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告诉众比丘说:「诸位尊者!我不能分别一切教法,不喜欢清净梵行,很喜欢贪睡,对教法疑惑不解。」
当时,群众中有一位比丘,来造访佛陀,向佛陀顶礼后,退立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低舍比丘和众多比丘聚集在食堂里,他这样的对大众高声的说:『我不能分别一切教法,不喜欢清净梵行,很喜欢贪睡,对教法疑惑不解。』」
佛陀告诉比丘说:「这低舍比丘是个愚痴人,不能守住六根的门户,饮食不知节制,在初夜与后夜,心不能觉悟,懈怠懒惰,不勤精进修行,不好好地观察思惟教法;(像他这样),要他能分别教法,内心喜欢修清净梵行,远离贪睡,从教法中远离各种疑惑,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那位低舍比丘能守护六根的门户,饮食知道节制,在初夜与后夜,能觉悟精进修持,观察教法,喜欢分别教法,喜欢清净梵行,远离贪睡,内心对教法不疑惑,这才是正确做法!」
当时,世尊告诉一位比丘说:「请你前往告诉低舍比丘说:『大师叫你!』」
比丘禀告佛陀说:「好的,我接受您的指令!」于是向前顶礼佛陀后,来到低舍的住处,这样的对他说:「低舍长老啊!世尊叫你哩!」低舍听说后,便来世尊处,向佛陀顶礼毕,退立一边。
当时,世尊告诉低舍比丘说:「低舍啊!你真的和众多比丘聚集于食堂时,这样高声唱言:『诸位长老!我不能分别一切教法,不喜欢清净梵行,很喜欢贪睡,对教法疑惑不解。』吗?」
低舍禀告佛陀说:「真有这样,世尊!」
佛陀问低舍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着心意回答。你意见怎样呢?如果对于物质现象,不能离弃对它的贪求、不能离弃对它的欲望、不能离弃对它的喜爱、不能离弃对它的想念、不能离弃对它的渴望,那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你意见怎样呢?这时你是否将会生起忧愁、悲伤、烦恼的痛苦呢?」
低舍禀告佛陀说:「会的,世尊!如果对于物质现象,不能离弃对它的贪求、不能离弃对它的欲望、不能离弃对它的喜爱、不能离弃对它的想念、不能离弃对它的渴望,那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真的就会生起忧愁、悲伤、烦恼的痛苦了。世尊啊!真的是这样,没错!」
佛陀告诉低舍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低舍啊!正确的答案应该是这样子的,这是对物质现象不能离弃贪欲的说法。低舍啊!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不能离弃对它的贪求、不能离弃对它的欲望、不能离弃对它的喜爱、不能离弃对它的想念、不能离弃对它的渴望,那些精神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你意见怎样呢?这时你是否将会生起忧愁、悲伤、烦恼的痛苦呢?」
低舍禀告佛陀说:「会的,世尊!对于那些精神现象,不能离弃对它的贪求、不能离弃对它的欲望、不能离弃对它的喜爱、不能离弃对它的想念、不能离弃对它的渴望,那些精神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真的就会生起忧愁、悲伤、烦恼的痛苦了。世尊啊!真的是这样,没错!」
佛陀告诉低舍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正确的答案应该是这样子的,这是对精神现象不能离弃贪欲的说法。」
佛陀告诉低舍说:「你意见怎样呢?如果对于物质现象能离弃对它的贪求、离弃对它的欲望、离弃对它的喜爱、离弃对它的想念、离弃对它的渴望,那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你还会对它生起忧愁、悲伤、烦恼的痛苦吗?」
低舍禀告佛陀说:「不会,世尊!就是这样,没错!」
佛陀说:「你意见怎样呢?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能离弃对它的贪求、离弃对它的欲望、离弃对它的喜爱、离弃对它的想念、离弃对它的渴望,那些精神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你还会对它生起忧愁、悲伤、烦恼的痛苦吗?」
