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貪著;因不去愛悅貪著,所以便不會招感未來各種精神現象的生起。因不愛悅貪著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的緣故,就可從物質現象(色)的束縛中得到解脫,從精神現象(受、想、行、識)的束縛中得到解脫,我說那位聖弟子就是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當時,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四經注釋:
1、長夜心爲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此貪欲、瞋恚、愚癡叁者,謂之叁毒,謂其能毒害人們的身命與慧命。
2、斑色鳥:雜色鳥。
3、嗟蘭那鳥:照文意應是一種雜色鳥名。佛光雜阿含藏注「嗟蘭那」則引巴利本作「德行(圖)」。謂古印度人「以何德行可獲得何種果報」作成彩色圖說,持之以遊行勸世。
4、長夜種種貪欲、瞋恚、愚癡所染:「所染」原作「種種」,今依前段經文改正。
四五、本經敘說五受陰如急流岸邊草木,攀援即斷,不可執著。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譬如河水從山谷裏流出來,河水很深,水流湍急,淹沒了很多地方。河流兩岸,生長著雜草樹木,因被大水所淹覆,皆順著水邊披靡;衆人要涉水渡河,大多被水流所沖走,隨著水流陷溺其中;偶遇大浪沖近岸邊,便伸手攀引草木,草木卻又斷了,還是隨著水流浮沈。
就像這樣,比丘啊!愚癡衆生不能如實地察知物質現象,乃至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所造成的禍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因不能如實察知這些情況的緣故,所以對物質現象愛悅貪著,執持著物質現象說這就是我。而那物質現象卻隨即就斷滅了。同樣地,也不能如實地去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乃至這精神現象的集起、精神現象的息滅、對精神現象的愛樂、精神現象所造成的禍患、自精神現象中出離等情況,因不能如實察知的緣故,對這些精神現象愛悅貪著,執持著精神現象說這就是我,而那精神現象卻隨即就斷滅了。
多聞聖弟子能如實地察知物質現象,乃至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所造成的禍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因都能如實察知的緣故,所以對于物質現象不會愛悅貪著。同樣地,他也能如實地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乃至這精神現象的集起、精神現象的息滅、對精神現象的愛樂、精神現象所造成的禍患、自精神現象中出離等情況,因爲能如實察知的緣故,所以對于這些精神現象不會愛悅貪著。因不愛悅貪著五蘊的緣故,這樣自己便可證知已獲得涅槃寂靜: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當時,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六、本經敘說五受陰爲無常、苦、非我,非所應法,當盡舍離。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不是與你相應的事物,就應當要全部舍棄;舍去那些事物後,便可獲得長夜的安樂。比丘啊!什麼事物不是與你相應,應當迅速舍離的呢?像這色、受、想、行、識五受陰,就是與你不相應的事物,應當要全部舍離它;斷除這五蘊後,便可獲得長夜的安樂!比如祇園裏的樹木,有人砍伐樹枝,或擔或拿的離去,你們也不會感到憂愁。爲何這樣呢?因爲那些樹木不是我,也非我所擁有的緣故。
就像這樣,比丘啊!不是與你相應的事物。應當全部舍離;舍離後,便可獲得長夜的安樂。什麼事物是與你不相應的呢?就是物質現象與你不相應,應當將它全部舍離;舍離後,便可獲得長夜的安樂。同樣地,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都與你不相應,應當迅速舍離;舍離了那四蘊後,便可獲得長夜的安樂。衆比丘啊!物質現象是常住不變的呢?還是變化無常的呢?」
衆比丘回答佛陀說:「是變化無常,世尊!」
佛陀說:「比丘啊!是變化無常的話,應是痛苦的麼?」
衆比丘答說:「是痛苦,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如果變化無常、痛苦,是一種變易法的話,那麼多聞聖弟子可于物質現象中察見有一個實體的我、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或物質現象在我之中的情況嗎?」
比丘回答說:「不可,世尊!」
佛陀說:「像這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你說是常住不變的呢?還是變化無常的呢?」
比丘回答說:「是變化無常,世尊!」
佛陀說:「比丘啊!如果是變化無常的話,應是痛苦的麼?」
比丘答說:「是痛苦,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如果變化無常、痛苦,是一種變易法的話,那麼多聞聖弟子可于此精神現象中察見有一個實體的我、我所有、我在精神現象中、或精神現象在我之中的情況嗎?」
比丘答說:「不可,世尊!」
