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如果眼、耳、鼻、舌、身,以及意入处,
对那名(精神)及色(物质),都已永远灭尽无余。
泉水就从那里转还;在那里,恶道也不再辗转;
在那里,世间的一切苦乐,就能灭尽无余。」
娑多耆利和醯魔波低又诵偈问佛陀说:
「世间是由那些法生起的呢?世间与那些法和合呢?
世间取受那些法呢?那些法会使世间损减而生苦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世间是由六内处生起,世间与六内处和合,
世间取受六内处法,六内处会使世间损减生苦。」
娑多耆利和醯魔波低又诵偈问佛陀说:
「怎样才能渡过生死的激流,日夜精勤努力,
没有攀援也没有依住处,然而却不会沉溺于深渊中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应具足一切戒,有智慧而善住于正受(禅定),
如理思惟众过患,系心正念,这样就能渡过深渊。
不喜乐各种爱欲之想,也超越过色(物质)的一切结缚,
如此虽没有攀援也没有依住处,还是不会沉溺于深渊中。」
娑多耆利和醯魔波低又诵偈问佛陀说:
「什么法能渡过河流呢?用什么去渡越大海呢?
怎样才能舍离苦恼呢?怎样才能得到清净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正信能渡过河流,以不放逸去渡越大海,
精进能断除苦恼,智慧能使人得到清净。」
这时,世尊又诵偈说:
「你们可以再去询问其他沙门、梵志的法门;
除了这真实(诚实)、布施、调伏(自制)等法外,是不会再有它法的。」
醯魔波低又诵偈说:
「何须再去询问其他沙门、梵志的法门呢?
您这位大精进的圣者,今天已具足开导的善巧。
我现在应当报答这位娑多耆利的恩德,
因为他能把您这位无上的导御师告诉我们。
我将追随佛陀从一村到另一村,从一家到另一家,
承事礼敬供养您,随从佛陀听闻正法。
这百千位鬼神,全都合掌恭敬,
一切都愿皈依于佛陀,您这位牟尼大师。
您获得无上的名声,一定已彻见真实的义理,
成就大智慧,对于各种爱欲都不染着。
有智慧的人应当观察,能救护这世间,
得到贤圣的道路(法门),就是这位大仙人!」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娑多耆利和醯魔波低,以及众眷属五百名鬼神,听闻佛陀的说法,都感到很欢喜,随喜礼佛后离去。
第一三二六经注释:
1、波昙摩华:即红莲花。
2、十五日良时:古印度宗教习俗,十五日为斋戒布萨日。
3、「彼妙心愿乐……心想平等否」: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三一经此偈作「普于群生类,若有慈等心,于爱不爱觉,为得自在不?」
4、明行悉具足:指具足一切三明与正行。明行足,为世尊十号之一。三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正行,即身、口、意净行;或指戒、定、慧等。
5、伊尼延鹿 :为佛三十二相之一。伊尼延,为鹿王之名。 ,一般作 ,股肉之意,此作大腿解。此句喻佛陀大腿渐次纤圆,如彼鹿王之腿,纤好第一。
6、大龙:即大龙象,高大雄壮的象。
7、「泉从何转还……于何而灭尽」: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云何池流回?何处无安立?苦乐于何处,灭尽无有余?」
8、「眼耳鼻舌身……得无余灭尽」: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眼耳鼻舌身,意根为第六,此处池流回,此无安立处,名色不起转,此处得尽灭。」
一三二七、本经叙说舍利弗具大德大力,遭鬼击头而不苦痛,佛陀诵偈赞叹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舍利弗尊者和大目揵连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
当时,舍利弗尊者刚剃除了须发。那时,有伽咤鬼及优波伽咤鬼。那位优波伽咤鬼看见舍利弗尊者刚剃除须发,就告诉伽咤鬼说:「我现在将去击打那位沙门的头。」
伽咤鬼说:「优波伽咤啊!你不要这样说。这位沙门具有大德大力,你不可因此而长夜得到极不利益的苦恼!」如此地再三劝说。
当时,优波伽咤鬼再三地不听伽咤鬼的劝告,就出手去击打舍利弗尊者的头。打了头后,不久自己就叫喊着说:「烧烫着我啊!伽咤!滚煮着我啊!伽咤!」再三呼叫后,就陷入地下,堕于阿毗(无间)地狱中。
