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可使用不正当之手段去谋取。什么叫做正方便呢?那就是有积极心、求进步,有种种方法出离苦恼,勤勉向上,能恒久不退失。什么叫做正念呢?那就是随时随地的念头都不是虚的、妄的(指念头随时安放在身、受、心、法上做观察)。什么叫做正
定呢?那就是住心一处,使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专一。」由此我们就知道,八正道可以用身、口、意三行来做归类。正见、正志、正念、正定是属于心行,正业、正命、正方便属于身行,正话是属于口行。总结来看,八正道就是在行为上做一种恶行的剔除工作,叫做「离、弃邪行」,使行为变成唯一的善,充满了实践力,并不只是单纯的知识或文字上的了解而已。
「当最后正定被引生出来获得正确的感受时,圣弟子的心正确地解脱了贪欲、瞋恚、愚痴的系绑,如是得到了心解脱。圣弟子终得以获得正确的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这段话是指明了八正道之最后一个正道现前是「正定」,当正定现前时就获心解脱。为什么「正定」之现前这么重要呢?在前面我们已知正定的意义就是心不乱、三昧、专一‥…等等,人只要如此就不被引诱,在杂阿含里「正定」被称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为什么这四种禅境被说是正定呢?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指这四种禅定是在欲界之上,是以离欲性质而存在的,它不是局部离欲,而是整盘地脱离了欲界的羁绊(8),此有助于解脱的达成,对解脱的帮助是很巨大的(此中并不是说四禅定境就是解脱境界,也不是说解脱者一定要有四禅定的能力(9)。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解脱呢?那就是这段经文所说的「解脱了欲贪、瞋恚、愚痴的系绑」,也就是指修行者断除了贪、瞋、痴三毒,在活着的世间现前得到了解脱。在杂阿含里,
我们可以查阅到四坚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获得是以贪、瞋、痴的断除多少来决定的(10),当贪、瞋、痴被整个断除干净不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扰时,该修行者即证阿罗汉果。他立即获得所谓的「正确的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也即是该修行者立即心知肚明(完完全全的清醒地自己觉察到),他达到了这种修养。「我生已尽」,这句话是指自遥远不知岁月有多久以来,我不停轮回,但就在这一刻里我知道此生是最后一生了,此一生正是百千世轮回的终止符号,为无穷生命谱下了终止符。「梵行已立」,也就是说完全合于八正道的清净行为被建立起来,不再崩坏。「所作已作」,就是说一切该尽的人间义务、职责都尽完了,与人不再相互亏欠。「自知不受后有」是指不会在将来存在于大道里去再生。此乃八正道被实践开来,最后所获取的正果。
「佛陀说完了这段经文,诸位比丘听了佛所说的话,心生欢喜,乐意奉行。」这是本经的结语,也是每一则佛说经文之后共同的结语,表示对佛陀言教的尊重。
4.如何修习八正道?
既然八正道是这么地重要,这么地明晰,那么做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究竟该如何去实践八正道呢?你是否也有信心说自己正在修行八正道,也就是说你能担保自己的确是一个货真价实的佛教修道者吗?
我们翻查一下杂阿含约有关四圣谛经文(或者不必翻查也该知道),佛教的修行程序和总纲就苦→集→灭→道(11)。也就是说佛教徒一定要先了解自己本身(或众生)的痛苦本质,然后去追查苦因(集),也就是了解痛苦之来源离不开十二支缘起法(谓之集谛),而后断除十二支缘起名目,使苦因消灭(谓之澈入灭谛),再出灭谛中现出灭苦的实际行为,那就是人正道(谓之现出八正道),终而达成解脱。因此按照佛教修行过程来看,在获得八正道之前是有苦、集、灭的预备修行动作的。此预备动作在目前修行四念处的佛徒身上相当普遍的被发现(12),也是极合四圣谛之修行次第的。但是在单独的杂阿含八正道这四十九则经文里,它的重点不在强调八正道前的预备修行过程。它略掉了苦、集、灭的修行过程,直指八正道之修行法,它专指一种克制式的修习,和儒家的「克己复礼」的方法很接近,实际上是由克制下手,把邪见邪行硬性排除或消灭,转向正见正行实践,方法十分直接可靠,这些经文并提及修行八正道必须选择善良的修行伴侣,堪称苦口婆心,谆谆善诱。这四十九则经文怎么说呢?
