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一章 佛法的特質 第一節 佛陀之所以爲佛陀▪P3

  ..續本文上一頁後,分別爲《黎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與《阿闼婆吠陀》四種,後來續有《梵書》、《奧義書》的集出。這些都是佛陀出世前,雅利安人的聖典。婆羅門爲雅利安人的職業祭司,在《奧義書》出現以前的雅利安人文明中,婆羅門享有最高的宗教權威,因爲那個時代的雅利安人,相信有宇宙唯一的創造神,人們透過婆羅門掌管的祭祀,能夠與神溝通以解決問題。 

  [11]《奧義書》認爲人生的際遇,是決定于自己的行爲,而不是祭祀。由于《奧義書》創發于東方非純雅利安人血統的國度,是國王、武士等剎帝利統治階層的人傳出,所以姑且稱之爲東方的「剎帝利文化」。 

  [12]尋求解脫,是《奧義書》以來所形成的時代風潮。解脫的意思是:「離開束縛,而得自在。」人生的束縛,就是諸多的苦迫,離開束縛,就是所有苦迫的止息。而苦的止息,也就是涅槃(息滅)的意思。所以,解脫有時也和涅槃混用。 

  [13]沙門,在印度當時原來是指年老退休的人,舍財産,遊曆四方的修行者,是一種雅利安人傳統的文化製度。《奧義書》風行以後,修行解脫風氣日盛,沙門就不是年老者的專屬了,只要奉行舍財産、遊曆四方、乞食、守戒等生活型態的修行人,都泛稱爲沙門,也稱爲比丘、行者、遊行者等。 

  [14]「度一切識處,得無所有處成就遊……度一切無所有處,得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我複作是念:此法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中阿含二0四經》 

  [15]「我六年之中,作此苦行,不得上尊之法。」《增一阿含叁一品第八經》 

  [1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者毗婆屍佛未成正覺時,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詣菩提樹下,敷草爲座,結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于十二緣起逆、順觀察,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緣生有老死,及純大苦聚集。純大苦聚滅。……」如毗娑屍佛,如是屍棄佛,毗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亦如是說。」《雜阿含叁六九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郁毗羅尼連禅河側大菩提所,不久當成正覺。往詣菩提樹下,敷草爲座,結跏趺坐,正身正念,如前廣說。」《雜阿含叁七0經》

  「于是,起到钴鞞羅聚落,始得佛道坐林樹下,初夜逆、順觀十二因緣:緣是故,有是;緣滅,則是滅;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五分律》(大正二二‧一0二下) 

  [17] 有情,爲佛典裏的專用語,泛指一切有感情、意識,也就是有精神活動的生命,參閱〈人身難得〉一節。 

  [18]「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爲人演說開示顯發。……此等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谛、真、實、不顛倒。」《雜阿含第二九六經》 

  [19]在印度的語詞中,苦的意思比中文要廣,也包含了缺陷、不能滿足的意思。 

  [20]《雜阿含第二九八經》的解說,就是這一類之屬。 

  [21]《雜阿含第二一八經》、《雜阿含第二七六經》等的解說,就是這一類之屬。 

  [22]佛告優陀夷:「我有時說一受,或時說二受,或說叁、四、五、六、十八、叁十六,乃至百八受,或時說無量受。……」《雜阿含第四八五經》。而在解說「十二緣起」,與其他解說「受」的經中,多說苦、樂、不苦不樂叁受。 

  [23]眼等六根所認識的六境,即稱爲「一切法」,感受(受)、思考(想)、意向(行)叁者稱爲「別法處」,都是意根的對應境界--「法」。將受、想、行稱爲「別法處」,語見《順正理論》。 

  [24]「緣識名色者,雲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雲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爲色。」《雜阿含二九八經》 

  [25]「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複言名色緣識,此義雲何?……識緣名色,亦複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雜阿含第二八八經》展轉的意思,是在時間流動下的前後相依,而不是在同一時間下的相互依存,互爲因果。另,《中阿含第九七經》則以識入于胎,來說明「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識」。 

  [26]引自《雜阿含第二八七經》 

  [27]「衆生于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系,長夜輪回,不知苦之本際。」《雜阿含第二六六經》 

  [28]「如聖教中說愛爲母,以能生長諸有情故,非余煩惱無生長能。」《順正理論》(大正二九‧四四九上) 

  [29]「譬如緣膏油及炷,燈明得燒,數增油、炷,彼燈明得久住不?答言:如是,世尊!如是,諸比丘!于色取味著,顧念、心縛,增長愛緣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雜阿含第二八五經》 

  [30]如《中阿含第九七經》、《雜阿含第二九四經》略去六入處、行、無明等叁支,《雜阿含第二一八經》略去名色、行、無明等叁支。 

  [31]阿難尊者爲釋迦牟尼佛的堂弟,于佛陀成道後第六年,回迦毗羅衛城省親時,跟隨佛陀出家,並自佛陀五十六歲起,隨侍佛陀二十五年,直到佛陀入滅,被公認是佛陀的十大弟子,多聞第一。 

  [32]「爾時,尊者阿難閑居獨處,宴坐思惟,心作是念:此緣起甚奇、極甚深,明亦甚深,然我觀見,至淺至淺。……世尊告曰:阿難!汝莫作是念:此緣起至淺至淺。所以者何?此緣起極甚深,明亦甚深。」《中阿含第九七經》 

  [33]「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複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雜阿含第二九叁經》 

  [34]「然此苦行爲下賤業,至苦、至困,凡人所行,非是聖道。」《中阿含第一八經》

  「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數;叁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數;神足飛行者,亦是世俗常數。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義。」《增一阿含四叁品第四經》

  「遊禅世俗通,至竟無解脫。不造滅盡[迹],複還墮地獄。」《增一阿含第一一品第一0經》

  [35]依據《雜阿含第七五、六八四經》的經義來看,成就解脫的有兩類叁種人,第一類是劃時代的先鋒,「無師自悟」的解脫者,稱爲佛。此類解脫者又分成兩種,第一種是默默無聞的「辟支佛」,第二種是能教導許多學生成就解脫,並將佛法長傳于世的「阿耨多羅叁藐叁佛陀」。第二類的第叁種解脫者,則是經由佛陀教導,而成就解脫的「阿羅漢」。辟支佛爲梵語pratyeka-buddha之音譯,意譯爲緣覺、獨覺。阿耨多羅叁藐叁佛陀爲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之音譯,意譯爲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爲梵語arhat之音譯,意譯爲應供、殺賊、不生、無學、真人。阿羅漢也爲阿耨多羅叁藐叁佛陀十號之一。

  [36]「言命即是身。或言:命異、身異。此則一義,而說有種種。」《雜阿含第二九七經》

  身,巴利語sari^ra,指肉體。命,巴利語ji^va,是指一般信仰中,生命輪回的主體核心。

  [37]「複有如是見:命異、身異。又作是說:色是我,無二無異,長存不變。……我若取色,即有罪過;若取受、想、行、識,則有罪過。」《雜阿含第二七二經》

  [38]「有叁度處,異姓、異名、異宗、異說,……然不獲利,……謂:人所爲一切,皆宿命造,……皆因尊佑造,……皆因無因無緣……。」《中阿含第一叁經》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一章 佛法的特質 第一節 佛陀之所以爲佛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