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P16

  ..续本文上一页听之后,应当依此经所示之道而奉行,如此能驱除骄慢、舍弃忧伤、解脱轮回、灭一切苦。」

  问5-12:请问禅师,生为女众,出家修行,若今生无法修得成就解脱,那么如何才能「转女成男」,来生再继续修行呢?请慈悲开示。

  答5-12:正如佛陀所说的,一个人的愿望可以透过他清净的戒行而得以实现。同样地,女众也可以透过清净的戒行而转生为男性。如果能够证得禅那,而且维持到临死的那一刻,则能投生为没有性根色而只现为男相的梵天人。

  如果她修行止禅与观禅,成功地证得初果须陀洹,就能像葛碧卡公主那样。

  她证得初果之后,发愿投生为男性,结果就真的能如愿以偿。

  问5-13:请问依上座部佛教的佛陀观,佛陀是「万能,全能」的吗?或者他只是一位觉悟的人?

  答5-13:佛陀不是万能的,他只是一位觉悟的人。在《法句经 》第276偈中,佛陀开示说:「你们自己应当努力,诸佛只是导师而已,专注修行者能脱离魔王的枷锁,达到解脱。」

  佛陀是人类与天神的最佳导师,但他不是万能的救世者。他指示我们通向涅槃之路,但他不能代替我们走。他明白业果如何产生作用,但他不能违反业果。如果他是万能的,他能变出一块自己推不动的石头吗?请思考这一点。而且,如果佛陀是万能的,那么他就不够慈悲,因为他并没有以神通力将一切众生都变成佛。

  问5-14:想修行菩萨道的人,要如何做才能只证到行舍智,不证道智?

  答5-14:如果他是一位已经得到授记的菩萨,除了在他即将成佛的最后那一世之外,无论他如何精进修行,都不可能证得任何道果。至于尚未得到授记的人,如果他具有想要成佛的强烈意愿,那么他的观智提升到行舍智时就会自动停在那里(不再向上取证)。

  问5-15:南传教典中,世尊除了为弥勒菩萨授记成佛之外,是否也为其他菩萨授记成佛?

  答5-15:在斯里兰卡写成的《未来种姓》中,提到有十个人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但是此书是后人的著作,不属于巴利圣典。

  问5-16:如何有次第地学习巴利藏经?其特色为何?

  答5-16:如果想要彻底地研究南传三藏或巴利圣典,最好是先学习巴利文之后,直接研究巴利文三藏,因为还有许多巴利圣典并没有翻译成其他语言。再者,从巴利原典翻译过来的著作中,意义上经常有一些改变。

  在不同的国家,巴利文法的用法上有些许的差异;然而,你可以选择用任何一种文字保留下来的巴利文,例如:斯里兰卡的辛哈尔文巴利或缅甸文巴利。除此之外,你应当在博学的导师指导之下研究这些圣典。在研究巴利三藏之时,你也应同时研究注释和再注释,因为若不研究注释和再注释,你就无法透彻地了解巴利三藏。

  三藏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在这三藏之中,每一位比丘、比丘尼都必须彻底地研究律藏。经藏包括许多部经,教导我们如何修行到证悟阿罗汉果的方法。至于修行到色业处、名业处及十二因缘的人,他们必须具备一些《阿毗达摩论》的基本知识,否则无法彻底地修行这些业处。

  问5-17: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各断那些烦恼?能否请禅师开示,或在那些经论有说明,可以有所依据?

  答5-17:须陀洹道断除身见、疑及戒禁取见。在某些经及《阿毗达摩论》中提到,嫉妒和悭吝也是在须陀洹道时被断除。斯陀含道将感官欲望及瞋恨减轻。阿那含道断除感官欲望及瞋恨。阿罗汉道断除剩余的五种高层次的结(五上分结),即:色界欲、无色界欲、骄慢、掉举和无明。

  问5-18:请问禅师,瞎眼、耳聋的人是否没有眼净色、耳净色?

  答5-18:是的,如果他是完全地瞎眼或耳聋的话。

  问5-19:如果一个人右手不全,只靠左手做事,但是他很有智慧,而且有因缘接受具足戒。当他的戒腊足够时,能否传授他人具足戒?

  答5-19:根据南传戒律,他可以传授他人具足戒。只有当初在他本身接受具足戒时,参与授戒仪式的比丘犯突吉罗罪,而这位右手不全的比丘本身并不犯任何罪。

  

  即席问答

  问 1:南传比丘是否能向菩萨像(如:弥勒菩萨像)顶礼、问讯或合掌?

  答 1:依据南传的戒律,比丘不应向在家人、女人、天神或梵天顶礼或合掌。因此,如果弥勒菩萨现在是一位比丘,而且戒腊比我们高,那么我们应当礼敬他;然而,如果他的戒腊比较低,则我们不应向他致敬。如果他是在家人、天神或梵天,那么我们也不应该向他合掌致敬。如果比丘那样做,就违犯了突吉罗罪。

  问 2:证悟须陀洹道果的比丘才是真实的比丘。此话确实否?

