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乳母衣: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譬如乳儿母,而着于黑衣。」乳母衣,因乳母喂食婴儿,恐易着污渍,故常着黑衣。此乳母衣,即指黑色之衣服。
3、「蝇脚污素帛,明者小过现」: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鲜白上有点,犹如蝇脚等,世人皆共见;设诸贤智人,有少微细过,其谕亦如是。」
一三三六、本经叙说十力迦叶尊者为猎师说法,猎师却不能悟解。天神乃告其为少智无德者说法无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蓝陀竹园里。
那时,十力迦叶尊者住在王舍城的仙人窟中。当时,有位猎师名叫尺只,他于距十力迦叶不远的地方张网捕鹿。那时,十力迦叶哀悯那位猎师而为他说法。当时,那位猎师并不了解他所说的法义。此时,十力迦叶就运用神通力,使指端燃起火来,然而那位猎师还是不能觉悟。
那时,住在仙人窟中的天神就诵偈说:
「深山中的这位猎师,缺少智慧有如没有眼睛的盲人,
为何要为他非时而说法呢?他德薄又没有辨别的智慧,
听闻了也不能了解,就是处于光明中他也是无所见。
对于各种善胜之法,愚痴而不能了解,
即使燃烧了十只手指头,他也是不能见到真谛的。」
当时,那位天神诵完这首诗偈后,十力迦叶尊者就静默不语了。
一三三七、本经叙说金刚子尊者闻世间大会而生不乐心,天中天神乃诵偈劝慰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蓝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金刚子尊者,住在巴连弗邑的一处树林中。当时,巴连弗邑的人民于夏季四个月过后,就会举行憍牟尼(终夜祭)大会。
这时,金刚子尊者听到世间在举办大会,心生不乐,就诵偈说:
「独自一人住在空林中,犹如被弃置的枯木,
夏季四个月已满,世间的人快乐地庄严大会祭典,
遍观一切世间,没有人会比我更痛苦!」
那时住在林中的天神就诵偈说:
「独自一人住在空林中,犹如被弃置的枯木,
这是三十三天的天神心中所愿乐的事,
就像地狱中痛苦的众生,仰望着转生为人道一样!」
当时,金刚子尊者被那位天神所劝慰后,便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三七经注释:
1、憍牟尼:即迦底迦月(阴历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满月日。该日终夜行祭。
一三三八、本经叙说有一比丘住林中,只乐持戒,而不能追求更殊胜功德,林中天神乃诵偈启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他只喜好持戒为足,而不能向上追求更殊胜的功德。
当时,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住在树林中,只喜好持戒为足,而不能向上追求更殊胜的功德。现在我应当运用方法去启悟他,于是就诵偈说:
「并不是一向只持戒,及修习多闻,
或独自于静处禅思三昧,闲居而修习远离;
比丘如果只偏于身心轻安的话,终究不能灭尽烦恼。
平等正觉的安乐,是远离凡夫之法!」
当时,那位比丘被天神劝进后,就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三八经注释:
1、「唯好乐持戒,不能增长上进功德」: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三十二经此处作「修持禁戒,已为满足,更不求胜」。
2、「非一向持戒……远非凡夫辈」: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不应以持戒,多闻及禅定,住于空静处,未尽诸漏结。不应作是事,用智自损减。远离凡夫法,逮得菩提乐。」
一三三九、本经叙说那迦达多尊者住林中,却常与在家、出家常相亲近,林中天神乃诵偈启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有一位那迦达多尊者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却经常和在家众、出家众应酬亲近。
当时,那居住在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住在树林中,却经常和在家众、出家众应酬亲近。我现在应当去到他那儿,方便启悟他,于是就诵偈说:
「比丘一大早外出,到了傍晚才回到树林来,
学道之人和俗人相习近,苦乐就一定会同享,
恐怕就会生起居家之念,放逸于修行,而随顺魔王的自在役使了!」
当时,那迦达多比丘被那位天神如此这样地开觉后,他也如此这样地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一三四○、本经叙说有众多比丘住林中,却言语嬉戏,不摄威仪,林中天神乃诵偈劝谕他们。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他们彼此言语嬉戏,终日散乱,心不得定,放纵六根,逐求于六境。
