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毗婆沙论》说,此种神通能像鸟一样飞,而且没有空间上的障碍。又,神足通为神通的一种,依《杂阿含第四九四经》说:「若有比丘修习禅思,得神通力,心得自在,欲令此枯树成地,即时为地。所以者何?谓此枯树中有地界,是故比丘得神通力,心作地解,即成地不异。」《杂阿含第五0五经》说:「即入三昧,以神通力,以一足指,撇其堂观,悉令震动。」入禅定,或三昧(广义的禅定)是可以有神通的。然而,佛法的目标是智慧成就的解脱,不是成就神通,甚至也不在禅定三昧。依《杂阿含三四七经》的记载,佛弟子中还有不会进入初禅的解脱者,称为「慧解脱阿罗汉」的。从《杂阿含第一二一二经》(《中阿含第一二一经》亦同)中,佛陀说:「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脱,余者慧解脱。」可以知道,当时的「慧解脱阿罗汉」是占解脱者中的多数的。所谓的三明,是指有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的解脱圣者。俱解脱,是指修得灭尽定等九种定力的解脱圣者。慧解脱,则是指不会禅定,而以智慧力断除烦恼的解脱者。至于佛陀,则具有圆满的六种神通力。就解脱来说,他们是一样的,但禅定能力与神通能力有差别。
[15]有天界众生,乃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印度传统看法,佛陀没有加以否定。如《杂阿含经》中有〈帝释相应〉、〈梵天相应〉、〈诸天相应〉,记录了许多天人来听闻佛法的情形,《长阿含第三0经》更记录了欲界、色界、无色界中众多不同的天界。现在十方都有佛与佛土,其中更有美好庄严的净土,这样的说法,大约盛行于西元前后。典型的佛国净土,如东方的阿[门+人人人]佛与西方的阿弥陀佛净土。不论是天界众生,抑或佛国净土的有情,都享有比人间更好的身体与生活环境。
[16]尼干子,经中又作尼揵若提子、大雄等,为佛陀时代「六师外道」之一,耆那教的中兴教祖。尼干子的出身背景,与佛陀极为类似,耆那教在印度也一直维持着一定显著的影响力,可以算得上是印度的一大古老民族宗教。传说耆那教成立于佛陀之前的时代,而且在印度一直流传至今天。其教义为不重视天神、祭祀,主张出家解脱(此类思想与佛教同源),自我为永远的存在者,以断食等苦行为解脱轮回的主要修行方法,强调彻底的严守戒律、不杀与无所得。尼干子入灭后不久,耆那教分裂为裸体生活的空衣派(一般称为裸形外道),以及流行于北印度一带,穿白衣的白衣派。
[17]有一次,外道尼干子想要引诱佛陀的学生质多罗长者,来投靠自己的门下。质多罗长者知道了,就主动跑去找尼干子。尼干子煽动性地问质多罗长者说,您相信您的老师有第二禅的禅定能力吗?质多罗长者回答说:「我不以信故来也。」尼干子没听懂质多罗长者的真正意思,很高兴地以为质多罗长者是因为不相信佛陀,所以来找他。依尼干子的看法:「信应在前,然后有智,信、智相比,智则为胜。」实则,质多罗长者早已有进入第二禅的禅定能力,长者说「不以信故来也」的真正意思是,「何用信世尊为」?意思是说,对佛陀的教导,只有自己是否亲身经历的实证问题,哪有什么相不相信的问题呢?所以外道尼干子说,如果来跟我学,就会获得一种禅定力,而使出这种禅定力,可以用绳子绑住风,洒一把泥土阻断恒河水流。这样的谎言,对已有第二禅能力的质多罗长者来说,自然是不攻自破。这个典故记载于《杂阿含第五七四经》。
[18]参见〈初转*轮〉节〈大师唯说调伏欲贪〉一段。
[19]《杂阿含第二七0经》说:「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我慢,是最细微的我执,断了我慢,就进入解脱了。又,《杂阿含第二三经》中,佛陀教导他的儿子罗[目+侯]罗说:「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比丘是名断爱欲,转去诸结,正无间等,究竟苦边。」究竟苦边,就是到达苦的边缘,以此来隐喻解脱的意思。
[20]「胜解是深刻的理解,达到坚定不拔的阶段。胜解不是真实的体验,不过也不是一般平常的了解。」「胜解不是从听闻而来的,要经过如理思惟,确定为非此不可,所以胜解是思所成慧。」《华雨集(一)》第三四二页,印顺法师着。
『「深忍」,是深刻的忍可,即「胜解」。由于深刻的有力的理解,能引发信心,所以说「胜解为信因」。』《学佛三要》第八八页,印顺法师着。
[21]《杂阿含第四九八经》记载着,有一次尊者舍利弗在大众中向佛陀说:「世尊!我深信世尊,过去、当来、今现在,诸沙门、婆罗门所有智慧,无有与世尊菩提等者,况复过上!」佛陀就问尊者舍利弗:「汝能审知过去三藐三佛陀所有增上戒不?」「知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脱,如是住不?」「汝复知未来三藐三佛陀所有增上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脱,如是住不?」「汝复能知今现在佛所有增上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脱,如是住不?」尊者舍利弗都回答说:「不知,世尊!」于是,佛陀就质疑尊者舍利弗,既然不知道诸佛世尊心中所有诸法,怎么能做那样的赞叹呢?尊者舍利弗回答说:「世尊!我不能知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世尊心之分齐,然我能知诸佛世尊法之分齐。我闻世尊说法,转转深,转转胜,转转上,转转妙。我闻世尊说法,知一法即断一法,知一法即证一法,知一法即修习一法,究竟于法,于大师所得净信,心得净,世尊是等正觉。」等正觉,又作遍正觉,这是形容佛陀圆满成就的专属用语。尊者舍利弗依着自己对法的体证,净信释迦牟尼佛,乃至于诸所有佛「悉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堕障碍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义译即为「无上等正觉」。
