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劳,才止住于空闲的林中,
可是你却放纵此心随逐外缘,纷乱的思绪到处奔驰。
要调伏喜乐尘世的心,常乐于心灵的解脱,
就应当舍弃不乐的心,执受此远离之法而保持安乐。
不可思非正念,不可执着有我与我所有的邪见,
就如用尘土染污头一样,这种执着是很难遣除的,
不可使自己深染乐着,被欲心所浊乱。
如国君所释放奔驰的大象,要奋迅除去尘秽一样,
比丘对于自身,也应以正念除去尘垢。
所谓尘垢,就是贪欲,不是指世间的尘土,
聪慧明智的人,应当了悟那些尘垢,
对于如来的正法、戒律,摄持此心不放逸!
所谓尘垢,就是瞋恚,不是指世间的尘土,
聪慧明智的人,应当了悟那些尘垢,
对于如来的正法、戒律,摄持此心不放逸!
所谓尘垢,就是愚痴,不是指世间的尘土,
聪慧明智的人,应当舍弃那些尘垢,
对于如来的正法、戒律,摄持此心不放逸!」
当时,那位天神唱诵这首诗偈后,那位比丘听闻他的说法,就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心,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三O经注释:
1、入昼正受: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昼入房坐」。
2、「如释君驰象……正念除尘垢」: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四经此处作「如鸟为尘坌,奋翮证尘秽,比丘亦如是,禅思去尘劳」。
一三三一、本经叙说有一比丘住林中,入昼正受,却起不正思惟,林中天神乃诵偈觉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就住在一树林中,入于白昼的正受,却生起不正的思惟。
当时,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居住树林中,入于白昼的正受,然而却生起不正的思惟。我现在应当去到他那儿,运用方便好好地觉悟他。
这时,那位天神就诵偈说:
「你为什么不正思惟,觉察观照自己的睡卧、饮食呢?
你应当舍弃不正的心念,专心修习正受(禅定),
尊崇佛、法、僧三宝,并且自己能摄持净戒,
常生随喜的心,使喜乐更为增进,
因为内心欢喜的缘故,就能很快地脱离苦恼的边际!」
当时,那位天神唱诵这首诗偈劝告启发他后,那位比丘便专心思惟,终于灭尽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三一经注释:
1、入昼正受: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五经此处作「昼入房坐」。
一三三二、本经叙说有一比丘住林中,入昼正受,日中时,心生不乐,林中天神乃诵偈觉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就住在一树林中,入于白昼的正受。当时,那位比丘到了日中时分,心生不乐,就诵偈说:
「在这日中时分,众鸟都很静默,
空野忽然响起声音,使我心生恐怖!」
那时,居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就诵偈说:
「在这日中时分,众鸟都很静默,
空野忽然响起声音,当然你会生起不乐之心。
然而你应该舍弃内心的不乐,专心乐于修习正受。」
当时,这位天子诵偈觉悟那位比丘后,这时,那位比丘便专心思惟,终于舍除了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三二经注释:
1、「于此日中时……令我心恐怖」: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六经此偈作「日中既盛热,林木甚郁蒸;众禽以热故,各自停不飞;布谷厉其声,我闻生惊惧。」
一三三三、本经叙说阇邻尼天神以三十三天的欲乐引诱阿那律陀,但彼不为所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阿那律陀尊者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
当时,有位天神名叫阇邻尼,是阿那律陀尊者前世的善知识。他前往阿那律陀尊者住处,到了阿那律陀住处后,就诵偈说:
「你现在可以发愿,愿还生于前世的生处││
三十三天上。那里五欲的妙乐都齐备,
有各种的音乐,常可提供自己作欢娱;