低舍禀告佛陀说:「不会,世尊!就是这样,没错!」
佛陀告诉低舍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低舍啊!现在我将以譬喻来解说,大智慧的人就可从譬喻的说法中得到了解。比如有二个男子结伴同行一路,其中一个熟悉路向,另一个不熟悉路向。那位不熟悉路向的人告诉熟悉路向的人说:『我想到某个城市、某个村庄、某个聚落去,你应当指示我路向。』当时,识路的人就指示他路向,告诉他说:『先生!从这一条路走去,前面可见二条道路,你要舍左道从右道前行;又有坑谷河流,你又当舍左道从右道前行;又会遇到丛林,你仍当舍左道从右道走。你应当这样的渐渐往前走,就可到达某个城市了。』」
佛陀告诉低舍说:「这个譬喻的意思是这样:不识路的人,就好比愚痴的凡夫;那位识路的人,就好比如来、应供、已经觉悟的人。前面二路,就好比众生的疑惑。左边的路,好比三种不善之法:贪欲之心、瞋恚之心、害人之心;右边的路,就好比三种善心:离弃贪欲的心、离弃瞋恚的心、不害人的心。前行左边的路,好比邪见(偏邪的知见)、邪志(偏邪的心思)、邪语(偏邪的言语)、邪业(偏邪的行为)、邪命(不正当的职业)、邪方便(不正确的努力)、邪念(偏邪的观念)、邪定(偏邪的禅定);前行右边的路,就好比正见(正确的知见)、正志(正确的心思)、正语(正当的言语)、正业(正当的行为)、正命(正当的职业)、正方便(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观念)、正定(正确的禅定)。坑谷河流,就好比瞋恚心、愚痴无明的遮障、忧愁、悲伤;丛林就好比人之五种情欲;城市,就好比涅槃寂静的境地。」
佛陀告诉低舍说:「我是你们的导师,为你们众声闻弟子所应做的事我都已经做了,如今我当作慈悲哀怜想,以正确的方法使你们获得安乐,我也全都已经做了。你们今天,当去做你们所当做的事,应当在树下、或空旷的地方、山岩洞穴里,铺草为座位,好好地思考,有正确的观念,精进修持,不懈怠,莫使日久以后,心有悔恨,这是我今天所要教导你的。」
那时,低舍听闻佛陀说法后,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四八经注释:
1、根门:眼等六根是漏出种种烦恼和入种种妄尘的门户。
2、初夜、后夜:印度将一日分为六时,昼三时为晨时、日中、日没。夜三时为初夜、中夜、后夜。原始教团在初夜后夜都是用功修持,唯中夜是休息时间。
3、如来、应、等正觉:此三者皆是佛的名号。如来,言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应,即应供,言佛陀应受人天的供养。等正觉,言佛的觉悟,是真正平等的觉悟。
4、五欲:指色、声、香、味、触,五者能使人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
5、声闻:指闻佛说四谛法之音声而悟道的人。
四九、本经叙说因众中有少诤事,佛陀责诸比丘后,入安陀林独坐,后以哀悯故,复还摄诸比丘,告以修习无相三昧。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众比丘发生了一件小争执,世尊因责备了众比丘的缘故,早餐时,披上袈裟拿着钵盂,进城乞食。饭后,走出城来,收好了衣钵,洗脚后,走进安陀林中,坐在一棵树木底下,独自安静思惟,这样的想着:众比丘间发生了一件小争执,我也责备了那些比丘们,然而那些比丘中很多是年少的比丘,他们出家不久,现在不见我这个导师,或许已生起后悔之心,忧愁不乐了。长夜以来我就已经对这群比丘生起哀悯的心,现在我应当回去,摄受教导他们,就因我哀悯他们的缘故。
当时,大梵天王知道了佛陀的心念,有如大力士屈伸手臂这样短暂的时间,就从大梵天里隐没,然后立于佛陀面前,禀告佛陀说:「是的,世尊!是的,善逝!您责备了那些比丘,是因为他们发生了一件小争执的缘故。然而在那些比丘中,很多是年少的比丘,他们出家不久,没看见大师您,或许已生后悔之心,忧愁不乐了。世尊您长夜以来、心怀哀悯,是一直在摄受教导着众僧的。慈悲的世尊啊!愿您现在就回去教导那些比丘。」
那时,世尊心里因垂悯大梵天王的缘故,就静默的应允了。当时,大梵天王知道世尊已静默地应允了,便向佛陀行礼,并往世尊右边旋绕三圈,忽然就消失不见了。
那时,世尊在大梵天王回去不久后,就回到祇树给孤独园里,铺好了坐具,整肃仪容,端正的坐着,显现微妙的法相,使众比丘敢来奉见。当时,众比丘来到佛陀坐处,怀着惭愧的心,向前顶礼佛陀,然后退坐一边。
