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愿行的善知识,更愿常与我共同集会,且“于我常生欢喜心”。
人与人之间相处,能做到彼此互相容忍,互相赞美,互相悦愉,实在不易。所谓:“日久生厌”,总不肯容忍对方之短,发掘对方所长;反而吹毛求疵,恶意批评。关系如此恶劣,如何同行、同愿、同修学?又如何共同担当如来的家业,完成弘法利生的任务?是以普贤菩萨劝导初发心菩萨,发愿常亲近善知识,恒不舍离,且设法令善知识“于我常生欢喜心”,不致日久生厌,默然摈之。故言:“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此是普皆回向十大别愿中第五供养愿,亦即是十地经中所说,菩萨十愿中的第一供养愿。供养而言广大,其义有六:“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是福田大。“于彼常兴广大供”,是供具大。“尽未来劫无疲厌”,是供养心大。“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是正行大。“究竟清净普贤道”。其中清净二字是因大。普贤道三字是功德大。因普贤菩萨所修的佛道,已达究竟圆满,而获最胜功德故,“尽未来劫常修习”,是时大。
修学普贤行愿的菩萨,除愿常见佛及其弟子,而兴广大供养,常以华香灯涂果乐种种财物供养三宝外,更愿修持诸佛微妙法门,学佛所学,行佛所行,以般若智光,显示一切菩提行,以清净三业,实践普贤行愿,以法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尽未来际,永远勤勤恳恳,无穷无尽的修习,永不疲厌,故言:“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学”。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此颂普皆回向十大别愿中的第六利益愿,亦是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的第九利益愿。菩萨修菩提行时,愿于一切时、一切处、恒作利益众生的事业,永无止息,从不空过,故又名“三业不空愿”。
初偈中前三句,是不空因,后一句,是不空果。“诸有”,指三界二十五有(欲界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四禅天、及初禅天中之大梵天,四禅天中的净居天与无想天,无色界四空处),菩萨历劫修行,于三界二十五有中受生,常福慧双修,或定慧均等,或修种种方便,利益众生的法门,或修八解脱等,结果,“获诸无尽功德藏”。
“无尽功德藏”是:暂见身,则必得佛之法身;暂闻音,必得实智慧;才生净信,必永断烦恼,故名无尽功德藏。如华严经出现品中说:“譬如雪山,有药王树,名曰善见。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若有嗅者,鼻得清净;若有尝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身得清净;若有众生,取彼土地,亦能作为除病利益。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无上药王,亦复如足,能作一切饶益众生,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清净;若有得嗅如来戒香,鼻得清净;若得得尝如来法味,舌得清净;具广长舌,解语言法;若得触如来光者,身得清净;究竟获得无上法身,若于如来生忆念者,则得念佛三昧清净。若有众生供养如来,所经土地及塔庙者,亦具善根,灭除一切诸烦恼患,得贤圣乐。佛子,我今告汝,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是名无尽功德藏。
次偈是说明利益众生的时及处,菩萨愿于一切时,一切处,皆能见佛闻法修行,事实上无论任何时处,无不皆有佛。“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是说明于一粒微尘中,充满像极微尘数众多的佛刹土,而每一个佛刹土,皆有不可说不可说极微尘数如是众多难以思量的诸佛,众多诸佛,一一皆处众会中,为广大会众之围绕,为广大会众开演菩提妙行。
“我见”,指普贤菩萨及修学普贤行愿的人,于一切时处,皆恒见无数难思众多诸佛,演说菩提道,皆愿参与一一佛处众会,皆愿闻法修行,三业精进,广修福慧,利益众生,以达到利益众生的愿望,故言“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此三偈是颂普皆回向别十愿中,第十转*轮愿,亦即是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第三愿。法指诸佛的正法,轮是譬喻,车轮,有回转及摧辗二义,佛说法能回转众生舍恶向善,能摧破众生烦恼惑业,是名转*轮。初偈颂是说明转*轮之处,次偈颂说明能转*轮的圆音,后一偈颂中,初句明能转*轮之人,次句明转*轮之语,第三句明所转的*轮,末句是能摄方便。
