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可使用不正當之手段去謀取。什麼叫做正方便呢?那就是有積極心、求進步,有種種方法出離苦惱,勤勉向上,能恒久不退失。什麼叫做正念呢?那就是隨時隨地的念頭都不是虛的、妄的(指念頭隨時安放在身、受、心、法上做觀察)。什麼叫做正
定呢?那就是住心一處,使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叁昧、專一。」由此我們就知道,八正道可以用身、口、意叁行來做歸類。正見、正志、正念、正定是屬于心行,正業、正命、正方便屬于身行,正話是屬于口行。總結來看,八正道就是在行爲上做一種惡行的剔除工作,叫做「離、棄邪行」,使行爲變成唯一的善,充滿了實踐力,並不只是單純的知識或文字上的了解而已。
「當最後正定被引生出來獲得正確的感受時,聖弟子的心正確地解脫了貪欲、瞋恚、愚癡的系綁,如是得到了心解脫。聖弟子終得以獲得正確的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段話是指明了八正道之最後一個正道現前是「正定」,當正定現前時就獲心解脫。爲什麼「正定」之現前這麼重要呢?在前面我們已知正定的意義就是心不亂、叁昧、專一‥…等等,人只要如此就不被引誘,在雜阿含裏「正定」被稱爲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爲什麼這四種禅境被說是正定呢?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指這四種禅定是在欲界之上,是以離欲性質而存在的,它不是局部離欲,而是整盤地脫離了欲界的羁絆(8),此有助于解脫的達成,對解脫的幫助是很巨大的(此中並不是說四禅定境就是解脫境界,也不是說解脫者一定要有四禅定的能力(9)。那麼到底什麼才是解脫呢?那就是這段經文所說的「解脫了欲貪、瞋恚、愚癡的系綁」,也就是指修行者斷除了貪、瞋、癡叁毒,在活著的世間現前得到了解脫。在雜阿含裏,
我們可以查閱到四堅果位(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獲得是以貪、瞋、癡的斷除多少來決定的(10),當貪、瞋、癡被整個斷除幹淨不再有一絲一毫的幹擾時,該修行者即證阿羅漢果。他立即獲得所謂的「正確的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也即是該修行者立即心知肚明(完完全全的清醒地自己覺察到),他達到了這種修養。「我生已盡」,這句話是指自遙遠不知歲月有多久以來,我不停輪回,但就在這一刻裏我知道此生是最後一生了,此一生正是百千世輪回的終止符號,爲無窮生命譜下了終止符。「梵行已立」,也就是說完全合于八正道的清淨行爲被建立起來,不再崩壞。「所作已作」,就是說一切該盡的人間義務、職責都盡完了,與人不再相互虧欠。「自知不受後有」是指不會在將來存在于大道裏去再生。此乃八正道被實踐開來,最後所獲取的正果。
「佛陀說完了這段經文,諸位比丘聽了佛所說的話,心生歡喜,樂意奉行。」這是本經的結語,也是每一則佛說經文之後共同的結語,表示對佛陀言教的尊重。
4.如何修習八正道?
既然八正道是這麼地重要,這麼地明晰,那麼做爲一個正信的佛教徒,究竟該如何去實踐八正道呢?你是否也有信心說自己正在修行八正道,也就是說你能擔保自己的確是一個貨真價實的佛教修道者嗎?
我們翻查一下雜阿含約有關四聖谛經文(或者不必翻查也該知道),佛教的修行程序和總綱就苦→集→滅→道(11)。也就是說佛教徒一定要先了解自己本身(或衆生)的痛苦本質,然後去追查苦因(集),也就是了解痛苦之來源離不開十二支緣起法(謂之集谛),而後斷除十二支緣起名目,使苦因消滅(謂之澈入滅谛),再出滅谛中現出滅苦的實際行爲,那就是人正道(謂之現出八正道),終而達成解脫。因此按照佛教修行過程來看,在獲得八正道之前是有苦、集、滅的預備修行動作的。此預備動作在目前修行四念處的佛徒身上相當普遍的被發現(12),也是極合四聖谛之修行次第的。但是在單獨的雜阿含八正道這四十九則經文裏,它的重點不在強調八正道前的預備修行過程。它略掉了苦、集、滅的修行過程,直指八正道之修行法,它專指一種克製式的修習,和儒家的「克己複禮」的方法很接近,實際上是由克製下手,把邪見邪行硬性排除或消滅,轉向正見正行實踐,方法十分直接可靠,這些經文並提及修行八正道必須選擇善良的修行伴侶,堪稱苦口婆心,諄諄善誘。這四十九則經文怎麼說呢?
