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虽得圣果,还没有圆满,须继续修行。
※明心菩提,望前般若道说,是证悟;望后方便道说,是发心。前发心菩提,是发世俗菩提心;而明心菩提是发胜义菩提心。悟到一切法本清净,本来涅槃,名得真菩提心。
(4)、出到菩提
发胜义菩提心,得无生忍,以后即修方便道,庄严佛国,成熟众生;渐渐的出离三界,到达究竟佛果,所以名为出到菩提。
(5)、究竟菩提
断烦恼习气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圆满证得究竟的无上正等菩提。
二、小结
如上所说:二道各有三阶,综合凡五种菩提,总括了菩提道的因果次第。明白此二道、五菩提,即知须菩提与佛的二问二答,以及文段次第的全经脉络了!
发心菩提
般若道 伏心菩提 发心
明心菩提 修行
方便道 出到菩提 证果
究竟菩提
【三.叙传译】(p.18-20)
一、本经的译者及其传记 55
本经的译者,是姚秦时来华的鸠摩罗什三藏。我国朝代称秦的,不止一国一代,以帝王的姓氏去分别,即有嬴秦56、苻秦57、姚秦、乞伏58秦等。59姚秦,为五胡十六国之一。三藏,即经、律、论,能通达三藏自利利人,所以尊为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为童寿。父亲是印度人,后移居龟兹60国;母亲是龟兹国的公主。母亲生他不久,即出家做了比丘尼,什公也就出家。幼年,到北印的迦湿弥罗,修学声闻三藏。回龟兹时,经过莎车国,遇到大乘学者须利耶苏摩,于是回小向大。到得龟兹,已是英俊饱学的法师了。苻秦王苻坚,派吕光攻略龟兹,迎什公来华。吕光攻破龟兹,护送什公回国,在半路上,听说苻坚在淝61水战败,吕光即宣告独立,国号西凉,在今甘肃西部。等到姚秦兴起,国王姚兴,信奉佛法,特派大兵攻西凉,这才迎什公到了长安。当时,佛教的优秀学者,都集中到长安,从什公禀受大乘佛法。什公一面翻译,一面讲学。所翻的大乘经论很多,如般若、法华、净名、弥陀等经,智度、中、百、十二门等论,信实而能达意,文笔又优美雅驯62,在翻译界可说是第一流最成功的译品。所以,什公的译典,千百年来,受到国人的推崇,得到普遍的弘扬。
二、本经之译本 63
(一)、第一译
本经,什公第一次译出。
(二)、其他五种译本
除这,还有五种译本,就是:
元魏──菩提留支──的第二译,
陈───真谛────的第三译,
隋───达摩笈多──的第四译,
唐───玄奘────的第五译,
唐───义净────的第六译。
(三)、译者之学统
在六译中通常流通的,即是什公的初译。
其后的五译,实是同一法相学系的诵本;如菩提留支译,达摩笈多译等,都是依无着、世亲的释本而译出。
唯有什公所译,是中观家的诵本,所以彼此间,每有不同之处。
要知道印度原本,即有多少出入;如玄奘译本也有与无着、世亲所依本不同处。这点,读者不可不知!