当时,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看见这些比丘不能摄持威仪,心里觉得不欣悦,于是就诵偈说:
「这里以前住有瞿昙的正命弟子大众,
他们都是以无常的心理去乞食,无常的心理而受床卧;
由于他们能观察世间无常的缘故,所以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现在这里住有很难奉养的沙门大众,
他们到处去寻求饮食,遍游于他人之家。
如此望求财物而出家,没有沙门真正的理想,
虽穿著僧伽梨(大衣),却有如老牛拖着尾巴一样!」
这时,比丘们问天神说:「你是在讨厌我们吗?」
那时,那位天神又诵偈说:
「我并未指名道姓,也不讥称某个人,
而总向那些群众当中的不善者说。
有显现鄙漏之相的人,我就方便举说他的过错;
对勤修精进的人,我就皈依恭敬礼拜他!」
那些比丘们被天神劝谕后,于是就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一三四一、本经叙说有一比丘住林中,因与长者妇女嬉戏,起恶名声,自己追悔而欲自杀,林中天神便诵偈使他开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当时,那位比丘因和长者的妇女言语嬉戏,而有坏名声(风评很坏)。
这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都是我不好,和他人的妇女言语嬉戏而有坏名声,我现在想在这树林中自杀。
就在这时,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不对也不好,这位比丘并不坏,也没有犯过,然而却想在树林中自杀,我现在应当以方便来开悟他。
当时,那位天神就变化作长者的妇女模样,然后告诉比丘说:「在所有巷路四衢通道中,世间的人都认为我和你有坏名声,说我和你彼此相习近,做出不正当的事。既然有这坏名声,现在可以还俗了,一起相娱乐吧!」
比丘答说:「因为那里巷四衢通道中,人们都认为我和你有关系而起坏名声,说我们互相习近,做了不正当的事。我现在只好自杀了!」
这时,那为天神就又变回天人之身,然后诵偈说:
「虽然听到了很多恶名声,但是修习苦行的人应该要能忍耐;
不应因痛苦而想杀害自己,也不应生起烦恼。
如果一听到声音就会恐怖的,那是树林中的兽类,
那是轻躁的众生,不能成就出家之法。
仁者你应当要忍耐,不要执着于恶声,
能够坚固持心,这才是出家之法。
不可由于他人的诽语,而使你成为抢劫的恶贼;
也不可由于他人的赞语,而使你成为阿罗汉;
如果你自省知道无过后,诸天也会知道你是无过的。」
当时,这位比丘被那位天神所开悟后,就专心思惟,终于断除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四一经注释:
1、「彼比丘与长者妇女嬉戏,起恶名声」: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三五经此处作「憍萨罗国有一比丘,林中住,与一长者共为亲友。是时,长者有一儿妇,年少端正。时,此比丘少共语言,众人皆谤谓为非法。」
2、「如汝自知已,诸天亦复知」: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汝今自审己,既无诸过咎;贤圣及诸天,亦知汝无过。」
一三四二、本经叙说见多比丘能寂静诸根,梵天王及七百梵天都来礼敬,林中天神见后,乃诵偈赞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尊者见多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穿著粪扫衣。当时,大梵天王与七百位梵天,乘着宫殿,来到尊者见多比丘处,恭敬礼拜奉事。
那时,有位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就诵偈说:
「观察他已寂静诸根,所以能感动梵天而得到善的供养,
他已具足三种神通智慧,得到不倾动之法,
以方便度一切众生,少有杂事,只穿著粪扫衣。
七百位梵天子,都乘着宫殿来奉事,
拜见您这位最后生的阿罗汉,我现在也要礼敬您这位已度过生死果报边岸的圣者!」
当时,那位天神诵偈赞叹见多比丘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四二经注释:
1、三明达: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这三种神通智慧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就叫做三达。
2、少事:指头陀行之阿兰若闲林住者,少作事务。
3、生死有边:生死果报的边际,此指最后生之阿罗汉。
…
《杂阿含经卷第五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