胎。……香阴已至,香阴者,中阴也。香阴于彼时有二意:爱心及害心。若女者,彼于父有爱心,于母有害心。作是念:无此女者,我共此男合会。彼不见母,自见共父合会,谓父母不净,彼作是念,是我有。见已便闷,闷已此阴转厚。阴转厚已,便舍中阴得生阴。」持反对意见者,认为「若以无间生地狱者,是故无中阴。」「若中无顿止处者,是故无有中阴。复更说世俗喻事:如光、如影,无有中间。如是,若终、若生,无有中间。以此契经证故,鞞婆阇婆提说无有中阴。」 

  [20]《中部第三八--爱尽大经》 

  [21]「当知所谓缘识有名、色。阿难!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成此身耶?」《中阿含第九七经》、《长阿含一三经》 

  [22]「无根于地界,无叶亦无枝。彼雄猛脱缚,谁复应讥毁。根者,喻有取识。地界者,喻四识住。如世尊说五种子者,显有取识;地界者,显四识住。叶者,喻我慢,如世尊说。」《发智论》按:五种子、地界、四识住之说,系引自《杂阿含第三九经》:「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

  「如有取识为命终心,于此心前,虽有种种感后有业,而于此时,唯有极重,或唯串习,或近作业,感果功力显著非余。」《顺正理论》 

  [23]关于涅槃境界的描述,《杂阿含经》中常见佛陀以斩断「多罗树」的树根来譬喻其「不生」,如《杂阿含第二0九经》说:「于此眼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着,心得解脱。是名初触入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法永不复起,所谓眼识及色。」又,「生」与「死」乃为相对的,当其中之一不起,另一个也就失去意义,所以《杂阿含第九六二经》说:「如是等解脱比丘,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杂阿含第六五七经》说:「有因故有生死,因永尽者则无生死。」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一节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