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安般念进入止观修习的堂奥
一、修习止观的重要性
据了解,现今西方佛教的状况,是以南传与藏传佛教为主力的,他们对于西方人的影响,远超北传的汉语系佛教。我想理由是多方面的,其中无可否认的是,北传佛教在西方的化区,局限于华人的社区,无法进入西方人的主流社会。另一方面,或许与修行方法的熟练也有些关系,因为不管是南传或是藏传的僧侣,对于修行的方法,均有非常好的一套操作步骤,反而是北传的僧侣对此无法正面回答的占多。这是值得省思的。
三学的理论大家都懂,可是真正有魄力将此转换成自己经验,或是作为安身立命之道者,实在不多。戒定慧,是佛法的核心,所以对此须要先有亲身的经验,才能将此经验来度化众生。印顺导师曾说:要对佛法能生起感动与震撼,才能让自己洗心革面,也因为拥有这些体会,才有办法令众生对佛法生起感动与震撼,这是很实际的。
有人说台湾佛教展现的是慧学的特色,泰国等呈现的则是戒学的严谨,这些观念,若就经论而言,慧学是要有戒与定为基础的,才名为真正的慧学。研究经教、重视思想等,不能代表慧学的完整内涵。印度古德们,一生人也许只著作一本书而已,但是这却是他们亲身印验的精华,不是光是推理而成。目前学术的研究走向,很多是值得我们省思的。因为在佛法中,说唯「教、证」二体,是佛法延续的主要动力,尤其有「行法有情」的实证者,更是胜义正法的住持者。
世尊说,身为出家人,应做一位「法住者」!简单说,就是能安住止观的修习者(经的用语是「内心的寂止」)。这里点出一个重点就是,如何将知识转换成经验,答案就是「修习」。而这修习的内容,也即是戒定慧或称为止观了。另外,亦可明白说,凡所研究的佛法理论,目的无非即是为了要达到对法的证入。而这过程,就要靠修习。
此次的禅七主要是以「安那般那念」(或称「出入息念」)为主轴,教导的方法以「坐、行、站」三威仪为主。着重于调身、调息与调心的入门步骤。至于心理应有的建设,我想圣严法师的一席话最有鼓动力量──「把身交给蒲团,把心交给方法,把生命交给龙天护法!」
二、实际操作的前方便
南传佛教虽然重视止观的修习,不过对于调身的方法,不如北传乃至藏传般的关切;北传有七支坐法,藏传则有八支坐法。这次的禅修,前方便的运作,是以天台七支坐法为主。
这些调身的方法,有助于内心由粗转细的调适,同样的也会让禅修者起座时由细到粗的适应。所谓七支就是:一、结伽趺坐,二、挺腰含胸,三、双手结印(或放在膝上),四、双肩收松,五、下巴内收,六、舌顶上颚,七、眼脸下垂。
依上述的七个次第调身后,再慢慢的左右前后的摇动上身,入座时由大至小的幅度缓缓摆动,找出身体最平稳的定位点。一旦完成了这些步骤,身体就不再动了,再者即从头到脚一步步地放松,一直到遍全身每个部位都进入自然与轻松的状况为止。
最后,可以作三次的深呼吸,开始专注于呼出与吸进同样接触的部位上,也就是摄取息的相,这就是要正式修习「安般念」的所缘相了。
上面所谈的,是以「坐」威仪为主的,至于「行」与「站」则须另外说明。所谓「行禅」,方法有很多,但是就安般念来说,在心还在散乱掉举时,先把注意力往脚下部观察,特别是与地面接触的触觉上。只管接触,不进一步推求其感受。有的人若已经可以专注于息的接触部位时,在行禅时同样可以但注意息,不必定要往下部观察了。
而「站禅」主要是对治当我们坐得太累时,可以由坐姿转到立姿来修安般念,方法与坐姿一样,故不须特别说明。
修习任何业处,有两种心境非常重要,一是恭敬心,二是欢喜心。对一个老师或是其所教导的方法,首先必然要生起恭敬心,法从恭敬中求,傲慢的心,佛法是不能入心的。再者,是欢喜心,若心对方法存有欢喜与好乐之心,必定会全心投入于法的体验,而且是心甘情愿的学习,与被迫的心境,截然不同。
三、安般念的修习方法
在《清净道论》(以下简称《清论》)中,有四十种业处的修习方法,其中有的业处只可以成就「止」,所以称为「止业处」;惟有两个业处是例外的,那就是「安般念」及「四界差别观」,因为它们都含盖了止与观的方法。后者不是这次禅修所采取的方法,所以略而不谈。至于安般念,则应该详细地说明完整的修习方法与操作的步骤。
首先,必须先了解安般念与其他业处不同之处,及其本身的殊胜之处。《清论》有说:一切业处的切入方法,不外乎「见、闻、触」三者,而安般念是以「触」为其特色的。简单说,修习安般念的方法,第一步就是要专注于:(1)出息(2)入息(3)出入息接触的部位。尤其鼻端下及上嘴唇(一般言「人中」)对息出入的接触部位,有些人的感觉是一个点,有些人是整个人中部位,没有一定。不过,要留意的是,注意触点,绝不是去观察它的「硬、粗、重…」等的特相,要不然,会成为四界差别观的方法了。
