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贪着;因不去爱悦贪着,所以便不会招感未来各种精神现象的生起。因不爱悦贪着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缘故,就可从物质现象(色)的束缚中得到解脱,从精神现象(受、想、行、识)的束缚中得到解脱,我说那位圣弟子就是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四经注释:
1、长夜心为贪欲所染,瞋恚、愚痴所染:此贪欲、瞋恚、愚痴三者,谓之三毒,谓其能毒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
2、斑色鸟:杂色鸟。
3、嗟兰那鸟:照文意应是一种杂色鸟名。佛光杂阿含藏注「嗟兰那」则引巴利本作「德行(图)」。谓古印度人「以何德行可获得何种果报」作成彩色图说,持之以游行劝世。
4、长夜种种贪欲、瞋恚、愚痴所染:「所染」原作「种种」,今依前段经文改正。
四五、本经叙说五受阴如急流岸边草木,攀援即断,不可执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河水从山谷里流出来,河水很深,水流湍急,淹没了很多地方。河流两岸,生长着杂草树木,因被大水所淹覆,皆顺着水边披靡;众人要涉水渡河,大多被水流所冲走,随着水流陷溺其中;偶遇大浪冲近岸边,便伸手攀引草木,草木却又断了,还是随着水流浮沉。
就像这样,比丘啊!愚痴众生不能如实地察知物质现象,乃至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因不能如实察知这些情况的缘故,所以对物质现象爱悦贪着,执持着物质现象说这就是我。而那物质现象却随即就断灭了。同样地,也不能如实地去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乃至这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因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对这些精神现象爱悦贪着,执持着精神现象说这就是我,而那精神现象却随即就断灭了。
多闻圣弟子能如实地察知物质现象,乃至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因都能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对于物质现象不会爱悦贪着。同样地,他也能如实地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乃至这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因为能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对于这些精神现象不会爱悦贪着。因不爱悦贪着五蕴的缘故,这样自己便可证知已获得涅槃寂静: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六、本经叙说五受阴为无常、苦、非我,非所应法,当尽舍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不是与你相应的事物,就应当要全部舍弃;舍去那些事物后,便可获得长夜的安乐。比丘啊!什么事物不是与你相应,应当迅速舍离的呢?像这色、受、想、行、识五受阴,就是与你不相应的事物,应当要全部舍离它;断除这五蕴后,便可获得长夜的安乐!比如祇园里的树木,有人砍伐树枝,或担或拿的离去,你们也不会感到忧愁。为何这样呢?因为那些树木不是我,也非我所拥有的缘故。
就像这样,比丘啊!不是与你相应的事物。应当全部舍离;舍离后,便可获得长夜的安乐。什么事物是与你不相应的呢?就是物质现象与你不相应,应当将它全部舍离;舍离后,便可获得长夜的安乐。同样地,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都与你不相应,应当迅速舍离;舍离了那四蕴后,便可获得长夜的安乐。众比丘啊!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众比丘回答佛陀说:「是变化无常,世尊!」
佛陀说:「比丘啊!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痛苦的么?」
众比丘答说:「是痛苦,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如果变化无常、痛苦,是一种变易法的话,那么多闻圣弟子可于物质现象中察见有一个实体的我、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比丘回答说:「不可,世尊!」
佛陀说:「像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你说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比丘回答说:「是变化无常,世尊!」
佛陀说:「比丘啊!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痛苦的么?」
比丘答说:「是痛苦,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如果变化无常、痛苦,是一种变易法的话,那么多闻圣弟子可于此精神现象中察见有一个实体的我、我所有、我在精神现象中、或精神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比丘答说:「不可,世尊!」
佛陀说:「比丘啊!所以一切的物质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是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个实体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同样地,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是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个实体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这些精神现象中、这些精神现象也不在我之中。圣弟子观察这五受阴中没有一个实体的我,也非我所有。这样去观察时,对于世间一切事物便能无所贪着;能无所贪着的话,自可获得涅槃寂静: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六经注释:
1、祇桓:祇陀树园。即祇树给孤独园之简称,或称祇园。
四七、本经叙说对于五阴应多修习无常想,便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无常的观想要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界的贪爱、色界的贪爱、无色界的贪爱、掉举、我慢、愚痴无明等烦恼。譬如农夫,在夏末初秋深耕他的田地,拔草除根。同样地,比丘啊!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欲界的贪爱)、色爱(贪着色界五妙欲)、无色爱(贪着无色界禅定境界)、掉举(心念掉动而退失禅定)、我慢(骄傲自大)、无明(愚痴昏暗)等烦恼。
比丘啊!譬如人们割草,手握持着末端,举起抖振,那些枯萎的草便全部掉落下来,就可选取长的草了。同样地,比丘啊!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愚痴无明等烦恼。
譬如庵罗果生在树上,猛风吹摇枝条,果子便全部掉落下来。同样地,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等烦恼。
譬如楼阁,中心建得很坚固,为所有木材所依附,就能摄持全屋而不塌散。同样地,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愚痴无明等烦恼。
譬如一切众生的脚印,象的脚印最大,因为它能摄持大象身体的缘故。同样地,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等烦恼。
譬如我人居住世界的一切河流,全部都流入大海,大海是众水中第一深广,因为它能纳受所有流水的缘故。同样地,无常的观想要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等烦恼。
譬如太阳出来,能消除一切世间的黑暗。同样地,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等烦恼。
譬如转轮圣王,在诸小王中他最崇高、最尊贵!同样地,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等烦恼。
众比丘啊!为何修习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等烦恼呢?因为比丘若能于空旷的地方,或林树间,好好地做正确的思惟,观察物质现象的无常,以及观察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无常。作这样的思惟,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等烦恼了。为何这样呢?因为能做无常观想的话,就能建立无我的观想。圣弟子能够常保持无我的观想,就能舍离我慢的心理,顺利的获得涅槃寂静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七经注释:
1、无常想:作无常的观想。
2、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欲爱,为欲界之烦恼;自「色爱」至「无明」乃存在于上二界(色界、无色界)之烦恼,谓之「五上分结」。能断除此三界诸烦恼,即证成阿罗汉之意。
3、发荄:荄,草根。发荄,即拔根。
4、抖擞:振动。
5、庵罗果:或称庵摩罗果,为印度水果之一。
6、阎浮提:或称南阎浮提,为我人所居世界之称。
7、闇冥:即黑暗。
8、转轮圣王: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其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
四八、本经叙说低舍比丘于修梵行生怠慢,疑惑于佛法。佛陀劝其好好修行,勿执着五受阴,并以二路譬喻正邪。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比丘名叫低舍,和众多的比丘聚集于食堂里,他…
《杂阿含经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