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第一节 佛陀之所以为佛陀▪P2

  ..续本文上一页「识」的内涵十分微细深广,一般人难以觉察,也没有现代的仪器可以做定性与定量的量测,所以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说明。大略地说,它不是物质,看不到也摸不着,主导着六根辨别六境的功能,以及经验与习惯的记忆、累积与延续。身、心靠它来延续,它也离不开身、心而独立生存[25]。就当前的身、心作用来说,根与境的接触,如果没有识的辨别作用升起,那就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不在焉的恍惚情形一样,徒有接触而不能进入有意义的认知,不能继续有往下的身心反应。所以说:「识缘名色,名色缘处」。

  识又如何产生?识是来自于我们每一个行为,包括肢体、语言、意念行为的后势蓄积。为何会有这种行为而导致后势的蓄积?是因为无明。什么是无明?无明就是无知与错误的认知。无法完全体会生命的缘起,无法清晰地体察此与彼的关系,惯性的执着,不自禁的起贪、动怒……等等都是。这当中,又以真实的自我感,以为有一个实在的、本来的、真正的我,最为根本,这就是所谓的「我执」,佛典中也称为「身见」。我们一般人无明未除前,身心活动都离不开无明的发动,无明自然无所不在,无所不染。这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

  所以,十二缘起的逆、顺观察,就是:

  「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何法有故行有?何法缘故行有?无明有故行有,无明缘故行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何法无故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26]

  关键的无明与爱

  以无明、行等十二支,来做生命缘起的观察,称为「十二缘起」、「十二因缘」,这是很详尽的观察了。其中,无明与爱如影随形,为遍布于每一支的关键,所以,也有只把握这两支来说明的,如说:「众生长久以来,被无明所覆盖,爱所系缚,不知道苦的尽头在哪里。」[27]后来,也有将无明形容为父亲,贪爱形容为母亲的[28]。另外,还有侧重于现实苦迫的说明,将爱譬喻为油灯中的灯油与灯芯,从爱开始说明,一直说到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等五支的[29]。为什么没谈到无明?这是因为爱从来没有能不与自我相连,自我感是爱的根源,爱是自我感的具体展现,而自我感正是无明的最主要内容。所以,缘起的说明与观察,也不一定就非得说十二支不可,如上面说的二支、五支,乃至于九支说[30],尽管有着详略之别,但每一种说法,都能完整地展现缘起的内涵。除此而外,缘起的内容,主要在说明因果前后的相续,以及「此故彼」的条件关系,所以当然包含了此生现实种种的说明与观察,也无可回避地概括了过去生、现在生与未来生等三世流转的说明与观察,虽然这不是一般人能力所能知道的。而此生现实的种种,都从六根触对六境的认识中发展开来的,是现实的,人人可经验的修行下手处,应当特别予以重视,这部分我们留待〈六根律仪〉一节再讨论。

  缘起甚深

  缘起法深奥吗?释迦牟尼佛成就的关键就这样而已吗?喔,看起来好象也不怎么困难嘛。阿难尊者[31],也曾经是这么认为的[32]。其实不然!要能从错综复杂的因缘纠葛中,看清「此故彼」的关系,看清楚自己无明与爱的发动,明确无疑地体会: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或者:根境识和合生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而不是只根据自己部分经验推论的理解,谈何容易!看缘起生成的这一面(传统上称为「流转门」),也就是苦的生成这一面,就已经这么不容易了,何况还没有涉及问题的解决 -- 苦的止息这一层面(传统上称为「还灭门」)呢!苦的止息,要从无明与爱来止息,也就是: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这是要打破长久以来,累世积聚形成的错误习性与惯性,那是难上加难,无怪乎阿难尊者立即受到佛陀的纠正。所以说:缘起是甚深的,而能进一步相应于缘起的体证,成就解脱涅槃的,那更是加倍的深奥难见[33]。

