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析八正道(宋泽莱)

  

解析八正道

  

宋泽莱

  1.为什么要了解八正道?

   对于一个有宗教素养的人而言,当他面对着芸芸众生的时候,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告诉大家:「我是一个修道者!」的确,这是凡是有深刻宗教体验的人都深刻感到的,「修道者」三个字具有一种神迹般的力量,当我们在众人面前自称是「修道者」时,那里头含有多重的意义,也许是在那刻里,我们自感到自己不是众生之中的「迷失者」,也许是自感到自己正朝着真、善、美的道路前进,也许是自感到自己了解自身的缺点比别人多,也许是‥‥,总之这是一个神奇的名词,它一下子使我们回到了自己的心中,使人为之清醒而愉快起来。对于基督教徒而言是这样,对于佛教徒也是这样,对于其他的教徒相信也是这样。

   然而,「修道」之「道」这个字,并不是各种宗教都是一样的。每一个宗教对于他们所要的「道」都有一套明晰定义,因为这是他们所要追求的终极目的。只要这个「道」字被更改了,则该宗教必然被更改向一个完全不同的目的地而去,各个宗教皆是如此。因此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对佛教的「道」字就不能不仔细了解了。

   道,梵语称做Marga,巴利语称做magga,音译作末伽。也即是「至目的地之通路」之意。这条通路是古代圣贤所走过的,留有指标,故也叫「道迹」。那么佛教徒的「道」「道迹」是什么呢?无疑的那就是「八正道」 只有深刻地掌握了八正道,那才是掌握了佛教到达目的地的道路,只有明了了八正道的实质所指内涵,那才是认明了佛教圣贤所留下的指标。

  

  2.为什么要了解阿含经中的八正道?

   既是如此,那么是否任何书籍所述的人正道都是佛徒所应捧读的呢?答案是否定的。

   原来自佛陀创教以来,自今佛教已历两千五百年左右。这么漫长的光阴中,佛教至少历经了根本佛教(B.C.530--486)、原始佛教(B.C.485--251)、部派佛教(B.C.251--41)、大小乘佛教(二世纪迄今)各个时期(1),教义历经大大小小的更动,到了今日,已经或多或少有了不一样。当中尤其以今日中、曰、韩的佛教对教义之窜改已至面目全非的地步,此八正道亦已沦丧到无人能解的地步,譬如今天君临于台湾地区的中国佛教派的大师一一星云法师、印顺法师,即对八正道中的「正见」任意加以解说(2),其任意之态度使人不禁感叹摇头,正是说明了八正道之不彰已是一般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本着学术研究,接受知识之指引,再溯根源,努力去查证佛陀最根本(始初)的教说,看看在最早期时,佛陀如何为八正道下定义,庶几乎我们才不至于被末法的理论所淹没,而找到了正确渡航的舟楫。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阿含经这部最早期的圣典。

  阿含,梵语agama,巴利语同。又译阿笈摩、阿伽摩等。意指「传承而来之教说」,或指「传承佛陀教法的圣典」之意。agama原义是「来」的意思。

   在最早期,佛陀尚活着或去世后不久时,佛陀的弟子及信徒往往把佛陀的教训用简单的诗文及散文方式,以口相传方式记诵下来(当时还没有形诸于文字)(3)。他们的记诵内容经过公开的多次审订,最后成为共通的、固定的内容。吾人就称之为阿含经。

   阿含经的审订大约有四次,第一次是佛陀入灭后的第一个夏季,由五百个阿罗汉聚会在王舍城外的七叶岩,以大迦叶为首席,阿难负责经的诵出,优婆离负责律的诵出,经过大家公开确认而成。第二次是佛入灭后一百年,七百个比丘聚会往毗舍离城,以耶舍为首席,这次以律藏为主。第三次是佛陀入灭后二三六年左右,就是阿育王的时代,在华氏城,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完成了三藏教法。第四次是佛入灭后四百年左右,就是迦腻色迦王时代,以胁尊者、世友为上首,结集了论藏。这四次结集,使三藏粲然备矣,人藏经宣告诞生,而以阿含经藏为最多佛陀的真实话语。此阿含经流传至今,最早以巴利语而流传于南方,稍后亦以焚语形诸文字,流传于北方又被译成汉语。南方巴利语共计五部(4),北方被汉语保存下来的只有四部(5),当中尤其以南传的「相应部阿含」 (相当于北传的杂阿含)更是一切阿含的核心经文。

   所谓「相应」 (亦即「杂」此一字),是Samyukta / Samyutta的翻译,是「次第相间」的意思,就是把各种同类别的佛说(譬如八正道同一类,四圣谛又是同一类)收集在一起排列起来,编辑而成。近代学者在「瑜珈论摄事分」这篇古论里发现,五阿含(或四阿含)是以相应阿含(即杂阿含)编辑最早,后来再编成「长」「中」「增一」等等其他阿含的(6)。

  因此要了解最始初,最接近佛陀生时的言教就一定要找「相应阿含」 (即杂阿含)

   因此,若不想了解八正道便罢,若想了解呢,那一走得把相应阿含(即杂阿含)有关八正道的经文都研读一遍才好。

  

  3.八正道的内容有那些?

