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由安般念進入止觀修習的堂奧▪P2

  ..續本文上一頁

  再來,是「全身息(或稱遍身息)」。全身息也可稱爲一切身,英文是whole breath,就是整條息的意思。此處的專注力,放在出入息經過人中的部位,從開始到結束,換句話說,即是明了息的初中後。息經過接觸點上的每一個細節,都要清清楚楚,如火車經過隧道一樣,守門人但知道火車經過洞口的初中後,如此綿綿密密的專注,則不會被妄念所切斷,這就是全身息了。

  

  由于從「數息」與「隨息」的整個過程,不曾離開同樣的接觸點上(亦可稱爲息觸),所以第叁個的「觸」,簡單說就是遍布于「數、隨、止」之中,故不須另加敘述。

  

  第四,是「止息(或稱止身息)」。當心能正念正知于「全身息」時,心與息爲一境,寂靜如處虛空。當所緣微細到轉成「意門轉向」中的「法所緣」後,似相(nimitta)或稱禅相的即會于所觸之處出現。開始的時候,似相仿佛還會晃動,實際上是心念在動,所以只要加強心的專注,強念強慧,相會逐漸地穩健起來。《清論》形容此階段爲幼稚定(不穩定的定),行者可依循七種方法,在生活上的一切威儀中,保護此定力,使它越來越堅固,直至抵達安止定。

  

  由「息」轉成「相」,是安般念最關鍵的地方,不過,這並非脫離了息,而實是氣息與相達到結合一體的情況,把念頭放在相上而已。這個時候開始降伏五蓋,逐步會生起近行定,乃至安止定。有一點亦須留意,當似相的出現,先不去觀察它的顔色及特相,純粹安住在相上就對了。《清論》對相的保護,也介紹了七個方法,安止善巧也說了十種,這些因時間的關系,皆略而不談了。

  

  在修止的過程中,行者的息會隨著內心的調和而愈來愈細膩,甚至于會很快就感覺息不見了。《清論》說:息的不見,只有七種人,一是潛在水中的人,二是胎兒,叁是無想天人,四是第四禅天,五是死人,六是色無色界天人,七是滅盡定;若不是其中的一種,則必然要加強正念與正知的力量,讓息相重新提起來。有經驗的老師說:息不見了,心莫急躁,應回到原來的座位上,省思剛才息最後出現于接觸點上的情形,繼而將心隨之調細,慢慢的息就會再次系念在前了。安般念的特色,修的越高,息就越細,乃至不見;而其他的業處則不一定,有的是以相的越明顯,才表示爲越高的境界。

  

  

  2、修「止」到「觀」的修習進路

  

  「數、隨、觸、止」屬于止的修習,「觀、還、淨」則是觀的修習。《清論》中的止觀,完整的是以「七清淨」來說明,一是戒清淨,二是心清淨,叁是見清淨,四是度疑清淨,五是道非道智見清淨,六是行道智見清淨,七是智見清淨。後五者爲「觀」的內容與次第。《清論》稱此五者爲慧體,前二者爲慧根。慧體依慧根而生長(如《清論》說行者要從叁摩缽底出來後,才能作名色的觀察),而慧體與慧根又必然是依附在慧地的基石上才能萌芽。這裏的慧地,就是「蘊、處、界、根、谛、緣起」的內容,是作觀前「遍問而熟知」的依據。由此觀之,聞慧對于修觀的重要性了。以五根來看,修止「信根」最重要,而修觀則是「慧根」爲重點了。

  

  觀的內容,第一是見清淨。這階段最主要的就是辨識名色二法,確定何謂名色。換句話說,也即是一般所說的「自相觀」。《清論》所說的自相,一定要觀察名色法的「相、味、現起、足處」,才能真正徹底的掌握名色。所謂「色法」,就是四大及其所造色;所造色共有二十四種,但其中的十種因爲不是真實法,故不需要去觀察的。對于所造色,說法有些差異,于此略述之。至于「名法」,則有八十九種心、五十二心所,及叁類的唯作、異熟、速行心。

  

  修行者會因爲基礎的不同,所以切入的方便也會出現差異。如「純觀行者」,他只要有近行定,即可以色法切入毗婆舍那觀;而「止行者」,則會以安止定,直從名法切入來作觀。

  

  《清論》稱見清淨爲「如實見」。這是透過定的基礎,對名色作分析所得來的知見,縱然說這種知見還是屬于聞慧的內容,可是這個時候的行者,已有能力體會到名色是衆緣的和合而成,其中沒有有情或是補特伽羅。

  

  觀的第二個內容,是度疑清淨。之前見清淨雖然已有能力分析名色的集聚相,但卻極爲容易落入大乘所言的「分析空」,甚至于有的還會落入斷滅見。因此,在見清淨的基礎上,更立度疑清淨。

  

  《清論》說:「以把握名色之緣,而越度了關于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疑惑所建立的智,名爲度疑清淨」。知道了名色的和合相,更應了解其生起之緣,明了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內在因素。度疑清淨,主要是帶出「有業報而無作者」的正見,唯有法而無一常恒不變的補特伽羅。對于色法,其知道現世的色法源自于「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食生色」。其中的業生色,爲最初之色法生起,了知它由過去世的無明造作(同于「行」)所留下來的余勢而産生。由此推之,即可明了現世及來世的業生色,也是如此的。

  

  至于名法,也一樣要觀察其生起之足處。從這尋根探源的追究中,可以剔透有情叁世相續不斷(斷見)、剎那不常(常見)的內在動力。也由此,明白「此故彼」的緣起法則,此緣性的法爾如是(《清論》將緣起歸納爲「同一之理、差別之理、不作爲之理及如是法性之理」)。成就這樣的觀智,《清論》稱其爲「法住智」、「如實智」、「正見」、「小須陀恒」等。