安般念的所缘是息,初学者不应该刻意勉强不换腿,因为通常当初学的专注力不是很强的时候,往往都会被身受影响了息的所缘。因此,宁可换腿,将心一直放在息的所缘上,使所缘清晰明朗。
回到之前所设问的「安般念的殊胜功德是什么」?这里可以分两点来说:第一是「随时随地可修」,它不像其他的业处需要准备或特别找一个所缘境来修,如遍禅中的土遍处,它一定要有曼陀罗;不净观则一定要有尸体等,而出入息,是每个人都与生具备的,随时随地都可以作为用功的所缘。第二是「寂静」,世尊赞叹出入息念的寂静功德,主要是因为它的「相」寂静,「禅支」也寂静(后者是每个业处都有的功德,但前者则未必);换句话说,由始至终出入息的所缘都是寂静的。因此二因,它成世尊特别称赞的方法。
《清论》在阐述安般念时,非常重视「正念」与「正知」的培养。将息系于接触的部位上(经中说是「系念在前setting up one”s memory in front」),久而久之,自会专注一处,这是「正念」的培养;再者,倘若可以清楚知道出入息之长短等的特性,则称之为「正知」的内容了。
1、《清净道论》的七个步骤
接下来要说的是怎样修?修习安般念,于经中说要到「阿兰若(或称空闲处、树下、空泽等)」去修。独处闲居,首要目的其实是为了远离五欲的干扰。凡夫的心,很难不被五欲所牵,生死轮回的习惯性(放纵五欲),与止观的修习是背道而驰的。性空法师曾说:「修习止观也是一种习惯。」由此观之,要成就出离五欲的止观修习,一定要先弃舍五欲的染着习惯。而世尊在经中以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到空闲处去用功。
有些人可能会疑惑说,修菩萨道的人不能离开人群,要是修习止观一定要到空闲去的话,不就违背菩萨心肠吗?智者大师有说:修习止观的人发心可以分为十种,而菩萨虽然暂时远离人群,可是不舍念众生,为众生、为无上菩提而勇心追求成就五种神通,来利益更多的众生;相对的,要有神通,至少也要有根本定为基础了。禅定于菩萨道还是受到重视的。
《清论》的安般念,有十六特胜的说法,不过,此次要讲解的是与天台六妙门相近的七种方法──「数、随、触、止、观、还、净」。从「观」为始,是毗婆舍那的修习,之前皆属于奢摩他的修习。
第一,是「数息」。在经中世尊所开示的安般法中,没有数息这个次第。然而,后代论师为了更有效地让散乱心重的众生进入安般念的学习,多设了一个数数目的步骤,以随顺的意义来说,是不会妨碍安般念的修法的。数息,就是数号码。依有经验的老师说:数目最好不少过五,以不超过十为限。在缅甸有人提倡数到七,因为代表七觉支;有的提倡八,表示八正道。这都没有定论。要注意的是,方法以息的进出一次数一,重复地数。息的进出莫使造作粗细,随顺自然。不过,要是散乱心,抑或是掉举心重的话,可迅速的数,数了几遍将所缘相捕捉回来后,就可恢复原本的自然数。另外,于此阶段,不要求在数的过程中不掺杂少些的妄念,主要要求行者用心踏实地数,数目脱落了重新再来,一遍又一遍的练习。虽然说是数数目,也要留意安般念的数息不是以数目为所缘,因为所缘终究是以出入息接触的部位为主,简单说这其实就是「正念」的培养;倘若能清楚分辨息的进出,这即是「正知」的运用了。
第二,是「随息」。这时候的「随息」,与第三的「触」是不能分开来说的,因为心的专注,就放在进出息重叠的触点上。这个过程细分有「随息、长短息、全身息」。现就「随息」来说,承继上述数息的基础,当直觉数息能不被中断的进行到十五至三十分钟后,表示息已经开始稳住了,于此即可放下数字,而只注意出入息。在这里必须知道息的初中后,但是并非随息的初中后而进出,只守于人中的部位,如守门员一样,但知晓有人进门、有人出门,其经过的整个过程,都一目了然,注意力依然守在门口的地方。这时候,息的所缘相会逐渐清楚,「所触之处」或称所缘的范围,会因个人而有不同的感觉,有的人是一个点,有的范围较大,行者于此勿须造作而故意改变它的大小,但知将心扣紧所缘上就是了。
进一步的是「长短息」。当学习「随息」可以达到十五至三十分钟不被中断时,行者检查息的稳定后,可以开始进一步操作「长短息」。这里所说的长短,不是指整条息的长短,而是观察经过接触点上时间的长短而定,目标依旧是息进出重叠的部位。由此会更清楚息的相。
…
《由安般念进入止观修习的堂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