每到睡眠时,又有音乐来唤醒,
诸天的玉女众,日夜都常侍候于左右。」
阿那律陀尊者诵偈答说:
「诸天的玉女众,这些都是大苦的结聚,
因为他们有颠倒的幻想,系着于有身的邪见之故;
而那些想求生到那个地方的人,这也都是大苦的结聚。
阇邻尼你应当知道:我是不愿往生那儿的,
因为我生死已永尽,不再受未来生死果报的缘故!」
阿那律陀尊者唱诵这首诗偈时,阇邻尼天子听闻阿那律陀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三三经注释:
1、阇邻尼:三十三天之天神名。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七经作「阿那律天上本妻」;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尊者阿那律俗家之妻,为三十三天天神之阇利仁」。可见阇邻尼乃阿那律的前生妻子。
一三三四、本经叙说有一比丘住林中,精勤诵习,证得阿罗汉后,不再诵习,唯静默行道。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就住在树林中。他勤于诵经,勤于讲说,精勤思惟,终于证得阿罗汉果。证果后,他就不再精勤诵经讲说了。
当时,有位住于那座树林的天神,就诵偈说:
「比丘你先前日夜勤于诵习佛法,
经常为众比丘,和他们一同讨论决定法义。
可是你现在对于法句,却寂然地不予讲说,
也不和众比丘们一同讨论,决定法义了。」
那时,那位比丘诵偈答说:
「我本来还未能与离欲相应时,心里常喜乐于法句,
现在我既然与离欲相应了,那么诵经讲说之事便已完毕。
首先要知晓的道都已具备了,还须见道、闻道做什么?
世间的各种闻见,不如全部把他放舍掉。」
当时,那位天神听闻比丘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三四经注释:
1、法句:佛陀所说法的法义文句。
一三三五、本经叙说有一比丘因患眼疾,受其师教导而至池边闻花香。天神责其不求不舍而取,是为盗香,谓求清净远离者,虽小恶亦不可轻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就住在一树林中。当时,那位比丘患有眼疾,受他老师的教导,教他应去闻嗅钵昙摩花(红莲花)。这时,那位比丘接受老师的教导后,就去到钵昙摩花池边,就在池岸边,迎风坐下,随着吹来的风而闻嗅花香。
那时,有位主掌这池塘的天神告诉比丘说:「你为什么来盗花呢?你现在便是一个盗香贼了!」
当时,比丘诵偈答说:
「我没有去破坏,也没有去夺取花, 我只在远处随风而闻嗅它的香气罢了。
你现在为什么说,我是一位盗香贼呢?」
那时,天神又诵偈说:
「没有向主人求取,主人也没有说要施舍与你,世间就叫他为盗贼。
现在他人并没说要给你,而你自己却向它闻取,
这样就叫做世间真实的盗香贼。」
这时,有一个人去拿取那藕根,很重地背负着离去。
当时,比丘就向那位天神诵偈说:
「像现在那个人,砍断了分陀利花(白莲花),
拔取藕根很重地背着离去,这便是个奸狡之徒,
你为什么不去遮止他,却反而说我是偷盗花香呢?」
那时,那位天神就诵偈答说:
「那狂乱奸狡的人,就如乳母喂儿时所穿的黑衣沾满污渍,
何必再跟他多费唇舌,况且他哪里能跟你相提并论呢?
袈裟沾污看不见,黑衣沾墨不觉污,
奸狡凶恶的人,世人也不愿跟他说话。
就像苍蝇的脚污染了白丝绸一样, 贤明的人即使是小小的过错,也会显现;
又如同墨汁点染白色的珂贝,即使很小也都会被发现。
应常从那些道理中去寻求清净,没有结使而远离烦恼;
否则如同毛发一样的小过错,别人也会看得像泰山一样的重!」
当时,那位比丘又诵偈说:
「真好啊!说得真好!你用义理来安慰我;
你可常为我,而频频唱诵这首偈!」
这时,那位天神又诵偈说:
「我不是你所买来的奴仆,也不是送给你的人,
为什么要常随着你,频频用这些话告诉你呢?
你现在自己应当知道,那每一件有利益的事。」
当时,那位天子诵完这首偈后,这位比丘听闻他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独自在僻静之处,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三五经注释:
1、不求而不舍: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九经此处作「不问其主取,檀越不施与」。
2、…
《杂阿含经卷第五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