大目揵连尊者听到舍利弗尊者被鬼所打的声音后,就去到舍利弗尊者住处,问候舍利弗尊者说:「怎样呢?尊者啊!你的苦痛尚可忍受吗?」
舍利弗尊者答说:「大目揵连尊者啊!虽然还会苦痛,但我心里尚能忍受,不至于太苦。」
大目揵连尊者告诉舍利弗尊者说:「真奇妙!舍利弗尊者啊!你真是有大德大力,那个鬼要是出手击打耆阇崛山的话,也能打破此山,使它碎如糠糟,更何况是打着人的头,竟然会不苦痛呢?」
那时,舍利弗尊者告诉大目揵连尊者说:「我真的不会感到很苦痛。」
这时,舍利弗尊者和大目揵连尊者便相慰劳着。
当时,世尊就以他的天耳听到了他们说话的声音,听到后,就诵偈说:
「他的心如刚硬的石块,坚固屹立不动摇,
已经远离了染着心,也不会还报瞋恚的众生;
像他如此的修养其心,如何会有苦痛的烦忧呢?」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三二七经注释:
1、糠糟:糠是谷皮;糟是酒渣。比喻其碎细。
一三二八、本经叙说众比丘于一林中结夏安居竟,即将离去,林中有一天神因而愁忧苦恼。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众多比丘在拘萨罗国的人间游行,住在一树林中结夏安居。那树林中住有天神,知道到了十五日,众比丘受岁增一戒腊后,就将分散离去,所以内心极为忧伤。
其他的天神就告诉那位天神说:「你为什么突然生起愁忧苦恼呢?你应当欢喜众比丘持戒清净,今天受岁后就增一戒腊了。」
林中天神答说:「我也知道比丘们今天受岁增一戒腊,不同于那些没有羞耻的外道受岁;可是这些精进修行的比丘受岁后,明天就将拿着衣钵,走到其它地方去,这树林就会变的空虚了。」
等比丘离去后,林中天神就诵偈说:
「现在我心里很不安乐,只看见空虚的林树;
这些能以清净心说法,多闻的众比丘们,
都是瞿昙的弟子,现在他们到底都到哪里去了呢?」
当时,有一位天子就诵偈答说:
「他们有的去摩伽陀国,有的去拘萨罗国,
也有到达金刚地这地方的,他们在各处修习远离之法;
有如旷野的禽兽那样,随心所乐而游行。」
第一三二八经注释:
1、受岁:于夏安居竟时增一戒腊。
一三二九、本经叙说有一比丘贪着睡眠,天神乃诵偈醒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居住在一树林中。他于白昼进入正受(禅定),可是身体极为疲惫,到了夜晚就在那里睡觉。
当时,居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在这空旷林中白天入于正受,夜晚却贪着睡眠。我现在应当前往觉悟他。
这时,那位天神就去到比丘前诵偈说:
「比丘啊!你快起来吧!为什么贪着于睡眠呢?
睡眠有什么利益?生病时为什么睡不着呢?
当被利刺刺到身体时,如何能安眠呢?
比丘你原本舍俗家,不执着于家,出家学道是你的欲愿,
那么就应该依照你本来的愿望,日夜求增进才对,
不可贪着于睡眠,而使心灵不能得到自在。
无常而不恒久的欲,会迷醉着愚夫,
其他的人都被它所系缚,而你现在已解脱了这个系缚,
正信佛法而出家了,为什么还贪着于睡眠呢?
你已调伏了贪欲,内心解脱了贪欲,
为了具足胜妙的智慧而出家,为什么还贪着于睡眠呢?
你应该要勤勉精进,安住正受,常修习坚固之力,
专心求得般涅槃,为什么还贪着睡眠呢?
想要生起智明,断除无明,灭尽一切的烦恼,
调伏那最后边身体的人,为什么还贪着睡眠呢?」
当那位天神唱诵这首诗偈时,那位比丘听闻他的说法,就专心思惟,终于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二九经注释:
1、入昼正受: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三经此处作「昼日睡眠」。
一三三○、本经叙说有一比丘住林中,入昼正受,却心起不善觉,依于恶贪,林中天神乃诵偈开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住在拘萨罗国的树林中,进入白昼的正受(禅定),心里却生起不善的觉想,依止于恶的贪欲。
当时,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居住树林中,入于白昼的正受,却心生不善的觉想,依止于恶的贪欲。我现在应当前往开悟他。
这时,那位天神就诵偈说:
「你的心想要远离尘…
《杂阿含经卷第五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