佛陀說:「比丘啊!所以一切的物質現象,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是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沒有一個實體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也不在我之中;同樣地,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是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沒有一個實體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這些精神現象中、這些精神現象也不在我之中。聖弟子觀察這五受陰中沒有一個實體的我,也非我所有。這樣去觀察時,對于世間一切事物便能無所貪著;能無所貪著的話,自可獲得涅槃寂靜: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當時,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六經注釋:
1、祇桓:祇陀樹園。即祇樹給孤獨園之簡稱,或稱祇園。
四七、本經敘說對于五陰應多修習無常想,便能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無常的觀想要修習多修習,就能斷除一切欲界的貪愛、色界的貪愛、無色界的貪愛、掉舉、我慢、愚癡無明等煩惱。譬如農夫,在夏末初秋深耕他的田地,拔草除根。同樣地,比丘啊!無常的觀想修習多修習,就能斷除一切欲愛(欲界的貪愛)、色愛(貪著色界五妙欲)、無色愛(貪著無色界禅定境界)、掉舉(心念掉動而退失禅定)、我慢(驕傲自大)、無明(愚癡昏暗)等煩惱。
比丘啊!譬如人們割草,手握持著末端,舉起抖振,那些枯萎的草便全部掉落下來,就可選取長的草了。同樣地,比丘啊!無常的觀想修習多修習,就能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愚癡無明等煩惱。
譬如庵羅果生在樹上,猛風吹搖枝條,果子便全部掉落下來。同樣地,無常的觀想修習多修習,就能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等煩惱。
譬如樓閣,中心建得很堅固,爲所有木材所依附,就能攝持全屋而不塌散。同樣地,無常的觀想修習多修習,就能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愚癡無明等煩惱。
譬如一切衆生的腳印,象的腳印最大,因爲它能攝持大象身體的緣故。同樣地,無常的觀想修習多修習,就能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等煩惱。
譬如我人居住世界的一切河流,全部都流入大海,大海是衆水中第一深廣,因爲它能納受所有流水的緣故。同樣地,無常的觀想要修習多修習,就能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等煩惱。
譬如太陽出來,能消除一切世間的黑暗。同樣地,無常的觀想修習多修習,就能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等煩惱。
譬如轉輪聖王,在諸小王中他最崇高、最尊貴!同樣地,無常的觀想修習多修習,就能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等煩惱。
衆比丘啊!爲何修習無常的觀想,修習多修習,就能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等煩惱呢?因爲比丘若能于空曠的地方,或林樹間,好好地做正確的思惟,觀察物質現象的無常,以及觀察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的無常。作這樣的思惟,就能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等煩惱了。爲何這樣呢?因爲能做無常觀想的話,就能建立無我的觀想。聖弟子能夠常保持無我的觀想,就能舍離我慢的心理,順利的獲得涅槃寂靜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當時,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七經注釋:
1、無常想:作無常的觀想。
2、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欲愛,爲欲界之煩惱;自「色愛」至「無明」乃存在于上二界(色界、無色界)之煩惱,謂之「五上分結」。能斷除此叁界諸煩惱,即證成阿羅漢之意。
3、發荄:荄,草根。發荄,即拔根。
4、抖擻:振動。
5、庵羅果:或稱庵摩羅果,爲印度水果之一。
6、閻浮提:或稱南閻浮提,爲我人所居世界之稱。
7、闇冥:即黑暗。
8、轉輪聖王:簡稱轉輪王或輪王,爲世間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出現,統轄四天下。其時,天下太平,人民安樂,沒有天災人禍。
四八、本經敘說低舍比丘于修梵行生怠慢,疑惑于佛法。佛陀勸其好好修行,勿執著五受陰,並以二路譬喻正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位比丘名叫低舍,和衆多的比丘聚集于食堂裏,他…
《雜阿含經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