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由安般念進入止觀修習的堂奧

  由安般念進入止觀修習的堂奧

  

  一、修習止觀的重要性

  

  據了解,現今西方佛教的狀況,是以南傳與藏傳佛教爲主力的,他們對于西方人的影響,遠超北傳的漢語系佛教。我想理由是多方面的,其中無可否認的是,北傳佛教在西方的化區,局限于華人的社區,無法進入西方人的主流社會。另一方面,或許與修行方法的熟練也有些關系,因爲不管是南傳或是藏傳的僧侶,對于修行的方法,均有非常好的一套操作步驟,反而是北傳的僧侶對此無法正面回答的占多。這是值得省思的。

  

  叁學的理論大家都懂,可是真正有魄力將此轉換成自己經驗,或是作爲安身立命之道者,實在不多。戒定慧,是佛法的核心,所以對此須要先有親身的經驗,才能將此經驗來度化衆生。印順導師曾說:要對佛法能生起感動與震撼,才能讓自己洗心革面,也因爲擁有這些體會,才有辦法令衆生對佛法生起感動與震撼,這是很實際的。

  

  有人說臺灣佛教展現的是慧學的特色,泰國等呈現的則是戒學的嚴謹,這些觀念,若就經論而言,慧學是要有戒與定爲基礎的,才名爲真正的慧學。研究經教、重視思想等,不能代表慧學的完整內涵。印度古德們,一生人也許只著作一本書而已,但是這卻是他們親身印驗的精華,不是光是推理而成。目前學術的研究走向,很多是值得我們省思的。因爲在佛法中,說唯「教、證」二體,是佛法延續的主要動力,尤其有「行法有情」的實證者,更是勝義正法的住持者。

  

  世尊說,身爲出家人,應做一位「法住者」!簡單說,就是能安住止觀的修習者(經的用語是「內心的寂止」)。這裏點出一個重點就是,如何將知識轉換成經驗,答案就是「修習」。而這修習的內容,也即是戒定慧或稱爲止觀了。另外,亦可明白說,凡所研究的佛法理論,目的無非即是爲了要達到對法的證入。而這過程,就要靠修習。

  

  此次的禅七主要是以「安那般那念」(或稱「出入息念」)爲主軸,教導的方法以「坐、行、站」叁威儀爲主。著重于調身、調息與調心的入門步驟。至于心理應有的建設,我想聖嚴法師的一席話最有鼓動力量──「把身交給蒲團,把心交給方法,把生命交給龍天護法!」

  

  

  二、實際操作的前方便

  

  南傳佛教雖然重視止觀的修習,不過對于調身的方法,不如北傳乃至藏傳般的關切;北傳有七支坐法,藏傳則有八支坐法。這次的禅修,前方便的運作,是以天臺七支坐法爲主。

  

  這些調身的方法,有助于內心由粗轉細的調適,同樣的也會讓禅修者起座時由細到粗的適應。所謂七支就是:一、結伽趺坐,二、挺腰含胸,叁、雙手結印(或放在膝上),四、雙肩收松,五、下巴內收,六、舌頂上颚,七、眼臉下垂。

  

  依上述的七個次第調身後,再慢慢的左右前後的搖動上身,入座時由大至小的幅度緩緩擺動,找出身體最平穩的定位點。一旦完成了這些步驟,身體就不再動了,再者即從頭到腳一步步地放松,一直到遍全身每個部位都進入自然與輕松的狀況爲止。

  

  最後,可以作叁次的深呼吸,開始專注于呼出與吸進同樣接觸的部位上,也就是攝取息的相,這就是要正式修習「安般念」的所緣相了。

  

  上面所談的,是以「坐」威儀爲主的,至于「行」與「站」則須另外說明。所謂「行禅」,方法有很多,但是就安般念來說,在心還在散亂掉舉時,先把注意力往腳下部觀察,特別是與地面接觸的觸覺上。只管接觸,不進一步推求其感受。有的人若已經可以專注于息的接觸部位時,在行禅時同樣可以但注意息,不必定要往下部觀察了。

  

  而「站禅」主要是對治當我們坐得太累時,可以由坐姿轉到立姿來修安般念,方法與坐姿一樣,故不須特別說明。

  

  修習任何業處,有兩種心境非常重要,一是恭敬心,二是歡喜心。對一個老師或是其所教導的方法,首先必然要生起恭敬心,法從恭敬中求,傲慢的心,佛法是不能入心的。再者,是歡喜心,若心對方法存有歡喜與好樂之心,必定會全心投入于法的體驗,而且是心甘情願的學習,與被迫的心境,截然不同。

  

  

  叁、安般念的修習方法

  

  在《清淨道論》(以下簡稱《清論》)中,有四十種業處的修習方法,其中有的業處只可以成就「止」,所以稱爲「止業處」;惟有兩個業處是例外的,那就是「安般念」及「四界差別觀」,因爲它們都含蓋了止與觀的方法。後者不是這次禅修所采取的方法,所以略而不談。至于安般念,則應該詳細地說明完整的修習方法與操作的步驟。

  