  答 2:比丘有两种:认定比丘与真实比丘。凡夫比丘是认定比丘。认定比丘指的是经由佛陀所允许的方式,结界作羯磨法而成为的比丘。只要还未证得圣位,他们就还是凡夫;只要还是凡夫,他们就称为认定比丘,也就是名字上的比丘而已。

  但是,认定比丘也必须遵守别解脱律仪戒(比丘的戒条与威仪)、根律仪戒(防护根门,不令烦恼在根尘接触时生起)、活命遍净戒(以清净正当的言行来过活)及资具依止戒(如理思惟使用四种资具之正确目的)。这四种戒称为增上戒。增上戒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假设一位凡夫比丘遇见一位阿罗汉比丘,如果凡夫比丘的戒腊比阿罗汉比丘高,那么阿罗汉比丘就必须礼敬凡夫比丘。这是戒律上的规定。因此增上戒非常重要。

  问 3:根据北传佛教,菩萨有五十二个阶位。根据南传佛教,菩萨是否有不同阶位的分别?

  答 3:根据南传佛教,菩萨没有不同阶位的分别。尽管菩萨确实是智者,但是在他们之间并没有阶级的差别。

  问 4:菩萨得到授记时所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有能力在听完佛陀开示一首短偈之前或之后就证得阿罗汉果。然后在四阿僧祇劫和十万大劫的漫长时间里,总是维持如理作意及大悲心。如此,很难令人相信,在最后一世成佛之前,菩萨还是凡夫,还会生起无明,而去享受欲乐?

  答 4:你应当了解缘起的法则,即:若没有无明,贪爱就不会生起。在我们菩萨的最后一生,成佛之前他对妻子耶输陀罗及儿子罗候罗还有贪爱。为什么说对耶输陀罗与罗候罗的贪爱是受到无明所包围的呢?以观智照见时,不论内在或外在的身体都是由微粒所构成的。如果分析这些微粒,我们将只见到究竟的色法而已。这些色法是剎那变化的:它们一生起就消失,因此是无常的;它们不断地遭受生灭的逼迫,因此是苦的;它们没有不变的实质,因此是无我的。在燃灯佛时代,虽然我们的菩萨具有这样的观智,但是这观智只能暂时去除无明而已;只有圣道智才能完全灭除无明,因此他还有无明。由于无明,所以他还认为有耶输陀罗或罗候罗。注意到他们是耶输陀罗或罗候罗是不如理作意,而如此认知则是无明。由于此无明,所以他会贪爱耶输陀罗或罗候罗。

  当观智持续生起时,无明不能生起;但是当观智不生起时,由于不如理作意,无明会再生起。因此,当他降生到人间时,他还有对人生的爱着,认为在那一生当中他能够证得佛果。所以,如果他错知为有人的生命,这种错知就是无明。对人生的爱著称为贪爱。由于无明与贪爱,心中就生起执取。由于无明、贪爱与执取,所以他造作善业。由于那善业的业力,所以他投生到人间。由于无明和贪爱,当发育成熟时,他娶了耶输陀罗为妻,并且生了罗候罗这个儿子。这些是在他成佛后所开示的第一部经——《转*轮经》中所宣称的「凡夫的行为」。

  唯有在证得正等正觉之后,他才完全灭除心中的无明和贪爱。为什么呢?因为他的阿罗汉道智已经彻底地毁灭所有的无明与贪爱。

  问 5:要发至上愿的人必须先具备八项条件,其中第二项是必须生为男人。佛陀也说女人不可能成佛。但是耶输陀罗曾经在二万亿尊佛面前发菩萨愿,她如何能办到这一点?

  答 5:她并没有发愿要成为菩萨,她只是发愿帮助我们的菩萨圆满波罗蜜而已,就好像在这次禅修期中帮忙护持的义工人员。

  女人不能成佛指的是:她不能以女人身成佛。但是她可以先投生为男性。转生为男身之后,如果具足八项条件,他就能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得到授记之后,他必须以至少四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履行诸波罗蜜。波罗蜜成熟时,他就能成佛。菩萨得到授记之后就不可能再投生为女性,一直到成佛那一世都只会投生为男性。但是在他得到授记之前,有时还是会投生为女性的。

  问 6:菩萨已经修行了多生多劫,而且观智比阿罗汉更强,因此应当是圣者,怎么可能还是凡夫呢?

  答 6:菩萨的圣道智必须和一切知智同时生起。在证得一切知智之前,他的波罗蜜还未成熟到足以证得圣道与圣果。而还未证得圣道的人都还是凡夫,即使修行达到行舍智亦然。

  问 7:为什么佛陀不教导所有的弟子只修行到行舍智为止,然后发至上愿,修菩萨道,直至成佛?

  答 7:这个问题你应当去问佛陀本人。在许多经中提到:佛陀出世的本怀是为了使众生脱离生死轮回,脱离老、病、死等……。佛陀的本怀是:既然他本身领悟了四圣谛,也要让弟子们领悟四圣谛;既然他本身渡过了生死苦海,也要让弟子们渡过生死苦海等等。这是佛陀的本怀。

  问 8:佛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么为什么佛陀不在一开始时就教导所有弟子发愿成佛,以便人人平等,没有佛陀、辟支佛、阿罗汉等的差别?

  答 8:根据南传三藏,有两种相:自性相及共相。共相指的是无常、苦、无我这三相。如果禅修者辨识内在与外在的究竟名法与色法,他会了解内外的名色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的。那时,一切都是平等的。

  虽然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法,但是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与领悟四圣谛的观智相应;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不与领悟四圣谛的观智相应。…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