   八正道在杂阿含里共有四十九则的经文。

  由简单的列举八正道名目到详细的定义,由如何修习八正道到达成解脱,皆有很完备的叙述,实是一大宝藏。

   首先,若要了解其内容。我们就得先把握七六○ (七四八)这则经文,笔者窃自以为,如果把这则经文予以完全地详解,那么八正道的内容就完全掌握住了。

   因此我们要列出这段经文(以白话翻译为准),再来解说。

   七六○ (七四八)

   我听了有这么一段往事:

   有一次,佛陀住持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告诉诸位比丘说:「就像太阳即将出来之前,有了黎明时的那种光辉(明相初光)。这就是比丘即将渡尽苦海,渡过苦海边岸前的征兆,那就是指『正见』的获得。这个正见会引生正志、正话、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当最后的正定被引生出来获得正确的感受时,圣弟子的心正确地解脱了贪欲、瞋瞋恚、愚痴的系绑,如是得到了心解脱。圣弟子终得以获得正确的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陀说完了这段经文,诸位比丘听了佛所说的话,心生欢喜,乐意奉行。

   解析如下:

   「我听了有这么一段往事」,这是每则佛经前都有的文字。如前所述,佛经的集结方式是一种公开审订之法,由阿难做宣颂,大伙儿追认才保留下来的。「我」表示阿难的意思,他亲自听到了这么一段话或往事。

   「有一次,佛陀住持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是表明这段话或往事发生的地点,凡是佛经亦皆附带有宣说之地,以表示这是在某地发生的,是可以查证的,不是凭空而发生的 「当时,世尊告诉诸位比丘说」。这是指出这段话是当众宣说的,在杂阿含里,我们发现,有些佛经是佛陀为一个单独的学人宣说而被其他人所悉的,有些是为两人或数人排解疑难的,有些是在众人面前所做的宣说。当中尤以后者最堪注意,除了可信之外,就是这些在大众面前的宣说较乏因材施教的成份,大抵都是共同的准则,具有适合多人或众人的成份在内,也可说是适合于所有人的。

   「就像太阳即将出来之前,有了黎明时的那种光辉(明相初光)。这就是比丘即将渡尽苦海,渡过苦海边岸前的征兆,那就是指『正见』的获得。」这段话是用来陈述正见被获得的那种情形。太阳是指「明」的世界之完全现前。而在太阳尚未跳出东方的地平线之前的曙光状态就是指获得「正见」的那种充满希望的明晰状况。「明」之一字在佛教是极其重要的,佛教的缘起十二支(无明→行→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明确地指出人的痛苦来自于无明(7),一旦明的世界被完全展现出来,人的痛苦就完全被断除了。那么什么叫做「明」呢?在七六二(七五○)这一则里,指出「明」的人「对于善、不善法能了知,对于有罪、无罪,该亲近、不该亲近,劣法、胜法,秽污、干净,不可分别的、可分别的,缘起的、非缘起的种种法都能清楚了知。」又指出「能清楚了知就是正见」。由此可知「明」与「正见」是同一质地的东西,就像明晃晃的太阳光和曙光是属于同一吻,只是有灿然明亮与天明微亮之别罢了。这是指拥有正见的人,他对于佛法就会有洞见性的明白,就在正见剎那现前时,他很快地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来,一是合于佛教戒律(书法、无罪、干净)与不合佛教戒律(不书法、有罪、秽污)的区分,一是合于佛理(捞法、可分别的、缘起的、该亲近)与不合佛理(劣法、不可分别的、非缘起的、不该亲近的)的区分。该修行者从此不再含混笼统。另外,该正见会使人自生信心、信念,对于生存的此一世间有一种肯定,在七九六(七八四)这则经文里说:「什么叫做正见呢?那就是肯定有布施之行、有佛的言教、有斋戒、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报、有恶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繁衍、有阿罗汉存在于此世,阿罗汉将自知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也就因为有了这种清楚的了知和坚决的肯定,修行者就即将渡尽苦海的边岸。

   「这个正见会引生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段话是表示正见为八正道之首,靠着正见的现起,于是其他七正道都被引生出来了,正见在八正道扮演了领导的角色。那么什么是其他七个圣道的具体。

  内涵呢?在七九六(七八四)这则经文里说:

  「什么叫做正志呢?那就是出离贪欲、没有瞋心、没有害人心。什么叫做正语呢?那就是离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种恶习。什么叫做正业呢?那就是离弃杀、盗、淫三恶行。

  什么叫做正命呢?那就是按正当的手段去谋求衣、食、卧具和医约…

《解析八正道(宋泽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谈焦虑(韩桂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