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五十▪P5

  ..續本文上一頁乳母衣: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譬如乳兒母,而著于黑衣。」乳母衣,因乳母喂食嬰兒,恐易著汙漬,故常著黑衣。此乳母衣,即指黑色之衣服。

  3、「蠅腳汙素帛,明者小過現」: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鮮白上有點,猶如蠅腳等,世人皆共見;設諸賢智人,有少微細過,其谕亦如是。」

  

  一叁叁六、本經敘說十力迦葉尊者爲獵師說法,獵師卻不能悟解。天神乃告其爲少智無德者說法無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藍陀竹園裏。

  那時,十力迦葉尊者住在王舍城的仙人窟中。當時,有位獵師名叫尺只,他于距十力迦葉不遠的地方張網捕鹿。那時,十力迦葉哀憫那位獵師而爲他說法。當時,那位獵師並不了解他所說的法義。此時,十力迦葉就運用神通力,使指端燃起火來,然而那位獵師還是不能覺悟。

  那時,住在仙人窟中的天神就誦偈說:

  「深山中的這位獵師,缺少智慧有如沒有眼睛的盲人,

   爲何要爲他非時而說法呢?他德薄又沒有辨別的智慧,

   聽聞了也不能了解,就是處于光明中他也是無所見。

   對于各種善勝之法,愚癡而不能了解,

   即使燃燒了十只手指頭,他也是不能見到真谛的。」

   當時,那位天神誦完這首詩偈後,十力迦葉尊者就靜默不語了。

  

   一叁叁七、本經敘說金剛子尊者聞世間大會而生不樂心,天中天神乃誦偈勸慰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藍陀竹園裏。

  那時,有位金剛子尊者,住在巴連弗邑的一處樹林中。當時,巴連弗邑的人民于夏季四個月過後,就會舉行憍牟尼(終夜祭)大會。

  這時,金剛子尊者聽到世間在舉辦大會,心生不樂,就誦偈說:

   「獨自一人住在空林中,猶如被棄置的枯木,

   夏季四個月已滿,世間的人快樂地莊嚴大會祭典,

   遍觀一切世間,沒有人會比我更痛苦!」

   那時住在林中的天神就誦偈說:

   「獨自一人住在空林中,猶如被棄置的枯木,

   這是叁十叁天的天神心中所願樂的事,

   就像地獄中痛苦的衆生,仰望著轉生爲人道一樣!」

  當時,金剛子尊者被那位天神所勸慰後,便專心思惟,終于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叁叁七經注釋:

  1、憍牟尼:即迦底迦月(陰曆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滿月日。該日終夜行祭。

  

   一叁叁八、本經敘說有一比丘住林中,只樂持戒,而不能追求更殊勝功德,林中天神乃誦偈啓悟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他只喜好持戒爲足,而不能向上追求更殊勝的功德。

  當時,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這樣想著:這樣並不合于比丘之法││住在樹林中,只喜好持戒爲足,而不能向上追求更殊勝的功德。現在我應當運用方法去啓悟他,于是就誦偈說:

  「並不是一向只持戒,及修習多聞,

  或獨自于靜處禅思叁昧,閑居而修習遠離;

  比丘如果只偏于身心輕安的話,終究不能滅盡煩惱。

  平等正覺的安樂,是遠離凡夫之法!」

    當時,那位比丘被天神勸進後,就專心思惟,終于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叁叁八經注釋:

  1、「唯好樂持戒,不能增長上進功德」: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叁十二經此處作「修持禁戒,已爲滿足,更不求勝」。

  2、「非一向持戒……遠非凡夫輩」:別譯雜阿含經此偈作「不應以持戒,多聞及禅定,住于空靜處,未盡諸漏結。不應作是事,用智自損減。遠離凡夫法,逮得菩提樂。」

  

  一叁叁九、本經敘說那迦達多尊者住林中,卻常與在家、出家常相親近,林中天神乃誦偈啓悟他。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有一位那迦達多尊者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卻經常和在家衆、出家衆應酬親近。

  當時,那居住在樹林中的天神這樣想著:這樣並不合于比丘之法││住在樹林中,卻經常和在家衆、出家衆應酬親近。我現在應當去到他那兒,方便啓悟他,于是就誦偈說:

   「比丘一大早外出,到了傍晚才回到樹林來,

   學道之人和俗人相習近,苦樂就一定會同享,

   恐怕就會生起居家之念,放逸于修行,而隨順魔王的自在役使了!」

  當時,那迦達多比丘被那位天神如此這樣地開覺後,他也如此這樣地專心思惟,終于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一叁四○、本經敘說有衆多比丘住林中,卻言語嬉戲,不攝威儀,林中天神乃誦偈勸谕他們。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衆多的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他們彼此言語嬉戲,終日散亂,心不得定,放縱六根,逐求于六境。

