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P22

  ..续本文上一页包括前长文中所说,听闻,信,乐,受持,读诵,书写,及演说等,于诸行中,或具足众行,或仅能受持一二,其所获功德,诚非一般人心之可思,口之可议,唯有佛与佛能知,结果:“决定获胜菩提道”,是说明自利功德。

  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此颂利他功德。假若有人读诵此普贤愿王,不要说其全部所得功德,但说其少分善根功德,即此“一念”生信受持愿王的少分善根,便可以具足“一切”善根,“悉皆圆”满一切功德。于一切善根功德中,特别是“成就众生”,是普贤行者的“清净愿”,因为受持普贤行愿的人,发菩提心,趣向佛道,目的是在成熟众生,利益众生,故凡能完成“成就众生清净愿”的行者,便能于一念受持之间,即可成就圆满一切功德。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此颂结成回向。前二句是能回向,后二句是所回向,意思是:“我此”所修的“普贤”十大愿王的“殊胜行”,所积集无量“无边”殊“胜”的“福”报及功德,悉“皆回向”一切众生,“普愿沉溺”于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中“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即是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

  (四)流通分

  尔时,普贤菩萨摩词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以下流通分,可分为三段。一是如来赞善,二是指所说法,三是时众受持。今初段文是如来赞善。此四十卷华严经发起时,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阁中,与普贤文殊,及从普贤行愿所生诸大菩萨,诸大声闻俱。时佛因知诸大菩萨,心中渴求大乘妙法,而入于如来师子频申三昧,不但令庄严阁,忽然高广严丽,遍周法界,众宝严饰;同时令逝多林广增无限,与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世界其量正等,一切妙宝间错庄严,十方佛刹诸大菩萨,悉来集会,各持众宝,围绕恭敬,供养释迦牟尼佛。

  当时普贤菩萨,观一切菩萨集会,欲为开发如来最上师子频申三昧故,而为诸大菩萨演说师子频申三昧神通境界,而佛安住于三昧中,亦于眉间白毫相中,放大光明,普照法界,及诸菩萨。并现种种神变,令诸菩萨,入于如来神变大海,得无量三昧,成就摄受利益众生大悲门,而不离逝多林。

  当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出,与无量同行大菩萨众,及常侍卫诸金刚神等,来到佛所,绕佛供养,顶礼辞退,往于南方,福生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以种种方便,随众生心而为说法。先令舍利弗所教化出家未久的六千比丘,发菩提心,再鼓励初发菩提心的善财童子言:“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其国有山,名曰妙峰,彼有比丘名吉祥云,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菩萨云何修菩萨行,乃至菩萨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善男子!彼善知识,当为汝说:具足圆满普贤行愿。”

  善财受教,即往南方参访善知识,如是展转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一位是普贤菩萨,于逝多林中,为善财及诸菩萨,演说十大愿王及其功德。故说:“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当时,不但身为当机众的善财童子,踊跃无量,在座听法的一切菩萨,亦皆大欢喜,而释尊亦欣然从定境出,赞言:“善哉!善哉!”即是赞叹普贤菩萨说此十大愿王,并导归极乐,实在太好太美妙,深得佛旨,故双赞善哉。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

  此段文是说明所说之法,“尔时”是当释尊从师子频申三昧出,赞言:善哉善哉之时。“诸圣者”指善财南下,展转参访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以及最后一位普贤菩萨。因为善财所参访的善知识,无论是出家、在家,皆是法身大士,因名“菩萨摩诃萨”。当善财参礼诸善知识,每一位善知识,皆为其演说自己所证得的不思议解脱法门,虽然当时佛已入定,不曾参与演说,但佛是会主,且当普贤菩萨说完十大愿王后,佛即出定为之印证,赞言:善哉!对其他善知识所说:不思议解脱法门,佛亦了然而默许,佛是主,菩萨是伴,主伴共宣,故言:“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法门”。

  “时”指当此会之时,亦是法会完毕之时,除佛及普贤等大士外,还有众多听众,故下文列出五类不同的听众。

  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上文是总结时众受持,时会众可分为五类:

