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勞,才止住于空閑的林中,
可是你卻放縱此心隨逐外緣,紛亂的思緒到處奔馳。
要調伏喜樂塵世的心,常樂于心靈的解脫,
就應當舍棄不樂的心,執受此遠離之法而保持安樂。
不可思非正念,不可執著有我與我所有的邪見,
就如用塵土染汙頭一樣,這種執著是很難遣除的,
不可使自己深染樂著,被欲心所濁亂。
如國君所釋放奔馳的大象,要奮迅除去塵穢一樣,
比丘對于自身,也應以正念除去塵垢。
所謂塵垢,就是貪欲,不是指世間的塵土,
聰慧明智的人,應當了悟那些塵垢,
對于如來的正法、戒律,攝持此心不放逸!
所謂塵垢,就是瞋恚,不是指世間的塵土,
聰慧明智的人,應當了悟那些塵垢,
對于如來的正法、戒律,攝持此心不放逸!
所謂塵垢,就是愚癡,不是指世間的塵土,
聰慧明智的人,應當舍棄那些塵垢,
對于如來的正法、戒律,攝持此心不放逸!」
當時,那位天神唱誦這首詩偈後,那位比丘聽聞他的說法,就專心思惟,終于斷除一切煩惱心,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叁叁O經注釋:
1、入晝正受: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晝入房坐」。
2、「如釋君馳象……正念除塵垢」: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二四經此處作「如鳥爲塵坌,奮翮證塵穢,比丘亦如是,禅思去塵勞」。
一叁叁一、本經敘說有一比丘住林中,入晝正受,卻起不正思惟,林中天神乃誦偈覺悟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就住在一樹林中,入于白晝的正受,卻生起不正的思惟。
當時,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這樣想著:這樣並不合于比丘之法││居住樹林中,入于白晝的正受,然而卻生起不正的思惟。我現在應當去到他那兒,運用方便好好地覺悟他。
這時,那位天神就誦偈說:
「你爲什麼不正思惟,覺察觀照自己的睡臥、飲食呢?
你應當舍棄不正的心念,專心修習正受(禅定),
尊崇佛、法、僧叁寶,並且自己能攝持淨戒,
常生隨喜的心,使喜樂更爲增進,
因爲內心歡喜的緣故,就能很快地脫離苦惱的邊際!」
當時,那位天神唱誦這首詩偈勸告啓發他後,那位比丘便專心思惟,終于滅盡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叁叁一經注釋:
1、入晝正受: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二五經此處作「晝入房坐」。
一叁叁二、本經敘說有一比丘住林中,入晝正受,日中時,心生不樂,林中天神乃誦偈覺悟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就住在一樹林中,入于白晝的正受。當時,那位比丘到了日中時分,心生不樂,就誦偈說:
「在這日中時分,衆鳥都很靜默,
空野忽然響起聲音,使我心生恐怖!」
那時,居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就誦偈說:
「在這日中時分,衆鳥都很靜默,
空野忽然響起聲音,當然你會生起不樂之心。
然而你應該舍棄內心的不樂,專心樂于修習正受。」
當時,這位天子誦偈覺悟那位比丘後,這時,那位比丘便專心思惟,終于舍除了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叁叁二經注釋:
1、「于此日中時……令我心恐怖」: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二六經此偈作「日中既盛熱,林木甚郁蒸;衆禽以熱故,各自停不飛;布谷厲其聲,我聞生驚懼。」
一叁叁叁、本經敘說阇鄰尼天神以叁十叁天的欲樂引誘阿那律陀,但彼不爲所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阿那律陀尊者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
當時,有位天神名叫阇鄰尼,是阿那律陀尊者前世的善知識。他前往阿那律陀尊者住處,到了阿那律陀住處後,就誦偈說:
「你現在可以發願,願還生于前世的生處││
叁十叁天上。那裏五欲的妙樂都齊備,
有各種的音樂,常可提供自己作歡娛;
每到睡眠時,又有音樂來喚醒,
