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雖得聖果,還沒有圓滿,須繼續修行。
※明心菩提,望前般若道說,是證悟;望後方便道說,是發心。前發心菩提,是發世俗菩提心;而明心菩提是發勝義菩提心。悟到一切法本清淨,本來涅槃,名得真菩提心。
(4)、出到菩提
發勝義菩提心,得無生忍,以後即修方便道,莊嚴佛國,成熟衆生;漸漸的出離叁界,到達究竟佛果,所以名爲出到菩提。
(5)、究竟菩提
斷煩惱習氣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圓滿證得究竟的無上正等菩提。
二、小結
如上所說:二道各有叁階,綜合凡五種菩提,總括了菩提道的因果次第。明白此二道、五菩提,即知須菩提與佛的二問二答,以及文段次第的全經脈絡了!
發心菩提
般若道 伏心菩提 發心
明心菩提 修行
方便道 出到菩提 證果
究竟菩提
【叁.敘傳譯】(p.18-20)
一、本經的譯者及其傳記 55
本經的譯者,是姚秦時來華的鸠摩羅什叁藏。我國朝代稱秦的,不止一國一代,以帝王的姓氏去分別,即有嬴秦56、苻秦57、姚秦、乞伏58秦等。59姚秦,爲五胡十六國之一。叁藏,即經、律、論,能通達叁藏自利利人,所以尊爲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爲童壽。父親是印度人,後移居龜茲60國;母親是龜茲國的公主。母親生他不久,即出家做了比丘尼,什公也就出家。幼年,到北印的迦濕彌羅,修學聲聞叁藏。回龜茲時,經過莎車國,遇到大乘學者須利耶蘇摩,于是回小向大。到得龜茲,已是英俊飽學的法師了。苻秦王苻堅,派呂光攻略龜茲,迎什公來華。呂光攻破龜茲,護送什公回國,在半路上,聽說苻堅在淝61水戰敗,呂光即宣告獨立,國號西涼,在今甘肅西部。等到姚秦興起,國王姚興,信奉佛法,特派大兵攻西涼,這才迎什公到了長安。當時,佛教的優秀學者,都集中到長安,從什公禀受大乘佛法。什公一面翻譯,一面講學。所翻的大乘經論很多,如般若、法華、淨名、彌陀等經,智度、中、百、十二門等論,信實而能達意,文筆又優美雅馴62,在翻譯界可說是第一流最成功的譯品。所以,什公的譯典,千百年來,受到國人的推崇,得到普遍的弘揚。
二、本經之譯本 63
(一)、第一譯
本經,什公第一次譯出。
(二)、其他五種譯本
除這,還有五種譯本,就是:
元魏──菩提留支──的第二譯,
陳───真谛────的第叁譯,
隋───達摩笈多──的第四譯,
唐───玄奘────的第五譯,
唐───義淨────的第六譯。
(叁)、譯者之學統
在六譯中通常流通的,即是什公的初譯。
其後的五譯,實是同一法相學系的誦本;如菩提留支譯,達摩笈多譯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而譯出。
唯有什公所譯,是中觀家的誦本,所以彼此間,每有不同之處。
要知道印度原本,即有多少出入;如玄奘譯本也有與無著、世親所依本不同處。這點,讀者不可不知!
