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分别为《黎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与《阿闼婆吠陀》四种,后来续有《梵书》、《奥义书》的集出。这些都是佛陀出世前,雅利安人的圣典。婆罗门为雅利安人的职业祭司,在《奥义书》出现以前的雅利安人文明中,婆罗门享有最高的宗教权威,因为那个时代的雅利安人,相信有宇宙唯一的创造神,人们透过婆罗门掌管的祭祀,能够与神沟通以解决问题。
[11]《奥义书》认为人生的际遇,是决定于自己的行为,而不是祭祀。由于《奥义书》创发于东方非纯雅利安人血统的国度,是国王、武士等剎帝利统治阶层的人传出,所以姑且称之为东方的「剎帝利文化」。
[12]寻求解脱,是《奥义书》以来所形成的时代风潮。解脱的意思是:「离开束缚,而得自在。」人生的束缚,就是诸多的苦迫,离开束缚,就是所有苦迫的止息。而苦的止息,也就是涅槃(息灭)的意思。所以,解脱有时也和涅槃混用。
[13]沙门,在印度当时原来是指年老退休的人,舍财产,游历四方的修行者,是一种雅利安人传统的文化制度。《奥义书》风行以后,修行解脱风气日盛,沙门就不是年老者的专属了,只要奉行舍财产、游历四方、乞食、守戒等生活型态的修行人,都泛称为沙门,也称为比丘、行者、游行者等。
[14]「度一切识处,得无所有处成就游……度一切无所有处,得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我复作是念:此法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中阿含二0四经》
[15]「我六年之中,作此苦行,不得上尊之法。」《增一阿含三一品第八经》
[16]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者毗婆尸佛未成正觉时,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诣菩提树下,敷草为座,结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于十二缘起逆、顺观察,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缘生有老死,及纯大苦聚集。纯大苦聚灭。……」如毗娑尸佛,如是尸弃佛,毗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亦如是说。」《杂阿含三六九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郁毗罗尼连禅河侧大菩提所,不久当成正觉。往诣菩提树下,敷草为座,结跏趺坐,正身正念,如前广说。」《杂阿含三七0经》
「于是,起到钴鞞罗聚落,始得佛道坐林树下,初夜逆、顺观十二因缘:缘是故,有是;缘灭,则是灭;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五分律》(大正二二‧一0二下)
[17] 有情,为佛典里的专用语,泛指一切有感情、意识,也就是有精神活动的生命,参阅〈人身难得〉一节。
[18]「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此等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杂阿含第二九六经》
[19]在印度的语词中,苦的意思比中文要广,也包含了缺陷、不能满足的意思。
[20]《杂阿含第二九八经》的解说,就是这一类之属。
[21]《杂阿含第二一八经》、《杂阿含第二七六经》等的解说,就是这一类之属。
[22]佛告优陀夷:「我有时说一受,或时说二受,或说三、四、五、六、十八、三十六,乃至百八受,或时说无量受。……」《杂阿含第四八五经》。而在解说「十二缘起」,与其他解说「受」的经中,多说苦、乐、不苦不乐三受。
[23]眼等六根所认识的六境,即称为「一切法」,感受(受)、思考(想)、意向(行)三者称为「别法处」,都是意根的对应境界--「法」。将受、想、行称为「别法处」,语见《顺正理论》。
[24]「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杂阿含二九八经》
[25]「然彼名色缘识生,而今复言名色缘识,此义云何?……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杂阿含第二八八经》展转的意思,是在时间流动下的前后相依,而不是在同一时间下的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另,《中阿含第九七经》则以识入于胎,来说明「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识」。
[26]引自《杂阿含第二八七经》
[27]「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杂阿含第二六六经》
[28]「如圣教中说爱为母,以能生长诸有情故,非余烦恼无生长能。」《顺正理论》(大正二九‧四四九上)
[29]「譬如缘膏油及炷,灯明得烧,数增油、炷,彼灯明得久住不?答言:如是,世尊!如是,诸比丘!于色取味着,顾念、心缚,增长爱缘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杂阿含第二八五经》
[30]如《中阿含第九七经》、《杂阿含第二九四经》略去六入处、行、无明等三支,《杂阿含第二一八经》略去名色、行、无明等三支。
[31]阿难尊者为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于佛陀成道后第六年,回迦毗罗卫城省亲时,跟随佛陀出家,并自佛陀五十六岁起,随侍佛陀二十五年,直到佛陀入灭,被公认是佛陀的十大弟子,多闻第一。
[32]「尔时,尊者阿难闲居独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此缘起甚奇、极甚深,明亦甚深,然我观见,至浅至浅。……世尊告曰:阿难!汝莫作是念:此缘起至浅至浅。所以者何?此缘起极甚深,明亦甚深。」《中阿含第九七经》
[33]「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杂阿含第二九三经》
[34]「然此苦行为下贱业,至苦、至困,凡人所行,非是圣道。」《中阿含第一八经》
「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数;三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数;神足飞行者,亦是世俗常数。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义。」《增一阿含四三品第四经》
「游禅世俗通,至竟无解脱。不造灭尽[迹],复还堕地狱。」《增一阿含第一一品第一0经》
[35]依据《杂阿含第七五、六八四经》的经义来看,成就解脱的有两类三种人,第一类是划时代的先锋,「无师自悟」的解脱者,称为佛。此类解脱者又分成两种,第一种是默默无闻的「辟支佛」,第二种是能教导许多学生成就解脱,并将佛法长传于世的「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第二类的第三种解脱者,则是经由佛陀教导,而成就解脱的「阿罗汉」。辟支佛为梵语pratyeka-buddha之音译,意译为缘觉、独觉。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为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之音译,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为梵语arhat之音译,意译为应供、杀贼、不生、无学、真人。阿罗汉也为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十号之一。
[36]「言命即是身。或言:命异、身异。此则一义,而说有种种。」《杂阿含第二九七经》
身,巴利语sari^ra,指肉体。命,巴利语ji^va,是指一般信仰中,生命轮回的主体核心。
[37]「复有如是见:命异、身异。又作是说:色是我,无二无异,长存不变。……我若取色,即有罪过;若取受、想、行、识,则有罪过。」《杂阿含第二七二经》
[38]「有三度处,异姓、异名、异宗、异说,……然不获利,……谓:人所为一切,皆宿命造,……皆因尊佑造,……皆因无因无缘……。」《中阿含第一三经》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第一节 佛陀之所以为佛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