諸天的玉女衆,日夜都常侍候于左右。」
阿那律陀尊者誦偈答說:
「諸天的玉女衆,這些都是大苦的結聚,
因爲他們有顛倒的幻想,系著于有身的邪見之故;
而那些想求生到那個地方的人,這也都是大苦的結聚。
阇鄰尼你應當知道:我是不願往生那兒的,
因爲我生死已永盡,不再受未來生死果報的緣故!」
阿那律陀尊者唱誦這首詩偈時,阇鄰尼天子聽聞阿那律陀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便隱沒不見。
第一叁叁叁經注釋:
1、阇鄰尼:叁十叁天之天神名。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二七經作「阿那律天上本妻」;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作「尊者阿那律俗家之妻,爲叁十叁天天神之阇利仁」。可見阇鄰尼乃阿那律的前生妻子。
一叁叁四、本經敘說有一比丘住林中,精勤誦習,證得阿羅漢後,不再誦習,唯靜默行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就住在樹林中。他勤于誦經,勤于講說,精勤思惟,終于證得阿羅漢果。證果後,他就不再精勤誦經講說了。
當時,有位住于那座樹林的天神,就誦偈說:
「比丘你先前日夜勤于誦習佛法,
經常爲衆比丘,和他們一同討論決定法義。
可是你現在對于法句,卻寂然地不予講說,
也不和衆比丘們一同討論,決定法義了。」
那時,那位比丘誦偈答說:
「我本來還未能與離欲相應時,心裏常喜樂于法句,
現在我既然與離欲相應了,那麼誦經講說之事便已完畢。
首先要知曉的道都已具備了,還須見道、聞道做什麼?
世間的各種聞見,不如全部把他放舍掉。」
當時,那位天神聽聞比丘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便隱沒不見。
第一叁叁四經注釋:
1、法句:佛陀所說法的法義文句。
一叁叁五、本經敘說有一比丘因患眼疾,受其師教導而至池邊聞花香。天神責其不求不舍而取,是爲盜香,謂求清淨遠離者,雖小惡亦不可輕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就住在一樹林中。當時,那位比丘患有眼疾,受他老師的教導,教他應去聞嗅缽昙摩花(紅蓮花)。這時,那位比丘接受老師的教導後,就去到缽昙摩花池邊,就在池岸邊,迎風坐下,隨著吹來的風而聞嗅花香。
那時,有位主掌這池塘的天神告訴比丘說:「你爲什麼來盜花呢?你現在便是一個盜香賊了!」
當時,比丘誦偈答說:
「我沒有去破壞,也沒有去奪取花, 我只在遠處隨風而聞嗅它的香氣罷了。
你現在爲什麼說,我是一位盜香賊呢?」
那時,天神又誦偈說:
「沒有向主人求取,主人也沒有說要施舍與你,世間就叫他爲盜賊。
現在他人並沒說要給你,而你自己卻向它聞取,
這樣就叫做世間真實的盜香賊。」
這時,有一個人去拿取那藕根,很重地背負著離去。
當時,比丘就向那位天神誦偈說:
「像現在那個人,砍斷了分陀利花(白蓮花),
拔取藕根很重地背著離去,這便是個奸狡之徒,
你爲什麼不去遮止他,卻反而說我是偷盜花香呢?」
那時,那位天神就誦偈答說:
「那狂亂奸狡的人,就如乳母喂兒時所穿的黑衣沾滿汙漬,
何必再跟他多費唇舌,況且他哪裏能跟你相提並論呢?
袈裟沾汙看不見,黑衣沾墨不覺汙,
奸狡凶惡的人,世人也不願跟他說話。
就像蒼蠅的腳汙染了白絲綢一樣, 賢明的人即使是小小的過錯,也會顯現;
又如同墨汁點染白色的珂貝,即使很小也都會被發現。
應常從那些道理中去尋求清淨,沒有結使而遠離煩惱;
否則如同毛發一樣的小過錯,別人也會看得像泰山一樣的重!」
當時,那位比丘又誦偈說:
「真好啊!說得真好!你用義理來安慰我;
你可常爲我,而頻頻唱誦這首偈!」
這時,那位天神又誦偈說:
「我不是你所買來的奴仆,也不是送給你的人,
爲什麼要常隨著你,頻頻用這些話告訴你呢?
你現在自己應當知道,那每一件有利益的事。」
當時,那位天子誦完這首偈後,這位比丘聽聞他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獨自在僻靜之處,專心思惟,終于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叁叁五經注釋:
1、不求而不舍: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二九經此處作「不問其主取,檀越不施與」。
2、…
《雜阿含經卷第五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