  當時,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看見這些比丘不能攝持威儀,心裏覺得不欣悅,于是就誦偈說:

   「這裏以前住有瞿昙的正命弟子大衆,

   他們都是以無常的心理去乞食,無常的心理而受床臥;

   由于他們能觀察世間無常的緣故,所以能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

   現在這裏住有很難奉養的沙門大衆,

   他們到處去尋求飲食,遍遊于他人之家。

   如此望求財物而出家,沒有沙門真正的理想,

   雖穿著僧伽梨(大衣),卻有如老牛拖著尾巴一樣!」

   這時,比丘們問天神說:「你是在討厭我們嗎?」

   那時,那位天神又誦偈說:

   「我並未指名道姓,也不譏稱某個人,

   而總向那些群衆當中的不善者說。

   有顯現鄙漏之相的人,我就方便舉說他的過錯;

   對勤修精進的人,我就皈依恭敬禮拜他!」

   那些比丘們被天神勸谕後,于是就專心思惟,終于斷除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一叁四一、本經敘說有一比丘住林中,因與長者婦女嬉戲,起惡名聲,自己追悔而欲自殺,林中天神便誦偈使他開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當時,那位比丘因和長者的婦女言語嬉戲,而有壞名聲(風評很壞)。

  這時,那位比丘這樣想著:都是我不好,和他人的婦女言語嬉戲而有壞名聲,我現在想在這樹林中自殺。

  就在這時,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這樣想著:這樣不對也不好,這位比丘並不壞,也沒有犯過,然而卻想在樹林中自殺,我現在應當以方便來開悟他。

  當時,那位天神就變化作長者的婦女模樣,然後告訴比丘說:「在所有巷路四衢通道中,世間的人都認爲我和你有壞名聲,說我和你彼此相習近,做出不正當的事。既然有這壞名聲,現在可以還俗了,一起相娛樂吧!」

  比丘答說:「因爲那裏巷四衢通道中,人們都認爲我和你有關系而起壞名聲,說我們互相習近,做了不正當的事。我現在只好自殺了!」

  這時,那爲天神就又變回天人之身,然後誦偈說:

   「雖然聽到了很多惡名聲,但是修習苦行的人應該要能忍耐;

   不應因痛苦而想殺害自己,也不應生起煩惱。

   如果一聽到聲音就會恐怖的,那是樹林中的獸類,

   那是輕躁的衆生,不能成就出家之法。

   仁者你應當要忍耐,不要執著于惡聲,

   能夠堅固持心,這才是出家之法。

   不可由于他人的誹語,而使你成爲搶劫的惡賊;

   也不可由于他人的贊語,而使你成爲阿羅漢;

   如果你自省知道無過後,諸天也會知道你是無過的。」

   當時,這位比丘被那位天神所開悟後,就專心思惟,終于斷除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第一叁四一經注釋:

  1、「彼比丘與長者婦女嬉戲,起惡名聲」: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六第叁五經此處作「憍薩羅國有一比丘,林中住,與一長者共爲親友。是時,長者有一兒婦,年少端正。時,此比丘少共語言,衆人皆謗謂爲非法。」

  2、「如汝自知已,諸天亦複知」: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汝今自審己,既無諸過咎;賢聖及諸天,亦知汝無過。」

  

   一叁四二、本經敘說見多比丘能寂靜諸根,梵天王及七百梵天都來禮敬,林中天神見後,乃誦偈贊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位尊者見多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住在一樹林中,穿著糞掃衣。當時,大梵天王與七百位梵天,乘著宮殿,來到尊者見多比丘處,恭敬禮拜奉事。

  那時,有位住在那樹林中的天神就誦偈說:

   「觀察他已寂靜諸根,所以能感動梵天而得到善的供養,

   他已具足叁種神通智慧,得到不傾動之法,

   以方便度一切衆生,少有雜事,只穿著糞掃衣。

   七百位梵天子,都乘著宮殿來奉事,

   拜見您這位最後生的阿羅漢,我現在也要禮敬您這位已度過生死果報邊岸的聖者!」

   當時,那位天神誦偈贊歎見多比丘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叁四二經注釋:

  1、叁明達: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這叁種神通智慧在阿羅漢叫做叁明,在佛就叫做叁達。

  2、少事:指頭陀行之阿蘭若閑林住者,少作事務。

  3、生死有邊:生死果報的邊際,此指最後生之阿羅漢。

  …

《雜阿含經卷第五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