这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出家学道的人,应以谦卑安身立命。剃除须发、拿着钵盂,挨家挨户的去乞食,就像被人控制加咒的禁物一样卑贱。所以这样子,是为了要求得胜妙的义理,为了济度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为了从这生死的苦海中得到究竟解脱的缘故。诸位善男子啊!你们都不是因为王法的逼迫役使、不是负债的人、不是因为内心有所恐怖、也不是因怕丢失性命而出家,是真正为了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而出家。你们难道不是为了这样而出家的吗?」
比丘禀告佛陀说:「是这样,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各位比丘啊!你们为了求得胜妙的义理而出家学道,如何当中还有这么一位愚痴凡夫,却起了贪欲,对外境产生了严重的爱染执着,愤恨凶暴,偷懒卑劣,失去了正念,没有正定,而六根迷乱呢?譬如一个男子从昏黑而进入昏黑,从幽暗而进入幽暗,从粪坑里爬出来却又掉进粪坑里去,拿污血来清洗血渍,舍离了各种恶行却又去行恶。我说这个譬喻,愚痴比丘的作为也就像这样。又譬如焚尸的薪柴,剩余的丢弃于坟场里,那些砍柴的樵夫不会去捡拾。我说这个譬喻,愚痴的比丘生起贪欲,对一切事物怀有严重分别执着的心,愤恨凶暴,偷懒卑劣,失去正念,没有正定,六根散乱,也就像这个样子。」
佛陀说:「比丘啊!有三种不善的心。是那三种呢?就是贪欲的心、愤恨的心、害人的心。这三种心是由思想而生起的。是怎样的思想呢?思想有无数种,但贪欲的思想、愤恨的思想、害人的思想,各种不善的心理都是从这里产生的。比丘啊!贪欲的心、愤恨的心、害人的心,以及无数种的不善心思,要如何彻底的将它灭除净尽呢?应把心思安置于道法上,用智慧去观察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并依住于了知诸法无相的静定中,修习多修习;那么凶恶、不善的心思便会从此消失,永远灭尽无余,就是要运用这方法。」
佛陀说:「诸位善男子、善女人正信佛教乐法出家,修习依止中道的无相三昧,修习又多修习后,依循着佛的真理言教,住于通达甘露涅槃的门户中,乃至于达到甘露涅槃的境界。我不说这甘露涅槃的境界,是依三种邪见达成。是那三种呢?有一种邪见是这样说的:『生命就是身体。』又有这样的邪见:『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又有这样的邪见:『物质现象就是我,同一无异,是长存不变的。』多闻圣弟子要做这样的思惟:世间可真有一事物可以长久执取,而都不会有过误失当的;经思考后,都不见有一事物可以长久执持,而不会有过误失当的。我如果执取物质现象,就会有过误失当;如果执取着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会有过误失当。这样的去察知后,对于世间一切事物,就不会有所执取了;不会有所执取的话,自己就能觉悟达到涅槃境界: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九经注释:
1、少诤事:少,即小。诤,通争。少诤事,即小争执。
2、右绕三匝:敬礼之一。在尊者之旁,旋绕于右三圈。
3、尼师檀:即坐具。
4、敛身:整肃仪容。
5、微相:微妙法相。
6、禁咒:方士的法术,禁物而咒之,使如己意。
7、胜义:义理非常微妙的意思。
8、王贼所使:受王法逼迫役使。
9、染着:对一切境界生起爱染执着的心。
10、火:燃火的薪柴。 ,音ㄊ一ㄢ。
11、四念处:又名四念住。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12、无相三昧:三昧,意为定、等持。无相三昧,即一切诸法皆无想念,亦不可见,为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之十相,故名无相。
13、甘露门:通达甘露涅槃的门户,即佛的真理言教。
14、命则是身:生命就是身体,身亡则生命亦无。这是佛陀时代外道阿耆多的断灭论。
15、命异身异:即命异于身,身亦异于命,身与命为二,此为佛陀时代外道尼干子的二元论。
16、色是我,无二无异,长存不变:此为印度吠檀多派的梵我论。
《杂阿含经卷第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