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一章 佛法的特質 第叁節 佛法是理性的宗教▪P3

  ..續本文上一頁毗婆沙論》說,此種神通能像鳥一樣飛,而且沒有空間上的障礙。又,神足通爲神通的一種,依《雜阿含第四九四經》說:「若有比丘修習禅思,得神通力,心得自在,欲令此枯樹成地,即時爲地。所以者何?謂此枯樹中有地界,是故比丘得神通力,心作地解,即成地不異。」《雜阿含第五0五經》說:「即入叁昧,以神通力,以一足指,撇其堂觀,悉令震動。」入禅定,或叁昧(廣義的禅定)是可以有神通的。然而,佛法的目標是智慧成就的解脫,不是成就神通,甚至也不在禅定叁昧。依《雜阿含叁四七經》的記載,佛弟子中還有不會進入初禅的解脫者,稱爲「慧解脫阿羅漢」的。從《雜阿含第一二一二經》(《中阿含第一二一經》亦同)中,佛陀說:「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叁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脫,余者慧解脫。」可以知道,當時的「慧解脫阿羅漢」是占解脫者中的多數的。所謂的叁明,是指有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的解脫聖者。俱解脫,是指修得滅盡定等九種定力的解脫聖者。慧解脫,則是指不會禅定,而以智慧力斷除煩惱的解脫者。至于佛陀,則具有圓滿的六種神通力。就解脫來說,他們是一樣的,但禅定能力與神通能力有差別。 

  [15]有天界衆生,乃釋迦牟尼佛之前的印度傳統看法,佛陀沒有加以否定。如《雜阿含經》中有〈帝釋相應〉、〈梵天相應〉、〈諸天相應〉,記錄了許多天人來聽聞佛法的情形,《長阿含第叁0經》更記錄了欲界、色界、無色界中衆多不同的天界。現在十方都有佛與佛土,其中更有美好莊嚴的淨土,這樣的說法,大約盛行于西元前後。典型的佛國淨土,如東方的阿[門+人人人]佛與西方的阿彌陀佛淨土。不論是天界衆生,抑或佛國淨土的有情,都享有比人間更好的身體與生活環境。 

  [16]尼幹子,經中又作尼揵若提子、大雄等,爲佛陀時代「六師外道」之一,耆那教的中興教祖。尼幹子的出身背景,與佛陀極爲類似,耆那教在印度也一直維持著一定顯著的影響力,可以算得上是印度的一大古老民族宗教。傳說耆那教成立于佛陀之前的時代,而且在印度一直流傳至今天。其教義爲不重視天神、祭祀,主張出家解脫(此類思想與佛教同源),自我爲永遠的存在者,以斷食等苦行爲解脫輪回的主要修行方法,強調徹底的嚴守戒律、不殺與無所得。尼幹子入滅後不久,耆那教分裂爲裸體生活的空衣派(一般稱爲裸形外道),以及流行于北印度一帶,穿白衣的白衣派。 

  [17]有一次,外道尼幹子想要引誘佛陀的學生質多羅長者,來投靠自己的門下。質多羅長者知道了,就主動跑去找尼幹子。尼幹子煽動性地問質多羅長者說,您相信您的老師有第二禅的禅定能力嗎?質多羅長者回答說:「我不以信故來也。」尼幹子沒聽懂質多羅長者的真正意思,很高興地以爲質多羅長者是因爲不相信佛陀,所以來找他。依尼幹子的看法:「信應在前,然後有智,信、智相比,智則爲勝。」實則,質多羅長者早已有進入第二禅的禅定能力,長者說「不以信故來也」的真正意思是,「何用信世尊爲」?意思是說,對佛陀的教導,只有自己是否親身經曆的實證問題,哪有什麼相不相信的問題呢?所以外道尼幹子說,如果來跟我學,就會獲得一種禅定力,而使出這種禅定力,可以用繩子綁住風,灑一把泥土阻斷恒河水流。這樣的謊言,對已有第二禅能力的質多羅長者來說,自然是不攻自破。這個典故記載于《雜阿含第五七四經》。 

  [18]參見〈初轉*輪〉節〈大師唯說調伏欲貪〉一段。 

  [19]《雜阿含第二七0經》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我慢,是最細微的我執,斷了我慢,就進入解脫了。又,《雜阿含第二叁經》中,佛陀教導他的兒子羅[目+侯]羅說:「于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者,比丘是名斷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苦邊。」究竟苦邊,就是到達苦的邊緣,以此來隱喻解脫的意思。 

  [20]「勝解是深刻的理解,達到堅定不拔的階段。勝解不是真實的體驗,不過也不是一般平常的了解。」「勝解不是從聽聞而來的,要經過如理思惟,確定爲非此不可,所以勝解是思所成慧。」《華雨集(一)》第叁四二頁,印順法師著。