(1)經文指出八正道是可以修習的:在七八二(七七○)這則經文裏說:「假若正見是不可修的話,那麼我終將不說該修習正見。正因爲正見是可以修習的,我才說比丘應該修習正見。‥…相同的,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也是一樣。」這是指出八正道不是不可修的,也不是憑空得來的。
(2)修行八正道必須喜歡法,不違背于法:在七九九(七八七)這則經文指出:「行向邪道的人就會違于法,不喜歡法;行向正道的人就會喜歡法,不違背于法。」無疑的,「法」就是指善的、幹淨的、緣起的法。一旦違背了這些法,那就不是實踐八正道了。
(3)修行八正道必須履行戒律:在八○叁(七九一)這則經文裏指出:「什麼是正道呢?那就是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無貪、無恚。正見。」當中的正見依其內容來看即是「不癡」,也就是「明」。所以說若修行八正道不禁絕違反十聖戒的行爲也不能說在行八正道的。
(4)修行八正道如逆水而上;在八○五(七九叁)這一則裏說:「什麼是溯著生死之流,脫離生死輪回之海的修持法呢?那就是正見‥‥乃至于正定。」逆流而上當然是辛苦,付出的力量是很大的。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不努力則恐怕還會退失呢!
由這些看來,修行八正道似乎是沒有取巧的可能,修行者除了要預防被邪法引誘外,尤待付出時間、心力在正法上面。此真的讓人覺得和儒家的「克己、修身」是同樣的方法,唯在克製、離棄一法耳。
5.世間八正道與出世間八正道
在雜阿含這四十九則八正道的經文,堪爲我們投下一瞥注目眼光的是八正道被分成了兩種,一種是世間的,一種的出世間的。在七九七(七八五)這一則裏說:「所謂的正見(其余七正道皆同)有二種,有一種是世俗的正見,是有漏、有取的,可以使人性善的道路前進。有一種是出世間的正見,是無漏的、無取的,可以使人正確滅盡痛苦、超離苦的邊岸。」考其內容,世間與出世間八正道的名目內容大部份皆同,不同的是出世間八正道包括能思考四聖谛內容,在雜阿含裏指出能整體了解四聖谛內容的除了須陀洹以上的聖者是不能做到的(13)。因此我們說八正道之奉行是通于聖者與凡人的,凡是佛教徒行八正道,就會得到受益。只是聖者修八正道是爲了解脫,而凡人修八正道是向善。
6.一切佛法的旨歸
總之,人正道就是一切修行人最後的彙歸所,在雜阿含的四聖谛裏,指明道谛之現起乃在苦、集、滅之後;古代一切有部亦遵奉十六現觀之道現觀部份,以爲必待道谛被實踐時才入修道位(14),可見八正道內容的深奧及地位之崇高。今之學人學佛獨標滅谛,大談一切空義,懸爲第一義谛,殊不知皆是半途自劃、迷失羔羊。佛法之最後乃是人正道之完全實踐,使人格臻于完美,使生活身、口、意無缺點,做一個利人又利己的修行者,決非懸虛或神秘之境。吾人必須起而糾彈目前學佛者之空疏之弊。此行動之起點無疑的是精研八正道並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時時作他人之模範,終至改變現況。倘若如此,則此時八正道經文再流傳,實當務之急也。
[注解]
(1)有關「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之時間分割,學者之間意見頗不同。茲舉大要(1)印順法師、赤沼智等人主張:根本佛教以佛陀一代四十九年(或四十五年)之教化活動爲期。原始佛教以佛陀入滅至部派對立爲止。部派佛教以大衆與上座部之分裂之後爲准。(2)宇井伯壽主張:佛陀及其直傳弟子(即佛陀入滅後叁十年)之時代爲根本佛教。阿育王即位列教團分裂成上座部、大衆部爲止是原始佛教。(3)西義雄:根本佛教指原始佛教資料之最古層中之世尊教法,原始佛教則指佛弟子及佛陀入滅至根本分裂以前。本文之分期同(1)。
(見佛光大辭典P.2062,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版,佛光出版社。)