  一是文殊菩萨,及其所率领属下诸大菩萨,及其所成熟的六千比丘是一类。

  二弥勒菩萨,并其所率领于贤劫相继成佛的诸大菩萨是一类。

  三无垢普贤,及其所率领住灌顶位,一生补处诸大菩萨,与十方佛刹极微尘数菩萨,来聚集华严海会,共听普贤菩萨,宣说十大愿王的功德,诸大菩萨是一类。

  舍利弗及诸大声闻,包括缘觉等众一类。

  初学佛初发心的人及天龙八部等又是一类。

  所成熟六千比丘,是指觉海而为上首约六千比丘,当初文殊菩萨,辞佛往福生城时,舍利弗亦辞佛并率其徒众初出家的六千比丘同行。及至途中,舍利弗劝诸比丘,归依文殊,文殊观诸比丘为说:“十种无疲厌心,一积集一切菩提心,二见一切佛承事供养心,三求一切佛法心,四行一切波罗密心,五成就一切菩萨三昧心,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七普严净十方佛刹心,八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心,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提心,十为成就一切众生故,修行一切佛刹极微尘数波罗密,成就如来十力。如是次第为成熟一切众生界,成就如来一切心力……。”

  诸比丘闻已,得普照法界三昧,成为文殊菩萨的法眷属,因此六千比丘,及曾受文殊菩萨教化的众多菩萨,是以文殊菩萨为上首的一类,是属于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大道心众。故说:“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

  贤劫,是指现在住劫而言,劫以时间言,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如刚过去的住劫,名庄严劫,现在的住劫,名贤劫,未来的住劫,名星宿劫。现在住劫中,共有二十小劫,释迦牟尼佛是于住劫中第九小劫,人寿百岁时,降生娑婆世界成佛。

  大悲经说:当劫初此三千大千世界欲成时,有大水聚,净居天子,观此水中,见有千茎诸妙莲华,各有千叶,金色金光,知有贤人一千,同劫成佛,因名贤劫。于贤劫千佛中,最初是拘留孙佛,其次是拘那含牟尼佛,及迦叶佛,第四是释迦牟尼佛,第五是弥勒佛。释尊于第九劫减劫中成佛,弥勒于第十劫减劫中人寿八万岁时成佛。之后,有师子佛等,共九百九十五位佛,相继出现于世,其最后佛名楼至佛,此九百九十六位当来成佛的诸大菩萨中,以弥勒菩萨而为上首。当时亦在华严海会,共听普贤菩萨说此十大愿王,是在佛前当来成佛的一类。

  一生补处,一生,指仅此一次受生而言,补处,是当补佛之处。慈恩法师释一生补处共有三位,一是一生所系,二是最后身,三是坐道场身。菩萨上生兜率陀天,是一生所系,唯有当来一次受生是能系,下生时即是最后身,及坐道场身。

  又菩萨有五种生:

  一是除灾生,是由愿力为大鱼等,于饥馑时,济诸饥乏;或为大医生,救诸疾病;或为善巧,善和斗争;或为国王,如法息苦;为大天神,断邪见行,为水为火,为车为舟,为种种物,息除灾患。如维摩经言:“或作日月,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火风,劫中有疾病,现身作草药;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劫中有刀兵,为王起慈悲”等。

  二者随类生:菩萨以愿自在力,于旁生等恶趣中生,彼所行恶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如维摩居士:“入诸酒肆,能立其志,入诸淫舍,示欲之过,为说正法”。

  三者大势生:禀性聪慧,寿命形色,种姓高贵,最为殊胜。能断众生,轻慢等过。

  四者增上生:受十五果,自在化导,随所应生。

  五者最胜生:此生资粮,丰富具足,如释尊生于王族,能成正觉,作诸佛事。

  今言一生补处,于前五种生中,摄前四种,若已下生,住最后身,即第五种摄灌顶位,亦即是受职位。菩萨十地位满,进入等觉,得百万阿僧祇三昧,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胜职位。如世间太子将受王位,取四海水,以灌其顶;等觉菩萨,将入佛位,名灌顶位。华严海会中,能一生补佛之处,位居灌顶的大菩萨固然众多,而来自十方种种世界,其数如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诸大菩萨更多,此等诸大菩萨,是以普贤菩萨而为上首,是灌顶位的一类。故言:“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位灌顶位诸大菩萨,及除十方种种之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大菩萨摩诃萨众”。

