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如果眼、耳、鼻、舌、身,以及意入處,
對那名(精神)及色(物質),都已永遠滅盡無余。
泉水就從那裏轉還;在那裏,惡道也不再輾轉;
在那裏,世間的一切苦樂,就能滅盡無余。」
娑多耆利和醯魔波低又誦偈問佛陀說:
「世間是由那些法生起的呢?世間與那些法和合呢?
世間取受那些法呢?那些法會使世間損減而生苦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世間是由六內處生起,世間與六內處和合,
世間取受六內處法,六內處會使世間損減生苦。」
娑多耆利和醯魔波低又誦偈問佛陀說:
「怎樣才能渡過生死的激流,日夜精勤努力,
沒有攀援也沒有依住處,然而卻不會沈溺于深淵中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應具足一切戒,有智慧而善住于正受(禅定),
如理思惟衆過患,系心正念,這樣就能渡過深淵。
不喜樂各種愛欲之想,也超越過色(物質)的一切結縛,
如此雖沒有攀援也沒有依住處,還是不會沈溺于深淵中。」
娑多耆利和醯魔波低又誦偈問佛陀說:
「什麼法能渡過河流呢?用什麼去渡越大海呢?
怎樣才能舍離苦惱呢?怎樣才能得到清淨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正信能渡過河流,以不放逸去渡越大海,
精進能斷除苦惱,智慧能使人得到清淨。」
這時,世尊又誦偈說:
「你們可以再去詢問其他沙門、梵志的法門;
除了這真實(誠實)、布施、調伏(自製)等法外,是不會再有它法的。」
醯魔波低又誦偈說:
「何須再去詢問其他沙門、梵志的法門呢?
您這位大精進的聖者,今天已具足開導的善巧。
我現在應當報答這位娑多耆利的恩德,
因爲他能把您這位無上的導禦師告訴我們。
我將追隨佛陀從一村到另一村,從一家到另一家,
承事禮敬供養您,隨從佛陀聽聞正法。
這百千位鬼神,全都合掌恭敬,
一切都願皈依于佛陀,您這位牟尼大師。
您獲得無上的名聲,一定已徹見真實的義理,
成就大智慧,對于各種愛欲都不染著。
有智慧的人應當觀察,能救護這世間,
得到賢聖的道路(法門),就是這位大仙人!」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娑多耆利和醯魔波低,以及衆眷屬五百名鬼神,聽聞佛陀的說法,都感到很歡喜,隨喜禮佛後離去。
第一叁二六經注釋:
1、波昙摩華:即紅蓮花。
2、十五日良時:古印度宗教習俗,十五日爲齋戒布薩日。
3、「彼妙心願樂……心想平等否」: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第叁一經此偈作「普于群生類,若有慈等心,于愛不愛覺,爲得自在不?」
4、明行悉具足:指具足一切叁明與正行。明行足,爲世尊十號之一。叁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正行,即身、口、意淨行;或指戒、定、慧等。
5、伊尼延鹿 :爲佛叁十二相之一。伊尼延,爲鹿王之名。 ,一般作 ,股肉之意,此作大腿解。此句喻佛陀大腿漸次纖圓,如彼鹿王之腿,纖好第一。
6、大龍:即大龍象,高大雄壯的象。
7、「泉從何轉還……于何而滅盡」: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雲何池流回?何處無安立?苦樂于何處,滅盡無有余?」
8、「眼耳鼻舌身……得無余滅盡」: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眼耳鼻舌身,意根爲第六,此處池流回,此無安立處,名色不起轉,此處得盡滅。」
一叁二七、本經敘說舍利弗具大德大力,遭鬼擊頭而不苦痛,佛陀誦偈贊歎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舍利弗尊者和大目揵連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
當時,舍利弗尊者剛剃除了須發。那時,有伽咤鬼及優波伽咤鬼。那位優波伽咤鬼看見舍利弗尊者剛剃除須發,就告訴伽咤鬼說:「我現在將去擊打那位沙門的頭。」
伽咤鬼說:「優波伽咤啊!你不要這樣說。這位沙門具有大德大力,你不可因此而長夜得到極不利益的苦惱!」如此地再叁勸說。
當時,優波伽咤鬼再叁地不聽伽咤鬼的勸告,就出手去擊打舍利弗尊者的頭。打了頭後,不久自己就叫喊著說:「燒燙著我啊!伽咤!滾煮著我啊!伽咤!」再叁呼叫後,就陷入地下,墮于阿毗(無間)地獄中。