1 講義注腳的出處,主要參考厚觀法師、淨照法師(2001年)及如正法師(2003年)的資料。
2 印順導師《中國禅宗史》p.161:在北方,從菩提流支(五○八頃來中國)以來,不斷的譯出《金剛經》論,受到義學者的重視。
3 印順導師《中國禅宗史》p.160-162。
4 帙〔ㄓˋ〕:卷冊,函冊。
5《金剛般若論》卷上,大正25,757a7-12:出生佛法無與等,顯了法界最第一;金剛難壞句義聚,一切聖人不能入。此小金剛波羅蜜,以如是名顯勢力;智者所說教及義,聞已轉爲我等說。歸命彼類及此輩,皆以正心而頂禮;我應精勤立彼義,解釋相續爲自他。
6《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大正25,781b7-10:法門句義及次第,世間不解離明慧;大智通達教我等,歸命無量功德身。應當敬彼如是尊,頭面禮足而頂戴;以能荷佛難勝事,攝受衆生利益故。
※另參考《金剛仙論》卷1,大正25,799a26-b5。
7 [1]《大智度論》卷31,大正25,290b6-8:「不知破金剛因緣故,以爲牢固,若知著龜甲上以山羊角打破,則知不牢固。」
[2]《大般泥洹經》卷6,大正12,892b5-6:「譬如金剛能壞衆寶,而力不能壞白羊角。」
[3]《大般涅槃經》卷9,大正12,418b9-10:「譬如金剛無能壞者,而能破壞一切之物。唯除龜甲及白羊角。」
8 [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3〈集散品第9〉大正8,236b:「菩薩摩诃薩欲行般若波羅蜜,應如是思惟:何者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名般若波羅蜜?是誰般若波羅蜜?」
[2]《大般若經》卷409﹙第二分﹚〈勝軍品第八之2〉,大正7,49a6-9:「諸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當如是審谛觀察:何者是般若波羅蜜多?何故名般若波羅蜜多?誰之般若波羅蜜多?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爲何所用?」
[3]《大智度論》卷43,大正25,369b-371a。
9《大智度論》卷43(大正25,370a21-22):「般若波羅蜜者,是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
10《大般若經》卷3〈初分.學觀品第二之一〉,大正5,11c15-29:「佛告具壽舍利子言: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應以無住而爲方便,安住般若波羅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诃薩應以無舍而爲方便,圓滿布施波羅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诃薩,應以無護而爲方便,圓滿淨戒波羅蜜多,犯無犯相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诃薩,應以無取而爲方便,圓滿安忍波羅蜜多,動不動相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诃薩,應以無勤而爲方便,圓滿精進波羅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诃薩,應以無思而爲方便,圓滿靜慮波羅蜜多,有味無味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诃薩,應以無著而爲方便,圓滿般若波羅蜜多,諸法性相不可得故。」
11 參見《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0a。
12 [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8,大正8,278b1-8:「爾時釋提桓因語舍利弗: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當于何處求?舍利弗言: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當于須菩提品中求。釋提桓因語須菩提:是汝神力使舍利弗言: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當于須菩提品中求。須菩提語釋提桓因:非我神力。釋提桓因語須菩提:是誰神力?須菩提言:是佛神力。」
[2]《大智度論》卷55,大正25,454a19-26:「問曰:佛、舍利弗、須菩提,從上來種種因緣,明般若波羅蜜相,今釋提桓因,何以故問:當何處求般若波羅蜜?答曰:此不問般若體,但問般若言說名字可讀誦事。是故舍利弗言:當于須菩提所說品中求。須菩提樂說空,常善修習空故。舍利弗雖智慧第一,以無吾我嫉妒心;又斷法愛故,而言:當于須菩提所說品中求。」
13《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0b10-18:「實相者,不可破壞,常住不異,無能作者。如後品中,佛語須菩提:若菩薩觀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有非無等,亦不作是觀,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是義舍一切觀,滅一切言語,離諸心行,從本已來,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一切諸法相亦如是,是名諸法實相。」
14 《大智度論》卷11,大正25,139c:「般若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
15 參見《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1,大正48,357b19-29:「懷讓禅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扣。讓至禮拜,師曰:甚處來?曰:嵩山。師曰:什麼物?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師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汙染即不得。師曰:只此不汙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谶: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臻玄奧,後往南嶽,大闡禅宗。(敕谥大慧禅師)」
16 [1]《法華經》卷1〈方便品第2〉,大正9,5c:「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2]《大智度論》卷89,大正25,690b22:「唯佛一切智,能通達諸法實相,余人雖達,不能究盡。」
[3]《大智度論》卷27,大正25,260b3-6:「佛知是一切法,一相、異相、漏相、非漏相、作相、非作相等,一切法各各相、各各力、各各因緣、各各果報、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一切智慧力故,一切世、一切種盡遍解知。」
17《中論》卷4〈觀如來品第22〉,大正30,30b22-24:「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共不共叵說,但以假名說。」
18 [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8〈散花品第29〉,大正8,277b4-13:「爾時釋提桓因心念:是慧命須菩提,其智甚深,不壞假名而說諸法相。佛知釋提桓因心所念,語釋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屍迦!須菩提其智甚深,不壞假名而說諸法相。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大德須菩提雲何不壞假名而說諸法相?佛告釋提桓因:色但假名,須菩提不壞假名而說諸法相。受想行識但假名,須菩提亦不壞假名而說諸法相。所以者何?是諸法相無壞不壞故。」(《大智度論》卷55,大正25,452a9-18)
[2]《大智度論》卷55,大正25,453a3-14:「釋曰:釋提桓因歡喜言:須菩提其智甚深,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菩薩知一切法假名,則應般若波羅蜜學。所以者何?一切法但有假名,皆隨順般若波羅蜜畢竟空相故。」
19 [1]《中論》卷3〈觀法品第18〉,大正30,24a:「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
[2] 另請詳參青目釋《中論》卷3,大…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