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基本认识。
注解
[1]三法印的内容,在《杂阿含经》中,就出现了。如《杂阿含第二六二经》说:「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不过,并没有「三法印」这样的名称,但已有「圣法印」这样的名称。《杂阿含第八0经》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说圣法印、及见清净。」经文中以「空、无相、无所有」三种禅定为圣法印。三法印这样的名称,可以在《阿毗达磨法蕴足论》或《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中见到。如《阿毗达磨法蕴足论》中说:「于三法印而起犹豫:为一切行无常,为非一切行无常?为一切法无我,为非一切法无我?为涅槃寂静,为非涅槃寂静?」(大正二六‧五一二中)《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说:「诸行皆无常,诸法悉无我,寂静即涅槃,是名三法印」(大正二三‧六七0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为佛陀入灭后三百年初期,上座部系分出之说一切有部整编的律典,而《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大约也是同一时期,属于说一切有部早期论师的著作,这两部都是相当早期的佛典。
[2]后期大乘唯识思想的经典《解深密经》中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大正一六‧六九二下),成为心识如瀑流的著名譬喻。至于阿陀那识,是后来论师给微细心识的一个名称。
[3]猴子的譬喻,是取材于《杂阿含第二八九经》:「彼心、意、识,日夜、时克,须臾转变,异生异灭。犹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异生异灭。」在早期佛典中,心、意、识经常合用,没有显著的区分,后来的论师,才对心、意、识的含意,作了进一步的区分。
[4]《阿含经》将我们的身心反应,定义为「世间」,如《杂阿含第二三三经》说:「云何为世间?谓六内入处。」诸法无我的关切重心,还是在于自我的身心。后来大乘佛法时期的论师,关注的范围比较广,因而特别将从身心观察,找不到「实在的、常住的、独存的部分,可以加入情感的自由意志」,称为「人无我」。
[5]剥芭蕉树的譬喻,取材于《杂阿含第二四八经》:「譬如士夫,持斧入山,见芭蕉树,谓堪材用,断根截叶,斫枝剥皮,求其坚实。剥至于尽,都无坚处。如是,多闻圣弟子!正观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当正观时,都无可取,无可取故无所着。」这是以芭蕉,来譬喻六识为因缘所生的不实。除了此经外,《杂阿含第一一0经》、《杂阿含第二六五经》、《中阿含第二0五经》、《增一阿含三五品第九经》,也都有相同的芭蕉譬喻。其中,《杂阿含第二六五经》还以「聚沫、水上泡、春时焰、芭蕉、幻」来譬喻我们五蕴的不实。春时焰也叫阳焰,是烈日下的热气流,有时像海市蜃楼,有时像万马奔腾,所以有些经典也称为「野马」。幻是幻术,类似魔术把戏。
[6]大乘佛法时期的论师,对这一部分,有特别的发挥,以否定一切常恒的主宰者,称为「法无我」。
[7]闪电与朝露的譬喻,取材于西元一、二世纪间集出的《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大正八‧七五二中)
[8]这三个观点见于印顺法师的《佛法概论》,称为「三重因缘」。
[9]心理不平静的状态,称为掉举。《发智论》解说为:「诸心不寂静、不止息、轻躁掉举、心躁动性,是谓掉举。」(大正二六‧九二五中)
[10]广义的无明,是泛指一切烦恼、一切浑沌与错误的认知,而最根本的,还是我执。
[11]慢是一种不比别人差的想法,我慢则是根源于我执,总觉得自己没那么差。以上色爱、无色爱、掉举、无明、慢合称为五上分结,是一种惯性行为的错误,而不是观念上的错误,解决了这一部分,就进入解脱。
[12]「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杂阿含第二七0经》
[13]「圣者之流」是指修学到一定成就,不会再退转者。初入不退转,称为初果,其标准为断「身见、戒禁取、疑」。其中,「身见」即为我见一类,进一步内容请参看〈圣者之流〉一章。
[14]依印顺法师在《空之探究》一书中的研究,推测释迦牟尼佛时代跟随佛陀修学的学生,他们常选择离开村落吵杂环境,在郊外空旷地、空屋中思惟修学,在这样宁静的环境中思惟禅观,往往也容易远离烦恼,获得内心的宁静。渐渐地,就以空旷处的宁静,来象征断除烦恼的解脱,以空来称呼一些佛法里与断除烦恼有关的理则与禅观方法。
[15]《杂阿含第二九七经》又称为《大空法经》,其内容就是在说明缘起法。又《杂阿含第三三五经》称为《第一义空法经》,也说到了缘起法。另外,后起的《中论》,也有「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的诠释,直接以缘起来统一「空、假名、中道」。
[16]「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杂阿含第八0经》
[17]「见一切诸法从因缘生,无有自性。无自性故空,空故诸见灭。」《大智度论》(大正二五‧二0七下)
[18]自性,梵语svabha^va。关于自性之含义,《大毗婆沙论》说:「如说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应知亦尔。」(大正二七‧三九三下)又说:「极微是最细色,不可断截破坏贯穿。」(大正二七‧七○二上)《十八空论》说:「自性有两义,一无始,二因。」《显识论》说:「自性有两:一者,不杂义。……二者,性是不改不转为义。」(大正三一‧八六二上)
[19]「一切法因缘和合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我。」《大智度论》(大正二五‧二00中)
[20]大乘佛教大约在西元前五十年兴起,到西元一、二世纪后,已取得印度佛教的主流地位。大乘佛教以慈悲、愿力、般若智慧为主要思想,以「六度行」为主要修行方法,进一步内容请参看〈菩萨行与大乘佛教的开展〉一节。
[21]「复次,佛说有我、无我有二因缘:一者、用世俗说故有我;二者、用第一实相说故无我。」《大智度论》(大正二五‧二五三下)
[22]依于无常法印的,开发重于观苦而厌离的法门,成为「无愿解脱门」。依于无我法印的,开发重于观五蕴的我、我所法不可得,成为「空解脱门」。依于寂灭法印的,开发重于观涅槃离苦、烦恼的清净,成为「无相解脱门」。
[23]大乘佛法中,有显著不同的三大系思想。以龙树菩萨为代表的性空思想系,显然是重于无我法印的阐扬。以无著菩萨为代表的染识思想系,显然是重于无常法印的阐扬。以《如来藏经》等经典为主的清净心佛性思想系,显然是重于涅槃寂灭法印的阐扬。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第二节 缘起法下的三法印与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