大目揵連尊者聽到舍利弗尊者被鬼所打的聲音後,就去到舍利弗尊者住處,問候舍利弗尊者說:「怎樣呢?尊者啊!你的苦痛尚可忍受嗎?」
舍利弗尊者答說:「大目揵連尊者啊!雖然還會苦痛,但我心裏尚能忍受,不至于太苦。」
大目揵連尊者告訴舍利弗尊者說:「真奇妙!舍利弗尊者啊!你真是有大德大力,那個鬼要是出手擊打耆阇崛山的話,也能打破此山,使它碎如糠糟,更何況是打著人的頭,竟然會不苦痛呢?」
那時,舍利弗尊者告訴大目揵連尊者說:「我真的不會感到很苦痛。」
這時,舍利弗尊者和大目揵連尊者便相慰勞著。
當時,世尊就以他的天耳聽到了他們說話的聲音,聽到後,就誦偈說:
「他的心如剛硬的石塊,堅固屹立不動搖,
已經遠離了染著心,也不會還報瞋恚的衆生;
像他如此的修養其心,如何會有苦痛的煩憂呢?」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叁二七經注釋:
1、糠糟:糠是谷皮;糟是酒渣。比喻其碎細。
一叁二八、本經敘說衆比丘于一林中結夏安居竟,即將離去,林中有一天神因而愁憂苦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衆多比丘在拘薩羅國的人間遊行,住在一樹林中結夏安居。那樹林中住有天神,知道到了十五日,衆比丘受歲增一戒臘後,就將分散離去,所以內心極爲憂傷。
其他的天神就告訴那位天神說:「你爲什麼突然生起愁憂苦惱呢?你應當歡喜衆比丘持戒清淨,今天受歲後就增一戒臘了。」
林中天神答說:「我也知道比丘們今天受歲增一戒臘,不同于那些沒有羞恥的外道受歲;可是這些精進修行的比丘受歲後,明天就將拿著衣缽,走到其它地方去,這樹林就會變的空虛了。」
等比丘離去後,林中天神就誦偈說:
「現在我心裏很不安樂,只看見空虛的林樹;
這些能以清淨心說法,多聞的衆比丘們,
都是瞿昙的弟子,現在他們到底都到哪裏去了呢?」
當時,有一位天子就誦偈答說:
「他們有的去摩伽陀國,有的去拘薩羅國,
也有到達金剛地這地方的,他們在各處修習遠離之法;
有如曠野的禽獸那樣,隨心所樂而遊行。」
第一叁二八經注釋:
1、受歲:于夏安居竟時增一戒臘。
一叁二九、本經敘說有一比丘貪著睡眠,天神乃誦偈醒悟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居住在一樹林中。他于白晝進入正受(禅定),可是身體極爲疲憊,到了夜晚就在那裏睡覺。
當時,居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這樣想著:這樣並不合于比丘之法││在這空曠林中白天入于正受,夜晚卻貪著睡眠。我現在應當前往覺悟他。
這時,那位天神就去到比丘前誦偈說:
「比丘啊!你快起來吧!爲什麼貪著于睡眠呢?
睡眠有什麼利益?生病時爲什麼睡不著呢?
當被利刺刺到身體時,如何能安眠呢?
比丘你原本舍俗家,不執著于家,出家學道是你的欲願,
那麼就應該依照你本來的願望,日夜求增進才對,
不可貪著于睡眠,而使心靈不能得到自在。
無常而不恒久的欲,會迷醉著愚夫,
其他的人都被它所系縛,而你現在已解脫了這個系縛,
正信佛法而出家了,爲什麼還貪著于睡眠呢?
你已調伏了貪欲,內心解脫了貪欲,
爲了具足勝妙的智慧而出家,爲什麼還貪著于睡眠呢?
你應該要勤勉精進,安住正受,常修習堅固之力,
專心求得般涅槃,爲什麼還貪著睡眠呢?
想要生起智明,斷除無明,滅盡一切的煩惱,
調伏那最後邊身體的人,爲什麼還貪著睡眠呢?」
當那位天神唱誦這首詩偈時,那位比丘聽聞他的說法,就專心思惟,終于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叁二九經注釋:
1、入晝正受: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二叁經此處作「晝日睡眠」。
一叁叁○、本經敘說有一比丘住林中,入晝正受,卻心起不善覺,依于惡貪,林中天神乃誦偈開悟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住在拘薩羅國的樹林中,進入白晝的正受(禅定),心裏卻生起不善的覺想,依止于惡的貪欲。
當時,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這樣想著:這樣並不合于比丘之法││居住樹林中,入于白晝的正受,卻心生不善的覺想,依止于惡的貪欲。我現在應當前往開悟他。
這時,那位天神就誦偈說:
「你的心想要遠離塵…
《雜阿含經卷第五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