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是「全身息(或称遍身息)」。全身息也可称为一切身,英文是whole breath,就是整条息的意思。此处的专注力,放在出入息经过人中的部位,从开始到结束,换句话说,即是明了息的初中后。息经过接触点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清清楚楚,如火车经过隧道一样,守门人但知道火车经过洞口的初中后,如此绵绵密密的专注,则不会被妄念所切断,这就是全身息了。
由于从「数息」与「随息」的整个过程,不曾离开同样的接触点上(亦可称为息触),所以第三个的「触」,简单说就是遍布于「数、随、止」之中,故不须另加叙述。
第四,是「止息(或称止身息)」。当心能正念正知于「全身息」时,心与息为一境,寂静如处虚空。当所缘微细到转成「意门转向」中的「法所缘」后,似相(nimitta)或称禅相的即会于所触之处出现。开始的时候,似相仿佛还会晃动,实际上是心念在动,所以只要加强心的专注,强念强慧,相会逐渐地稳健起来。《清论》形容此阶段为幼稚定(不稳定的定),行者可依循七种方法,在生活上的一切威仪中,保护此定力,使它越来越坚固,直至抵达安止定。
由「息」转成「相」,是安般念最关键的地方,不过,这并非脱离了息,而实是气息与相达到结合一体的情况,把念头放在相上而已。这个时候开始降伏五盖,逐步会生起近行定,乃至安止定。有一点亦须留意,当似相的出现,先不去观察它的颜色及特相,纯粹安住在相上就对了。《清论》对相的保护,也介绍了七个方法,安止善巧也说了十种,这些因时间的关系,皆略而不谈了。
在修止的过程中,行者的息会随着内心的调和而愈来愈细腻,甚至于会很快就感觉息不见了。《清论》说:息的不见,只有七种人,一是潜在水中的人,二是胎儿,三是无想天人,四是第四禅天,五是死人,六是色无色界天人,七是灭尽定;若不是其中的一种,则必然要加强正念与正知的力量,让息相重新提起来。有经验的老师说:息不见了,心莫急躁,应回到原来的座位上,省思刚才息最后出现于接触点上的情形,继而将心随之调细,慢慢的息就会再次系念在前了。安般念的特色,修的越高,息就越细,乃至不见;而其他的业处则不一定,有的是以相的越明显,才表示为越高的境界。
2、修「止」到「观」的修习进路
「数、随、触、止」属于止的修习,「观、还、净」则是观的修习。《清论》中的止观,完整的是以「七清净」来说明,一是戒清净,二是心清净,三是见清净,四是度疑清净,五是道非道智见清净,六是行道智见清净,七是智见清净。后五者为「观」的内容与次第。《清论》称此五者为慧体,前二者为慧根。慧体依慧根而生长(如《清论》说行者要从三摩钵底出来后,才能作名色的观察),而慧体与慧根又必然是依附在慧地的基石上才能萌芽。这里的慧地,就是「蕴、处、界、根、谛、缘起」的内容,是作观前「遍问而熟知」的依据。由此观之,闻慧对于修观的重要性了。以五根来看,修止「信根」最重要,而修观则是「慧根」为重点了。
观的内容,第一是见清净。这阶段最主要的就是辨识名色二法,确定何谓名色。换句话说,也即是一般所说的「自相观」。《清论》所说的自相,一定要观察名色法的「相、味、现起、足处」,才能真正彻底的掌握名色。所谓「色法」,就是四大及其所造色;所造色共有二十四种,但其中的十种因为不是真实法,故不需要去观察的。对于所造色,说法有些差异,于此略述之。至于「名法」,则有八十九种心、五十二心所,及三类的唯作、异熟、速行心。
修行者会因为基础的不同,所以切入的方便也会出现差异。如「纯观行者」,他只要有近行定,即可以色法切入毗婆舍那观;而「止行者」,则会以安止定,直从名法切入来作观。
《清论》称见清净为「如实见」。这是透过定的基础,对名色作分析所得来的知见,纵然说这种知见还是属于闻慧的内容,可是这个时候的行者,已有能力体会到名色是众缘的和合而成,其中没有有情或是补特伽罗。
观的第二个内容,是度疑清净。之前见清净虽然已有能力分析名色的集聚相,但却极为容易落入大乘所言的「分析空」,甚至于有的还会落入断灭见。因此,在见清净的基础上,更立度疑清净。
《清论》说:「以把握名色之缘,而越度了关于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疑惑所建立的智,名为度疑清净」。知道了名色的和合相,更应了解其生起之缘,明了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内在因素。度疑清净,主要是带出「有业报而无作者」的正见,唯有法而无一常恒不变的补特伽罗。对于色法,其知道现世的色法源自于「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食生色」。其中的业生色,为最初之色法生起,了知它由过去世的无明造作(同于「行」)所留下来的余势而产生。由此推之,即可明了现世及来世的业生色,也是如此的。