1 讲义注脚的出处,主要参考厚观法师、净照法师(2001年)及如正法师(2003年)的资料。
2 印顺导师《中国禅宗史》p.161:在北方,从菩提流支(五○八顷来中国)以来,不断的译出《金刚经》论,受到义学者的重视。
3 印顺导师《中国禅宗史》p.160-162。
4 帙〔ㄓˋ〕:卷册,函册。
5《金刚般若论》卷上,大正25,757a7-12:出生佛法无与等,显了法界最第一;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此小金刚波罗蜜,以如是名显势力;智者所说教及义,闻已转为我等说。归命彼类及此辈,皆以正心而顶礼;我应精勤立彼义,解释相续为自他。
6《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上,大正25,781b7-10:法门句义及次第,世间不解离明慧;大智通达教我等,归命无量功德身。应当敬彼如是尊,头面礼足而顶戴;以能荷佛难胜事,摄受众生利益故。
※另参考《金刚仙论》卷1,大正25,799a26-b5。
7 [1]《大智度论》卷31,大正25,290b6-8:「不知破金刚因缘故,以为牢固,若知着龟甲上以山羊角打破,则知不牢固。」
[2]《大般泥洹经》卷6,大正12,892b5-6:「譬如金刚能坏众宝,而力不能坏白羊角。」
[3]《大般涅槃经》卷9,大正12,418b9-10:「譬如金刚无能坏者,而能破坏一切之物。唯除龟甲及白羊角。」
8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3〈集散品第9〉大正8,236b:「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应如是思惟:何者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名般若波罗蜜?是谁般若波罗蜜?」
[2]《大般若经》卷409﹙第二分﹚〈胜军品第八之2〉,大正7,49a6-9:「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当如是审谛观察:何者是般若波罗蜜多?何故名般若波罗蜜多?谁之般若波罗蜜多?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为何所用?」
[3]《大智度论》卷43,大正25,369b-371a。
9《大智度论》卷43(大正25,370a21-22):「般若波罗蜜者,是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
10《大般若经》卷3〈初分.学观品第二之一〉,大正5,11c15-29:「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舍而为方便,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护而为方便,圆满净戒波罗蜜多,犯无犯相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取而为方便,圆满安忍波罗蜜多,动不动相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勤而为方便,圆满精进波罗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思而为方便,圆满静虑波罗蜜多,有味无味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着而为方便,圆满般若波罗蜜多,诸法性相不可得故。」
11 参见《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0a。
12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8,大正8,278b1-8:「尔时释提桓因语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当于何处求?舍利弗言: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当于须菩提品中求。释提桓因语须菩提:是汝神力使舍利弗言: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当于须菩提品中求。须菩提语释提桓因:非我神力。释提桓因语须菩提:是谁神力?须菩提言:是佛神力。」
[2]《大智度论》卷55,大正25,454a19-26:「问曰:佛、舍利弗、须菩提,从上来种种因缘,明般若波罗蜜相,今释提桓因,何以故问:当何处求般若波罗蜜?答曰:此不问般若体,但问般若言说名字可读诵事。是故舍利弗言:当于须菩提所说品中求。须菩提乐说空,常善修习空故。舍利弗虽智慧第一,以无吾我嫉妒心;又断法爱故,而言:当于须菩提所说品中求。」
13《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0b10-18:「实相者,不可破坏,常住不异,无能作者。如后品中,佛语须菩提:若菩萨观一切法,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我非无我,非有非无等,亦不作是观,是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是义舍一切观,灭一切言语,离诸心行,从本已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诸法相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
14 《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39c:「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
15 参见《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大正48,357b19-29:「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扣。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
16 [1]《法华经》卷1〈方便品第2〉,大正9,5c:「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2]《大智度论》卷89,大正25,690b22:「唯佛一切智,能通达诸法实相,余人虽达,不能究尽。」
[3]《大智度论》卷27,大正25,260b3-6:「佛知是一切法,一相、异相、漏相、非漏相、作相、非作相等,一切法各各相、各各力、各各因缘、各各果报、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一切智慧力故,一切世、一切种尽遍解知。」
17《中论》卷4〈观如来品第22〉,大正30,30b22-24:「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
18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8〈散花品第29〉,大正8,277b4-13:「尔时释提桓因心念:是慧命须菩提,其智甚深,不坏假名而说诸法相。佛知释提桓因心所念,语释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尸迦!须菩提其智甚深,不坏假名而说诸法相。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大德须菩提云何不坏假名而说诸法相?佛告释提桓因:色但假名,须菩提不坏假名而说诸法相。受想行识但假名,须菩提亦不坏假名而说诸法相。所以者何?是诸法相无坏不坏故。」(《大智度论》卷55,大正25,452a9-18)
[2]《大智度论》卷55,大正25,453a3-14:「释曰:释提桓因欢喜言:须菩提其智甚深,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菩萨知一切法假名,则应般若波罗蜜学。所以者何?一切法但有假名,皆随顺般若波罗蜜毕竟空相故。」
19 [1]《中论》卷3〈观法品第18〉,大正30,24a:「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2] 另请详参青目释《中论》卷3,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