(1)经文指出八正道是可以修习的:在七八二(七七○)这则经文里说:「假若正见是不可修的话,那么我终将不说该修习正见。正因为正见是可以修习的,我才说比丘应该修习正见。‥…相同的,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也是一样。」这是指出八正道不是不可修的,也不是凭空得来的。
(2)修行八正道必须喜欢法,不违背于法:在七九九(七八七)这则经文指出:「行向邪道的人就会违于法,不喜欢法;行向正道的人就会喜欢法,不违背于法。」无疑的,「法」就是指善的、干净的、缘起的法。一旦违背了这些法,那就不是实践八正道了。
(3)修行八正道必须履行戒律:在八○三(七九一)这则经文里指出:「什么是正道呢?那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无贪、无恚。正见。」当中的正见依其内容来看即是「不痴」,也就是「明」。所以说若修行八正道不禁绝违反十圣戒的行为也不能说在行八正道的。
(4)修行八正道如逆水而上;在八○五(七九三)这一则里说:「什么是溯着生死之流,脱离生死轮回之海的修持法呢?那就是正见‥‥乃至于正定。」逆流而上当然是辛苦,付出的力量是很大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不努力则恐怕还会退失呢!
由这些看来,修行八正道似乎是没有取巧的可能,修行者除了要预防被邪法引诱外,尤待付出时间、心力在正法上面。此真的让人觉得和儒家的「克己、修身」是同样的方法,唯在克制、离弃一法耳。
5.世间八正道与出世间八正道
在杂阿含这四十九则八正道的经文,堪为我们投下一瞥注目眼光的是八正道被分成了两种,一种是世间的,一种的出世间的。在七九七(七八五)这一则里说:「所谓的正见(其余七正道皆同)有二种,有一种是世俗的正见,是有漏、有取的,可以使人性善的道路前进。有一种是出世间的正见,是无漏的、无取的,可以使人正确灭尽痛苦、超离苦的边岸。」考其内容,世间与出世间八正道的名目内容大部份皆同,不同的是出世间八正道包括能思考四圣谛内容,在杂阿含里指出能整体了解四圣谛内容的除了须陀洹以上的圣者是不能做到的(13)。因此我们说八正道之奉行是通于圣者与凡人的,凡是佛教徒行八正道,就会得到受益。只是圣者修八正道是为了解脱,而凡人修八正道是向善。
6.一切佛法的旨归
总之,人正道就是一切修行人最后的汇归所,在杂阿含的四圣谛里,指明道谛之现起乃在苦、集、灭之后;古代一切有部亦遵奉十六现观之道现观部份,以为必待道谛被实践时才入修道位(14),可见八正道内容的深奥及地位之崇高。今之学人学佛独标灭谛,大谈一切空义,悬为第一义谛,殊不知皆是半途自划、迷失羔羊。佛法之最后乃是人正道之完全实践,使人格臻于完美,使生活身、口、意无缺点,做一个利人又利己的修行者,决非悬虚或神秘之境。吾人必须起而纠弹目前学佛者之空疏之弊。此行动之起点无疑的是精研八正道并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时时作他人之模范,终至改变现况。倘若如此,则此时八正道经文再流传,实当务之急也。
[注解]
(1)有关「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之时间分割,学者之间意见颇不同。兹举大要(1)印顺法师、赤沼智等人主张:根本佛教以佛陀一代四十九年(或四十五年)之教化活动为期。原始佛教以佛陀入灭至部派对立为止。部派佛教以大众与上座部之分裂之后为准。(2)宇井伯寿主张:佛陀及其直传弟子(即佛陀入灭后三十年)之时代为根本佛教。阿育王即位列教团分裂成上座部、大众部为止是原始佛教。(3)西义雄:根本佛教指原始佛教资料之最古层中之世尊教法,原始佛教则指佛弟子及佛陀入灭至根本分裂以前。本文之分期同(1)。
(见佛光大辞典P.2062,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版,佛光出版社。)