0星雲法師在其出版的演講集(叁)說:「牢時持念阿彌陀佛就是佛教徒的正確知見。」印順法師在其著作中觀論頌講記「懸論」說:「(阿含經)八正道的正見(正觀),就是這裏的中觀(指龍樹八不)」。皆是信口開河,很違反一般佛學辭典及阿
含經對八正道的釋義。
0佛教學者呂澄說:「釋迦宣揚其說,前後達四十五年‥‥他(還)允許弟子們用地方方言進行學習,宣揚時應該有一定的表達形式。按照當時的習慣是口傳,憑著記憶互相授受,采用喝頌形式是最合適的了。」 (見呂渤著印度佛學思想概論P.P.16
"17,七十一年七月一日出版,天華出版吐。)
(4)巴利語五部阿含又叫五尼柯耶(Pabcanikaya)Dighanikaya與漢譯長阿含相當。(2)Majjimanikaya與漢譯中阿含相當。(3)Samyuttanikaya與漢譯雜阿含相當。(4)Avguttanikaya與漢譯增一阿含相當。(5)Khuddakanikaya。
(5)漢譯四部阿含是長阿含(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譯)計二十卷;中阿含(東晉僧伽提婆譯),共六十卷;雜阿含(宋求那跋陀羅譯),共五十卷;增一阿含(東晉僧伽提婆譯),共五十卷。
(6)見佛光大藏經阿含藏雜阿含經P.2379,七十二年八月初版。
(7)在雜阿含叁二六(叁九六)經裏世尊普告訴諸位比丘說:什麼是緣起法基本定義呢?那就是此有故彼有(因爲有這個,所以才有那個),此起故彼起(這個生起了,所以才有那個生起),也就是說因爲有無明丁有行爲……,終至于有了這個純粹由大琶所聚合而成的人生、人間;這就是緘起法的基本定義。(白話翻譯見宋澤萊著《初背叛的佛陀》P.179,七八年九月出版,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
(8)四禅定的初禅叫做「離生喜樂」 (離去欲界生出喜樂感受),是脫離欲界之上而存在的。依次而上叁禅、叁禮、四禅皆是離開欲界,此四種禅定就是色界定。此四種禅定之美妙況味記載于中阿含的念處經,相當詳細。(念處經的白話譯文見宋澤萊著「拯救佛陀」P.27,七九年七月,派色出版社。
(9)雜阿含記載有一位少年比丘須深曹問衆多的阿羅漢是否他們擁有四種禅定不證果。阿羅漢們皆否認他們有四禅經驗才證解脫(見雜阿含叁四六(叁四七)經,佛光山大藏經阿含藏雜阿含P.600,七十二年八月初版)
(10)在雜阿含九二○ (九二八)這則經文中指出斯陀含果是叁種系縛(身見、戒取、疑)已斷已知,貪瞋癡轉薄者之謂。阿那含果是指斷五下分結(身見、戒取、疑、貪、瞋)皆斷除幹淨的人,阿羅漢當然是連廁都斷除幹淨了。(此經文之白話翻譯見宋澤萊著「被背版的佛陀」P.206-207,七八年九月,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出版。)
(11)雜阿含四叁五(四叁六)指出:「以四階道升于殿堂,要由初階,然後次登第二、第叁、第四階‥﹒若言『于苦聖谛無間等已,然後次第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誦、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應作是說。」 (見佛光大藏經阿含藏雜阿含經P.P.702--703,七十二年八月初版。)
(12)目前按苦、集、滅、道過程來安排佛教修習課程者有「臺灣新雨佛教文化中心」及「臺灣根本佛教中心」。皆是近一、二年新興教派。
(13)在雜阿含叁九叁(叁九叁)經中,世尊說:「又叁結盡,得須陀洹,一切當知四聖谛‥‥如是當知、如是當兒無間等。」 (見佛光大藏經阿含藏雜阿含經P.661,七十二年八月初版。)(14)一切有部以十五小道類智忍爲見道位,叫須陀洹向,十六心道類智才入于修道位,叫須陀洹果。 (見佛光大辭典P.P.3000~3001,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版,佛光出版社。)
(1991.6.《新雨月刊》第46期)
《解析八正道(宋澤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