  首先,必須先了解安般念與其他業處不同之處,及其本身的殊勝之處。《清論》有說:一切業處的切入方法,不外乎「見、聞、觸」叁者,而安般念是以「觸」爲其特色的。簡單說,修習安般念的方法,第一步就是要專注于:(1)出息(2)入息(3)出入息接觸的部位。尤其鼻端下及上嘴唇(一般言「人中」)對息出入的接觸部位,有些人的感覺是一個點,有些人是整個人中部位,沒有一定。不過,要留意的是,注意觸點,絕不是去觀察它的「硬、粗、重…」等的特相,要不然,會成爲四界差別觀的方法了。

  

  安般念的所緣是息,初學者不應該刻意勉強不換腿,因爲通常當初學的專注力不是很強的時候,往往都會被身受影響了息的所緣。因此,甯可換腿,將心一直放在息的所緣上,使所緣清晰明朗。

  

  回到之前所設問的「安般念的殊勝功德是什麼」?這裏可以分兩點來說:第一是「隨時隨地可修」,它不像其他的業處需要准備或特別找一個所緣境來修,如遍禅中的土遍處,它一定要有曼陀羅;不淨觀則一定要有屍體等,而出入息,是每個人都與生具備的,隨時隨地都可以作爲用功的所緣。第二是「寂靜」,世尊贊歎出入息念的寂靜功德,主要是因爲它的「相」寂靜,「禅支」也寂靜(後者是每個業處都有的功德,但前者則未必);換句話說,由始至終出入息的所緣都是寂靜的。因此二因,它成世尊特別稱贊的方法。

  

  《清論》在闡述安般念時,非常重視「正念」與「正知」的培養。將息系于接觸的部位上(經中說是「系念在前setting up one”s memory in front」),久而久之,自會專注一處,這是「正念」的培養;再者,倘若可以清楚知道出入息之長短等的特性,則稱之爲「正知」的內容了。

  

  

  1、《清淨道論》的七個步驟

  

  接下來要說的是怎樣修?修習安般念,于經中說要到「阿蘭若(或稱空閑處、樹下、空澤等)」去修。獨處閑居,首要目的其實是爲了遠離五欲的幹擾。凡夫的心,很難不被五欲所牽,生死輪回的習慣性(放縱五欲),與止觀的修習是背道而馳的。性空法師曾說:「修習止觀也是一種習慣。」由此觀之,要成就出離五欲的止觀修習,一定要先棄舍五欲的染著習慣。而世尊在經中以爲,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到空閑處去用功。

  

  有些人可能會疑惑說,修菩薩道的人不能離開人群,要是修習止觀一定要到空閑去的話,不就違背菩薩心腸嗎?智者大師有說:修習止觀的人發心可以分爲十種,而菩薩雖然暫時遠離人群,可是不舍念衆生,爲衆生、爲無上菩提而勇心追求成就五種神通,來利益更多的衆生;相對的,要有神通,至少也要有根本定爲基礎了。禅定于菩薩道還是受到重視的。

  

  《清論》的安般念,有十六特勝的說法,不過,此次要講解的是與天臺六妙門相近的七種方法──「數、隨、觸、止、觀、還、淨」。從「觀」爲始,是毗婆舍那的修習,之前皆屬于奢摩他的修習。

  

  第一,是「數息」。在經中世尊所開示的安般法中,沒有數息這個次第。然而,後代論師爲了更有效地讓散亂心重的衆生進入安般念的學習,多設了一個數數目的步驟,以隨順的意義來說,是不會妨礙安般念的修法的。數息,就是數號碼。依有經驗的老師說:數目最好不少過五,以不超過十爲限。在緬甸有人提倡數到七,因爲代表七覺支;有的提倡八,表示八正道。這都沒有定論。要注意的是,方法以息的進出一次數一,重複地數。息的進出莫使造作粗細,隨順自然。不過,要是散亂心,抑或是掉舉心重的話,可迅速的數,數了幾遍將所緣相捕捉回來後,就可恢複原本的自然數。另外,于此階段,不要求在數的過程中不摻雜少些的妄念,主要要求行者用心踏實地數,數目脫落了重新再來,一遍又一遍的練習。雖然說是數數目,也要留意安般念的數息不是以數目爲所緣,因爲所緣終究是以出入息接觸的部位爲主,簡單說這其實就是「正念」的培養;倘若能清楚分辨息的進出,這即是「正知」的運用了。

  

  第二,是「隨息」。這時候的「隨息」,與第叁的「觸」是不能分開來說的,因爲心的專注,就放在進出息重疊的觸點上。這個過程細分有「隨息、長短息、全身息」。現就「隨息」來說,承繼上述數息的基礎,當直覺數息能不被中斷的進行到十五至叁十分鍾後,表示息已經開始穩住了,于此即可放下數字,而只注意出入息。在這裏必須知道息的初中後,但是並非隨息的初中後而進出,只守于人中的部位,如守門員一樣,但知曉有人進門、有人出門,其經過的整個過程,都一目了然,注意力依然守在門口的地方。這時候,息的所緣相會逐漸清楚,「所觸之處」或稱所緣的範圍,會因個人而有不同的感覺,有的人是一個點,有的範圍較大,行者于此勿須造作而故意改變它的大小,但知將心扣緊所緣上就是了。

  

  進一步的是「長短息」。當學習「隨息」可以達到十五至叁十分鍾不被中斷時,行者檢查息的穩定後,可以開始進一步操作「長短息」。這裏所說的長短,不是指整條息的長短,而是觀察經過接觸點上時間的長短而定,目標依舊是息進出重疊的部位。由此會更清楚息的相。

  

  …

《由安般念進入止觀修習的堂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