0星云法师在其出版的演讲集(三)说:「牢时持念阿弥陀佛就是佛教徒的正确知见。」印顺法师在其著作中观论颂讲记「悬论」说:「(阿含经)八正道的正见(正观),就是这里的中观(指龙树八不)」。皆是信口开河,很违反一般佛学辞典及阿
含经对八正道的释义。
0佛教学者吕澄说:「释迦宣扬其说,前后达四十五年‥‥他(还)允许弟子们用地方方言进行学习,宣扬时应该有一定的表达形式。按照当时的习惯是口传,凭着记忆互相授受,采用喝颂形式是最合适的了。」 (见吕渤着印度佛学思想概论P.P.16
"17,七十一年七月一日出版,天华出版吐。)
(4)巴利语五部阿含又叫五尼柯耶(Pabcanikaya)Dighanikaya与汉译长阿含相当。(2)Majjimanikaya与汉译中阿含相当。(3)Samyuttanikaya与汉译杂阿含相当。(4)Avguttanikaya与汉译增一阿含相当。(5)Khuddakanikaya。
(5)汉译四部阿含是长阿含(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计二十卷;中阿含(东晋僧伽提婆译),共六十卷;杂阿含(宋求那跋陀罗译),共五十卷;增一阿含(东晋僧伽提婆译),共五十卷。
(6)见佛光大藏经阿含藏杂阿含经P.2379,七十二年八月初版。
(7)在杂阿含三二六(三九六)经里世尊普告诉诸位比丘说:什么是缘起法基本定义呢?那就是此有故彼有(因为有这个,所以才有那个),此起故彼起(这个生起了,所以才有那个生起),也就是说因为有无明丁有行为……,终至于有了这个纯粹由大琶所聚合而成的人生、人间;这就是缄起法的基本定义。(白话翻译见宋泽莱着《初背叛的佛陀》P.179,七八年九月出版,自立报系文化出版部。)
(8)四禅定的初禅叫做「离生喜乐」 (离去欲界生出喜乐感受),是脱离欲界之上而存在的。依次而上三禅、三礼、四禅皆是离开欲界,此四种禅定就是色界定。此四种禅定之美妙况味记载于中阿含的念处经,相当详细。(念处经的白话译文见宋泽莱着「拯救佛陀」P.27,七九年七月,派色出版社。
(9)杂阿含记载有一位少年比丘须深曹问众多的阿罗汉是否他们拥有四种禅定不证果。阿罗汉们皆否认他们有四禅经验才证解脱(见杂阿含三四六(三四七)经,佛光山大藏经阿含藏杂阿含P.600,七十二年八月初版)
(10)在杂阿含九二○ (九二八)这则经文中指出斯陀含果是三种系缚(身见、戒取、疑)已断已知,贪瞋痴转薄者之谓。阿那含果是指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贪、瞋)皆断除干净的人,阿罗汉当然是连厕都断除干净了。(此经文之白话翻译见宋泽莱着「被背版的佛陀」P.206-207,七八年九月,自立报系文化出版部出版。)
(11)杂阿含四三五(四三六)指出:「以四阶道升于殿堂,要由初阶,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阶‥﹒若言『于苦圣谛无间等已,然后次第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诵、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应作是说。」 (见佛光大藏经阿含藏杂阿含经P.P.702--703,七十二年八月初版。)
(12)目前按苦、集、灭、道过程来安排佛教修习课程者有「台湾新雨佛教文化中心」及「台湾根本佛教中心」。皆是近一、二年新兴教派。
(13)在杂阿含三九三(三九三)经中,世尊说:「又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儿无间等。」 (见佛光大藏经阿含藏杂阿含经P.661,七十二年八月初版。)(14)一切有部以十五小道类智忍为见道位,叫须陀洹向,十六心道类智才入于修道位,叫须陀洹果。 (见佛光大辞典P.P.3000~3001,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版,佛光出版社。)
(1991.6.《新雨月刊》第46期)
《解析八正道(宋泽莱)》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