[22]「盲龟寻浮木」,取材于《杂阿含第四0六经》:「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本来,佛陀以这个譬喻,说明人身难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这里藉以比喻不具正见的修行,想要成就解脱,机会是非常渺茫的。
[23]舍利弗与目揵连,原先都是六师外道之一;删阇耶毗罗胝子的首席学生,并且各有二百五十位学生跟着他们修行。依《佛本行经》记载:「尔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告拘离多言:仁者!我等今日不得失恩,应诣本师删阇耶所。何以故?彼于我等,多作利益,先于我边,有大重恩,救度我等,令得出家,应诣彼别。又复,五百眷属徒党,依附我等,修学行法。复告彼知,若彼印可,我亦共行依。」《四分律》记载:「我等先有二百五十弟子,从我所修梵行。」《五分律》记载:「舍利弗、目揵连,及二百五十弟子,皆出家学道。」《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作:「尔时嘻波底沙与俱哩多,各与二百五十弟子,即出王城,欲往羯兰铎迦竹林池所。」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嘻波底沙,均为舍利弗的异译,拘离多、俱哩多,均为目揵连的异译。
[24]「缘起偈」,在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译法,如译为「缘生偈」、「法身偈」、「缘起法颂」等。其内容,《佛本行经》作:「诸法从因生,诸法从因灭,如是灭与生,沙门说如是。」「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因缘灭即道,大师说如是。」《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作:「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四分律》作:「若法所因生,如来说是因,若法所因灭,大沙门亦说此义,此是我师说。」《五分律》作:「我师所说:法从缘生,亦从缘灭。一切诸法空,无有主。」《大智度论》作:「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言。」内容用辞尽管有所出入,但含意完全一致,都在说缘起法。
[25]《四分律》说,舍利弗听了「缘起偈」后,「即时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舍利弗将「缘起偈」告诉目揵连,目揵连也「即时诸尘垢尽,得法眼净。」《佛本行经》作:「即于是处,远尘离垢,尽诸烦恼,得法眼净。」《五分律》作:「优波提舍闻已,心悟意解,得法眼净。便还所住,为拘律陀说所闻法。拘律陀闻,亦离尘垢,得法眼净。」得法眼净,就是开「法眼」,所以说:打开他们的修行视野。又,得法眼净,就是证入「初果」,决定不退转,是修行上的一个重要标竿,请参考〈圣者之流〉一章。
[26]依《杂阿含第九六九经》的记载:「……当于尔时,尊者舍利弗受具足始经半月。时,尊者舍利弗住于佛后,执扇扇佛。时,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叹说于彼彼法:断欲、离欲、欲灭、尽欲舍。尔时,尊者舍利弗即于彼彼法观察无常、观生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不起诸漏,心得解脱。」另依《佛本行集经》的记载:「而是长老优波低沙,从出家后,始经半月,尽诸结漏,现神通力,及得神通智波罗蜜,证罗汉果。时拘离多,止经七日,即尽结漏,现神通力,及得神通智波罗蜜,证罗汉果。」(大正三‧八七八上)优波低沙,即舍利弗,拘离多,即目揵连。
[27]八正道,为佛法修学的八项重要内容: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请参考〈初转*轮〉一节。
[28]《杂阿含第七四八经》中,世尊告诸比丘:「如日出前相,谓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尽苦边,究竟苦边前相者,所谓正见。彼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日出前相,就是日出前的曙光,《增支部第十集第一二一经》亦同。
[29]十八世纪末,英国学者B.H.Hodgson、Jones William、Colebrooke Henry Thomas等,首先将梵语原典以英语翻译出版。B.H.Hodgson搜集甚多梵语佛典,并加以翻译、研究,导致西欧诸国之佛教研究盛行。最初的研究,以佛教文献为始,法国以大乘佛教研究、考古学研究入手;德国、英国以巴利语佛教文献翻译研究、考古学研究等为主流。(摘自《佛光大辞典》〈印度学〉、〈欧美佛教〉)
[30]印顺法师在《无诤之辩》中,说明他对佛学的态度是:「为学佛而佛学,依佛学而助成学佛。」(第二三七页)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第三节 佛法是理性的宗教》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