  佛法的特质

  佛陀经历了当时的主流学风:甚深的禅定与苦行,都没有能成就解脱,很明显的,这些都还是世间之常[34],不是解脱的关键,只有与缘起相应,才能成就涅槃解脱的智慧,也只有突破时代的盲点,无师而自悟[35]于缘起法,才成为佛陀。除了甚深禅定与苦行之外,当时印度社会文化中,对人生真谛的探索,还流传着许多异样的思想:有一类认为生命就只是肉体,精神也不过是肉体所生,所以人一死百了,什么都没了,佛陀称此种论调为「命即是身」。这是承认只有肉体的唯物论,同时也是断灭论,一元论的思想。另一类认为生命是精神与物质两种可以独立分开的组合,称为「命异、身异」[36],这显然是命、身各异的二元论,这类思想往往倾向重于精神。还有一类思想,认为在五蕴身、心中,有着恒常不变的真我[37]。而在人生苦迫的探索方面,有的认为神是创造一切的主宰者,同时也决定了每一个人的命运,一切都是创造神的恩典与责罚,这类思想佛典上称为「尊佑造」。也有认为人的命运,已经被过去的业所决定了,无法改变,佛典上称为「宿命造」。还有一类认为人的遭遇,是随机的巧合,找不到原因的,佛典上称为「无因无缘」[38]。这林林总总,在在显示当时思想的多元。释迦牟尼佛所觉悟、教说的缘起法,突破当时各种纷乱思想的困局,正确地指出,人生的苦迫,是此有故彼有,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的事实,成为佛法最独特的旗帜。不论是常见、断见、一元说、二元说、唯物论、真我论、无因论,在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的照耀下,纷纷显露其误谬与不通。二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不断地看到、听到各种纷乱的思想与主张,反复地重蹈过去的错误,这就更显得佛陀发现缘起法的一枝独秀,与不同于世间的弥足珍贵了。

  

  注解 

  [1]由于印度古代不重历史年代的纪录,所以文献上确定的年代考证不易。相对来说,西洋历史的年代纪录,是比较确定的。在古西洋历史中,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正巧与古印度阿育王王朝在西北印地区有交流的记载,提供了古印度年代与西洋纪年的交集。佛教经典对阿育王登基的年代,都以距释迦牟尼佛入灭多少年记载,唯亦有多种版本未定,如有一百一十六年,一百六十年,二百八十年等不同版本。今以一百一十六年计,采阿育王于西元前二七一年登基(此年代亦有二、三年差异的争议),则佛灭于西元前三百九十年。 

  [2]「阿含」,梵语为a^gama,巴利语同,为「传承」的意思,指的是从释尊时代所传承下来的经典。巴利文中称「阿含」为「部」(梵语为nika^ya,巴利语同),所谓「部」,是指将经典依照部类来分类的意思。《阿含经》为距佛陀入灭后约五十九年,印度佛教界于毗舍离城第二次结集后集出的经典,共有四部,依集出的先后,分别是《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与《增一阿含经》,巴利语称为《相应部》、《中部》、《长部》与《增支部》。而《杂阿含经》中〈修多罗〉的部分,则是早在佛陀入灭后的隔年,在王舍城第一次五百结集时,就集出了。结集是经大众集会,将听到的佛陀教导,分经、律分别诵出,经与会者共同审定,认定为佛法,然后分类编辑背诵下来。早期佛教经、律圣典,就是这样形成。 

  [3]「我今亦是人数,父名真净,母名摩耶,出转轮圣王种。」《增一阿含二六品第六经》 

  [4]波斯匿王为憍萨罗国国王。佛陀时代印度恒河流域约有十六个城邦国家,憍萨罗国为恒河中游的大国,佛陀的父亲所统治的迦毗罗卫国,正是憍萨罗国的附庸国。 

  [5]依多部佛典记载,佛陀入灭火化后,各处纷纷争夺遗骨(舍利)供奉,险些引发战争,最后协议分为八分供奉,释迦族人得到其中的一分。西元一八九八年在毕波罗瓦出土的石柜中,发现有两个石质容器内,全装碎骨片,而其中之一的盖子上,刻有二行波罗米(Brahmi^)文,意思是:此内所收藏,为薄伽梵佛陀的遗骨,属释迦族及其妹、妻子等所有。而波罗米文为阿育王时代,或早自西元前七、八世纪,就开始使用的古印度语言。相传那是印度商人从闪米特人(Semitie)处学来。(参考《佛光大辞典》、《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6]桑淇山附近,有十座属于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代的佛塔遗迹。发现尊者舍利弗和尊者目揵连遗骨的,是第三塔。装遗骨的石箱盖上,以波罗米(Brahmi^)文注记是两位圣者的遗骨。(参考《舍利弗的一生》,向智尊者) 

  [7]阿育王的孔雀王朝国势强盛,统辖范围几达印度全部地区。以其推崇佛教,在位期间,于印度各地竖立许多石碑,碑文内容多为赞扬佛陀事迹,以及宣扬佛法。佛教也因此而向恒河流域以外的地方,迅速地拓展开来。 

  [8]「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增一阿含三四品第三经》 

  [9]雅利安人为印欧民族的一支,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或更早时,由里海西北的中央亚细亚一带,迁徙进入印度半岛西北端的五河流域,为白色人种。 

  [10]《吠陀》为雅利安人的重要典籍,依集出先…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第一节 佛陀之所以为佛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