颂中共有七个“海”字,皆是形容词,用以形容时,处、佛、音、及辩才语言皆无尽,如海之深广无尽。
“普尽十方诸刹海”,是形容十方世界空间中,有无量无边众多佛刹土,是国土无尽。
“一一毛端三世海”,是形容一一极小之毛端,皆经三世的时间,是显时间无尽。意思是说:十方空间所有的佛世界国土,无穷无尽,而无穷无尽的佛刹海中,诸佛亦无穷无尽,而无穷无尽诸佛的一一毛端,皆经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可知时间亦无穷无尽。今普贤菩萨,于无量无边的空间,无量无数的诸佛处,及无穷无尽的时间中,普遍修学一切菩萨行,而经无量无边劫海,故言:“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诸佛如来,凡有所说皆契理契机,真实不虚,故言:“一切如来语清净”。如来所说不仅清净,且于一言中,具备众多的音声海,十方众生,种种不同的语言,尽括在佛一音声中,故佛以一音演说法,能随顺一切众生的意乐而了解得益。如华严经言:“一切众生语言法,一音演说尽无余”。又如维摩经所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起信论亦言:“圆音一演,异类等解”。佛不但一音圆具众音,且一一音声,皆具四无碍辩,能断众疑,令得慧解,故言:“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是明说能转*轮之人,过去一切佛,现在一切佛,未来一切佛,皆于彼十方无尽佛刹中,发出无尽的语言,相续不断,据真如理,称性而说,故言:“恒转理趣妙*轮”。
诸佛所转诠受妙理的*轮,非一般凡夫或小乘根智的人所能理解,故我等应发愿修学普贤行愿,求得高深的智慧,凭借愿王威力深心信解,自可“普能入”诸佛所转的微妙理趣*轮。“深智”是能入,“无边刹海”是所入,以甚深的智慧,深入无边刹海,随从无量诸佛,尽未来际,转妙*轮,利益众生,故言:“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此二偈颂是说明普皆回向十大别愿中,第八净土愿,亦是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第十净土愿,虽然颂文无净土之言,但实含有七种净义:
一同体净:即念劫同体,虽然一念与一劫,其时差距离极远,但念劫之性,同一无二,普贤菩萨已证入诸法体性,能念劫互融。故言:“我能深入于未来”。并且尽未来所有一切劫数的长时间,摄在一念中,不但念劫如是,即使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一切劫。亦可尽摄在一念中。“我”普贤能于一念之间,便可尽入三世所有一切劫中,同时摄一切劫入于一念,故言:“为一念际我皆入”。此即是华严经所说:“劫念相摄”,劫念时差,虽长短悬殊,但皆无自性,其性同一空寂,是以念劫互融,打成一片,能于三世一念中,净佛国土。
二自在净:由于证入诸法体性本同,故能于一念中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人师子是佛通称,普贤菩萨能“普尽十方诸刹海”,经“一一毛端三世海”,深入诸佛所转的妙*轮,证得法性,念劫圆融,故能普见三世法身真佛,能统摄一切佛国土,自在无碍,名自在净。
三因净:因净有二,一是生因,指六度万行等妙行,是入佛境界的生因,如维摩经说:“布施是菩萨净土……”等,以六度万行功德庄严佛土,故名因净,二是依因,又有二,一以大圆镜智净识为土所依,是自受用土,二以后得智通慧为土所依,是他受用土,二皆佛境界,佛境界即净土,亦即是相净。
四果净:果净有二:一所生果,由无漏净识所生起的自受用土,略则含在佛境界中,广则影在后颂承事愿中。二示现果,由于净因净果,应众生机,示现应化身土,普贤菩萨于一念中,普见三世法身佛,常入佛境界,能常入佛境界即是净土。
五受用净:佛自受用土离过成德,颂文中:“如幻解脱”是离过,“威力”是成德,“如幻解脱及威力”即离众过,能解脱种种烦恼束缚,成就种种功德的清净受用境界,故名受用净。
六眷属净:亦即是住处众生净,依十地经,在此品有“眷属”二字,眷属净即住处众生净。
七相净:相指佛境界,摄在果净中,“境界”二字。以此二颂具前七种净义,因此名净土愿。
太虚大师说:“一念中想到过去无量世界,了了如在目前,一念中想到未来无量世界,亦了了如在目前,但脱离现在一念,并无过去未来,故过去未来无实,依现在一念。此现在一念,缘过去未来无数劫而其前后次第不乱,故曰:一念遍入三世,入如幻解脱威力之佛境界,即佛净土也。”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此二偈颂是说明普皆回向十大别愿中,第九种承事愿,即十地经菩萨十愿中,第六愿。前净土愿中说:念劫圆融互摄,今承事愿中,说尘…
《大方广佛华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