  

  第叁個觀的內容,是道非道智見清淨。從見清淨及度疑清淨而來的正見、如實智見,必然會引發要求實現向于解脫的真實欲求。了知辨別道與非道之間所建立的智爲道非道智見清淨,欲求完成此智的行者,先應以「聚思惟」的方法觀而行瑜伽。至此,行者有時于色、有時于名,思惟而提起無常、苦、無我的叁相(lakkhaNa),次第行道而完成修慧;此外,行者亦可以「色的七法」及「非色(名)的七法」提起叁相思惟諸行。因修習無常、苦及無我隨觀智之故,行者得清淨智而到達了思惟智的彼岸。

  

  之前未有而現在生起,現在既有轉而消滅,以緣及剎那二種而觀生滅,則將會更加明了四聖谛與緣起的種種「理」和「相」。對于這樣明了諸谛及緣起的行者,了知諸法的未生而生,生已而滅,其常新、短暫,猶如日出之時的露珠、水上泡、水之痕迹、電光、幻、陽焰、夢境、旋火輪、海市蜃樓、泡沫、芭蕉等,至此便通達了變易壞滅之法的生與滅,證得了名爲「生滅隨觀」幼觀智,從此他便稱爲「初觀者(Araddha-vipassako)」。

  

  行者在「幼稚觀(taruNa-vipassanAya)」開始作觀的階段,將會生起十種觀的染(vipasanUpakkilesA),即:光明、智、喜、輕安、勝解、策勵、現起、舍及欲,此染對于已得通達的聖弟子、行邪道者及放棄了業處的懈怠者是不會生起的。對于有善巧、經驗、覺慧的行者,光明等(非道)生起時能夠以慧分析與審察,不爲所動搖與擾亂,如此則脫離于染而行于正道的觀智,即爲道非道智見清淨。

  

  行者至此,它確定了苦、集、道叁谛。于見清淨確定了「苦谛(或稱名色)」,次于度疑清淨確定了「集谛」,更于此道非道智見清淨確定了「道谛」,如此即以世間之智而確定叁谛了。

  

  再者,第四個觀的內容是行道智見清淨。從八種智達到頂點(sikhappAttA)的觀,以及第九的谛隨順智,是名爲行道智見清淨。此即:生滅隨觀智、壞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及行舍智的八種,再加上第九的谛隨順智。

  

  最後,是智見清淨。智見清淨,是謂四道智。轉入于道智之前的「種姓智」,它既非行道智見清淨,也不是智見清淨所屬的範圍,但由于入觀流,因此也稱它爲觀。因能更改種姓,故名爲「種姓智」。種性智在世間定是爲轉換欲界種姓爲色、無色界種姓,但在出世間觀智階段,則是轉換凡夫種姓爲聖者種姓,是出世間心路中的第一個轉向以涅槃爲所緣的心。

  

  到了智見清淨,行者已經實無任何可再造作了,因爲所應作的,都曾在隨順智爲最後的觀生起時已經造作了。以遍作、近行及隨順的叁隨順智各自之力,消滅了覆蔽谛理的廣大黑暗,他的心不入、不住、不信解、不著、不執、不縛于一切諸行之中,只有離去、退縮、不轉,如蓮葉不著水相似。因此,這時候對他來說,一切相所緣(nimittArammaNa)以及一切轉起所緣(pavattArammaNa)的呈現都是障礙。隨順之末,更以無相、不起、離(有爲)行、滅、涅槃爲所緣,越凡夫種姓,而入于聖者種姓,這是觀的最高點、不再退轉的種姓智。因此,再由種姓智轉入于四道智。道分四種,也即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及阿羅漢道的四道智,此即名爲智見清淨。

  

  至此,已完整诠釋觀的主要內涵了。

  

  (按:觀的內容,主要依據開印法師〈『清淨道論』的修觀次第與頓現觀〉《第叁屆兩岸禅學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頁33至61。)

  

  

  四、自勉與共勉

  

  依據《清論》所說,修習安般念,的確可以漸次的圓滿止與觀。七天的禅修,要完整的介紹有關《清論》止觀的內容,在時間上是不充裕的,我也只能就初學認識整體止觀觀念上,作粗略的講解而已,至少以後有興趣者可以有一依循的足迹,乃至有一操作的方法可以自己慢慢練習。

  

  修習止觀,要數數修習,要讓它變成自己的習慣性,如此才有辦法熟能生巧。末世的衆生,要追隨一位有經驗的善知識來學習止觀,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聞慧的部分,對止觀的理論與方法,必定要先有非常熟稔的累積,如此一來,則避免重蹈很多不必要的冤枉路。

  

  最後,我想以個人多年參學的心聲,與大家來共勉。參訪善知識,或說向一位禅修老師學習時,有五點值得留意的:第一是須先知道禅師的專長。第二是先放下自己曾經學過的方法,投入于此階段禅師所教的新方法。第叁是莫學了新方法,而貶抑以前的方法。第四是跟隨的善知識,一定要留意其師承與經論的依據。第五是任何一位善知識,皆應看作是衆善知識的其一,而非唯一。依我看,其實要親近善知識,還得要有福報及善因緣才行。希望大家好好珍惜每個階段的學習,用心完成出家人住持正法之責任!

  

  

  (開仁于2001/11/3至10禅七中聽開印法師開示的感想)

  

  

  

《由安般念進入止觀修習的堂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