  『「深忍」,是深刻的忍可,即「勝解」。由于深刻的有力的理解,能引發信心,所以說「勝解爲信因」。』《學佛叁要》第八八頁,印順法師著。 

  [21]《雜阿含第四九八經》記載著,有一次尊者舍利弗在大衆中向佛陀說:「世尊!我深信世尊,過去、當來、今現在,諸沙門、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與世尊菩提等者,況複過上!」佛陀就問尊者舍利弗:「汝能審知過去叁藐叁佛陀所有增上戒不?」「知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脫,如是住不?」「汝複知未來叁藐叁佛陀所有增上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脫,如是住不?」「汝複能知今現在佛所有增上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脫,如是住不?」尊者舍利弗都回答說:「不知,世尊!」于是,佛陀就質疑尊者舍利弗,既然不知道諸佛世尊心中所有諸法,怎麼能做那樣的贊歎呢?尊者舍利弗回答說:「世尊!我不能知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世尊心之分齊,然我能知諸佛世尊法之分齊。我聞世尊說法,轉轉深,轉轉勝,轉轉上,轉轉妙。我聞世尊說法,知一法即斷一法,知一法即證一法,知一法即修習一法,究竟于法,于大師所得淨信,心得淨,世尊是等正覺。」等正覺,又作遍正覺,這是形容佛陀圓滿成就的專屬用語。尊者舍利弗依著自己對法的體證,淨信釋迦牟尼佛,乃至于諸所有佛「悉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義譯即爲「無上等正覺」。 

  [22]「盲龜尋浮木」,取材于《雜阿含第四0六經》:「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本來,佛陀以這個譬喻,說明人身難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複人身,甚難于彼。」這裏藉以比喻不具正見的修行,想要成就解脫,機會是非常渺茫的。 

  [23]舍利弗與目揵連,原先都是六師外道之一;刪阇耶毗羅胝子的首席學生,並且各有二百五十位學生跟著他們修行。依《佛本行經》記載:「爾時,優波低沙波離婆阇迦告拘離多言:仁者!我等今日不得失恩,應詣本師刪阇耶所。何以故?彼于我等,多作利益,先于我邊,有大重恩,救度我等,令得出家,應詣彼別。又複,五百眷屬徒黨,依附我等,修學行法。複告彼知,若彼印可,我亦共行依。」《四分律》記載:「我等先有二百五十弟子,從我所修梵行。」《五分律》記載:「舍利弗、目揵連,及二百五十弟子,皆出家學道。」《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作:「爾時嘻波底沙與俱哩多,各與二百五十弟子,即出王城,欲往羯蘭铎迦竹林池所。」優波低沙波離婆阇迦、嘻波底沙,均爲舍利弗的異譯,拘離多、俱哩多,均爲目揵連的異譯。 

  [24]「緣起偈」,在不同的經典,有不同的譯法,如譯爲「緣生偈」、「法身偈」、「緣起法頌」等。其內容,《佛本行經》作:「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如是滅與生,沙門說如是。」「諸法因生者,彼法隨因滅,因緣滅即道,大師說如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作:「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四分律》作:「若法所因生,如來說是因,若法所因滅,大沙門亦說此義,此是我師說。」《五分律》作:「我師所說:法從緣生,亦從緣滅。一切諸法空,無有主。」《大智度論》作:「諸法因緣生,是法說因緣,是法因緣盡,大師如是言。」內容用辭盡管有所出入,但含意完全一致,都在說緣起法。 

  [25]《四分律》說,舍利弗聽了「緣起偈」後,「即時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舍利弗將「緣起偈」告訴目揵連,目揵連也「即時諸塵垢盡,得法眼淨。」《佛本行經》作:「即于是處,遠塵離垢,盡諸煩惱,得法眼淨。」《五分律》作:「優波提舍聞已,心悟意解,得法眼淨。便還所住,爲拘律陀說所聞法。拘律陀聞,亦離塵垢,得法眼淨。」得法眼淨,就是開「法眼」,所以說:打開他們的修行視野。又,得法眼淨,就是證入「初果」,決定不退轉,是修行上的一個重要標竿,請參考〈聖者之流〉一章。 

  [26]依《雜阿含第九六九經》的記載:「……當于爾時,尊者舍利弗受具足始經半月。時,尊者舍利弗住于佛後,執扇扇佛。時,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歎說于彼彼法:斷欲、離欲、欲滅、盡欲舍。爾時,尊者舍利弗即于彼彼法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舍,不起諸漏,心得解脫。」另依《佛本行集經》的記載:「而是長老優波低沙,從出家後,始經半月,盡諸結漏,現神通力,及得神通智波羅蜜,證羅漢果。時拘離多,止經七日,即盡結漏,現神通力,及得神通智波羅蜜,證羅漢果。」(大正叁‧八七八上)優波低沙,即舍利弗,拘離多,即目揵連。 

  [27]八正道,爲佛法修學的八項重要內容: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請參考〈初轉*輪〉一節。 

  [28]《雜阿含第七四八經》中,世尊告諸比丘:「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日出前相,就是日出前的曙光,《增支部第十集第一二一經》亦同。 

  [29]十八世紀末,英國學者B.H.Hodgson、Jones William、Colebrooke Henry Thomas等,首先將梵語原典以英語翻譯出版。B.H.Hodgson搜集甚多梵語佛典,並加以翻譯、研究,導致西歐諸國之佛教研究盛行。最初的研究,以佛教文獻爲始,法國以大乘佛教研究、考古學研究入手;德國、英國以巴利語佛教文獻翻譯研究、考古學研究等爲主流。(摘自《佛光大辭典》〈印度學〉、〈歐美佛教〉) 

  [30]印順法師在《無诤之辯》中,說明他對佛學的態度是:「爲學佛而佛學,依佛學而助成學佛。」(第二叁七頁)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一章 佛法的特質 第叁節 佛法是理性的宗教》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