至于名法,也一样要观察其生起之足处。从这寻根探源的追究中,可以剔透有情三世相续不断(断见)、剎那不常(常见)的内在动力。也由此,明白「此故彼」的缘起法则,此缘性的法尔如是(《清论》将缘起归纳为「同一之理、差别之理、不作为之理及如是法性之理」)。成就这样的观智,《清论》称其为「法住智」、「如实智」、「正见」、「小须陀恒」等。
第三个观的内容,是道非道智见清净。从见清净及度疑清净而来的正见、如实智见,必然会引发要求实现向于解脱的真实欲求。了知辨别道与非道之间所建立的智为道非道智见清净,欲求完成此智的行者,先应以「聚思惟」的方法观而行瑜伽。至此,行者有时于色、有时于名,思惟而提起无常、苦、无我的三相(lakkhaNa),次第行道而完成修慧;此外,行者亦可以「色的七法」及「非色(名)的七法」提起三相思惟诸行。因修习无常、苦及无我随观智之故,行者得清净智而到达了思惟智的彼岸。
之前未有而现在生起,现在既有转而消灭,以缘及剎那二种而观生灭,则将会更加明了四圣谛与缘起的种种「理」和「相」。对于这样明了诸谛及缘起的行者,了知诸法的未生而生,生已而灭,其常新、短暂,犹如日出之时的露珠、水上泡、水之痕迹、电光、幻、阳焰、梦境、旋火轮、海市蜃楼、泡沫、芭蕉等,至此便通达了变易坏灭之法的生与灭,证得了名为「生灭随观」幼观智,从此他便称为「初观者(Araddha-vipassako)」。
行者在「幼稚观(taruNa-vipassanAya)」开始作观的阶段,将会生起十种观的染(vipasanUpakkilesA),即:光明、智、喜、轻安、胜解、策励、现起、舍及欲,此染对于已得通达的圣弟子、行邪道者及放弃了业处的懈怠者是不会生起的。对于有善巧、经验、觉慧的行者,光明等(非道)生起时能够以慧分析与审察,不为所动摇与扰乱,如此则脱离于染而行于正道的观智,即为道非道智见清净。
行者至此,它确定了苦、集、道三谛。于见清净确定了「苦谛(或称名色)」,次于度疑清净确定了「集谛」,更于此道非道智见清净确定了「道谛」,如此即以世间之智而确定三谛了。
再者,第四个观的内容是行道智见清净。从八种智达到顶点(sikhappAttA)的观,以及第九的谛随顺智,是名为行道智见清净。此即:生灭随观智、坏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及行舍智的八种,再加上第九的谛随顺智。
最后,是智见清净。智见清净,是谓四道智。转入于道智之前的「种姓智」,它既非行道智见清净,也不是智见清净所属的范围,但由于入观流,因此也称它为观。因能更改种姓,故名为「种姓智」。种性智在世间定是为转换欲界种姓为色、无色界种姓,但在出世间观智阶段,则是转换凡夫种姓为圣者种姓,是出世间心路中的第一个转向以涅槃为所缘的心。
到了智见清净,行者已经实无任何可再造作了,因为所应作的,都曾在随顺智为最后的观生起时已经造作了。以遍作、近行及随顺的三随顺智各自之力,消灭了覆蔽谛理的广大黑暗,他的心不入、不住、不信解、不着、不执、不缚于一切诸行之中,只有离去、退缩、不转,如莲叶不着水相似。因此,这时候对他来说,一切相所缘(nimittArammaNa)以及一切转起所缘(pavattArammaNa)的呈现都是障碍。随顺之末,更以无相、不起、离(有为)行、灭、涅槃为所缘,越凡夫种姓,而入于圣者种姓,这是观的最高点、不再退转的种姓智。因此,再由种姓智转入于四道智。道分四种,也即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及阿罗汉道的四道智,此即名为智见清净。
至此,已完整诠释观的主要内涵了。
(按:观的内容,主要依据开印法师〈『清净道论』的修观次第与顿现观〉《第三届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页33至61。)
四、自勉与共勉
依据《清论》所说,修习安般念,的确可以渐次的圆满止与观。七天的禅修,要完整的介绍有关《清论》止观的内容,在时间上是不充裕的,我也只能就初学认识整体止观观念上,作粗略的讲解而已,至少以后有兴趣者可以有一依循的足迹,乃至有一操作的方法可以自己慢慢练习。
修习止观,要数数修习,要让它变成自己的习惯性,如此才有办法熟能生巧。末世的众生,要追随一位有经验的善知识来学习止观,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闻慧的部分,对止观的理论与方法,必定要先有非常熟稔的累积,如此一来,则避免重蹈很多不必要的冤枉路。
最后,我想以个人多年参学的心声,与大家来共勉。参访善知识,或说向一位禅修老师学习时,有五点值得留意的:第一是须先知道禅师的专长。第二是先放下自己曾经学过的方法,投入于此阶段禅师所教的新方法。第三是莫学了新方法,而贬抑以前的方法。第四是跟随的善知识,一定要留意其师承与经论的依据。第五是任何一位善知识,皆应看作是众善知识的其一,而非唯一。依我看,其实要亲近善知识,还得要有福报及善因缘才行。希望大家好好珍惜每个阶段的学习,用心完成出家人住持正法之责任!
(开仁于2001/11/3至10禅七中听开印法师开示的感想)
《由安般念进入止观修习的堂奥》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