  舍利弗是梵语,译名鹙鹭子,因母立名。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原是金龙陀佛再来,今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以度小乘根基众生,先令一切众生,入佛教出家学佛,然后令回小向大,趣向佛道。

  目犍连,译名采菽氏,佛弟子中采菽氏甚多,因以摩诃二字拣别,合名大目犍连,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与舍利弗年少为友,同师外道,各有壹百弟子,后因闻马胜比丘转说佛偈:“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而感悟归佛,助佛教化,是声闻弟子的上首。故言:“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经文先列菩萨众,后列声闻众,应概括辟支佛众,是小乘圣者的一类。

  “并诸人天一切世主”以下,是明杂类,人是当时在座听法的人间众生,天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共二十八层天众。龙有天龙,人龙,地龙,及王龙等四种,是就其职位而言,天龙是执持天宫殿,令不堕落者。人龙是主理人间水源,能兴云致雨;地龙是主持山河大地;王龙则守护王之宝藏。又就龙的形态言,有四种不同,一虬龙:是头有角的龙;二鹰龙:是有翼的龙;三蛟龙:是有鳞的龙;四骊龙:是有如意宝珠的龙,属于龙王之类。

  龙有三苦,亦名三恼,或三患,一热风或热沙著身,烧其皮肉痛入骨髓,以为苦恼;二恶风暴起,吹其宫殿,失诸宝物,以为苦恼;三金翅鸟搏食,诸龙怖畏,常懊苦恼。龙有五障,不能下雨。一火大增盛时,二风吹云散时,三修罗收云入海时,四雨师放逸懈怠时,五众生造孽过重时,龙天嗔责,雨亦不下。

  夜叉亦名药叉,译捷疾,有翅能飞空,嗜吃婴儿,居下天,守天城门。干达婆译寻香,是天帝乐臣,帝释须奏乐时,燃香,即寻香至。

  阿修罗,译名无端正,男丑女美,有天之福,无天之德,又名非天。

  迦楼罗,译名金翅鸟,身有四宝色,翅羽严丽,两翼展开,相去三百三十六里,有胎、卵、湿、化四生,以龙为食。

  紧那罗,译名疑人,形似人,体是畜,头有角,是天帝歌臣。

  摩侯罗伽,译大腹行,是大蟒蛇类,年老不死而成神。人,指人道中众生,非人,指人道以外一切众生,总摄天龙八部以外一切众生,此等众生,因佛慈悲教化,早种善根,凡佛说法海会云集时,亦来恭听,如归慈父,若趣医师,是法会外护之一类。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是结集经典的圣者,叙述当时法会大众,闻法之后的反应情绪,凡在法会中,无论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之众,或是当来下生成佛的大菩萨众,或位居补处,住灌顶位的十方极佛刹微尘众,或是列席旁听的二乘圣众,或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闻普贤菩萨说完十大愿王功德,经佛印证之后,无不皆大欢喜,心生信解,受持奉行。

  慈恩法师在圆觉疏中,引文殊所问经说:欢喜奉行有三义:一是说者清净,不为取著名利所染;二是所说清净,以如实知诸法体故;三得果清净,以时众闻法得益故。由是因缘,法会大众,闻法之后,皆大欢喜,由信生解,因解起行,故言:“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本品开始,是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及诸大菩萨,说其修持十大愿王,不可思议境界的心得,甚至四十卷华严,亦不外是五十三位善知识各说其修行所得的不思议解脱境界而已。今最后却说:“闻佛所说”,是归功于佛,因为佛是法会主,菩萨是伴,菩萨于佛前说,经佛印许赞叹,即等如佛说,故说:“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大方广佛华严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