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帕奧禅師佛學問答▪P16

  ..續本文上一頁聽之後,應當依此經所示之道而奉行,如此能驅除驕慢、舍棄憂傷、解脫輪回、滅一切苦。」

  問5-12:請問禅師,生爲女衆,出家修行,若今生無法修得成就解脫,那麼如何才能「轉女成男」,來生再繼續修行呢?請慈悲開示。

  答5-12:正如佛陀所說的,一個人的願望可以透過他清淨的戒行而得以實現。同樣地,女衆也可以透過清淨的戒行而轉生爲男性。如果能夠證得禅那,而且維持到臨死的那一刻,則能投生爲沒有性根色而只現爲男相的梵天人。

  如果她修行止禅與觀禅,成功地證得初果須陀洹,就能像葛碧卡公主那樣。

  她證得初果之後,發願投生爲男性,結果就真的能如願以償。

  問5-13:請問依上座部佛教的佛陀觀,佛陀是「萬能,全能」的嗎?或者他只是一位覺悟的人?

  答5-13:佛陀不是萬能的,他只是一位覺悟的人。在《法句經 》第276偈中,佛陀開示說:「你們自己應當努力,諸佛只是導師而已,專注修行者能脫離魔王的枷鎖,達到解脫。」

  佛陀是人類與天神的最佳導師,但他不是萬能的救世者。他指示我們通向涅槃之路,但他不能代替我們走。他明白業果如何産生作用,但他不能違反業果。如果他是萬能的,他能變出一塊自己推不動的石頭嗎?請思考這一點。而且,如果佛陀是萬能的,那麼他就不夠慈悲,因爲他並沒有以神通力將一切衆生都變成佛。

  問5-14:想修行菩薩道的人,要如何做才能只證到行舍智,不證道智?

  答5-14:如果他是一位已經得到授記的菩薩,除了在他即將成佛的最後那一世之外,無論他如何精進修行,都不可能證得任何道果。至于尚未得到授記的人,如果他具有想要成佛的強烈意願,那麼他的觀智提升到行舍智時就會自動停在那裏(不再向上取證)。

  問5-15:南傳教典中,世尊除了爲彌勒菩薩授記成佛之外,是否也爲其他菩薩授記成佛?

  答5-15:在斯裏蘭卡寫成的《未來種姓》中,提到有十個人從佛陀那裏得到授記。但是此書是後人的著作,不屬于巴利聖典。

  問5-16:如何有次第地學習巴利藏經?其特色爲何?

  答5-16:如果想要徹底地研究南傳叁藏或巴利聖典,最好是先學習巴利文之後,直接研究巴利文叁藏,因爲還有許多巴利聖典並沒有翻譯成其他語言。再者,從巴利原典翻譯過來的著作中,意義上經常有一些改變。

  在不同的國家,巴利文法的用法上有些許的差異;然而,你可以選擇用任何一種文字保留下來的巴利文,例如:斯裏蘭卡的辛哈爾文巴利或緬甸文巴利。除此之外,你應當在博學的導師指導之下研究這些聖典。在研究巴利叁藏之時,你也應同時研究注釋和再注釋,因爲若不研究注釋和再注釋,你就無法透徹地了解巴利叁藏。

  叁藏包括律藏、經藏和論藏。在這叁藏之中,每一位比丘、比丘尼都必須徹底地研究律藏。經藏包括許多部經,教導我們如何修行到證悟阿羅漢果的方法。至于修行到色業處、名業處及十二因緣的人,他們必須具備一些《阿毗達摩論》的基本知識,否則無法徹底地修行這些業處。

  問5-17: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各斷那些煩惱?能否請禅師開示,或在那些經論有說明,可以有所依據?

  答5-17:須陀洹道斷除身見、疑及戒禁取見。在某些經及《阿毗達摩論》中提到,嫉妒和悭吝也是在須陀洹道時被斷除。斯陀含道將感官欲望及瞋恨減輕。阿那含道斷除感官欲望及瞋恨。阿羅漢道斷除剩余的五種高層次的結(五上分結),即:色界欲、無色界欲、驕慢、掉舉和無明。

  問5-18:請問禅師,瞎眼、耳聾的人是否沒有眼淨色、耳淨色?

  答5-18:是的,如果他是完全地瞎眼或耳聾的話。

  問5-19:如果一個人右手不全,只靠左手做事,但是他很有智慧,而且有因緣接受具足戒。當他的戒臘足夠時,能否傳授他人具足戒?

  答5-19:根據南傳戒律,他可以傳授他人具足戒。只有當初在他本身接受具足戒時,參與授戒儀式的比丘犯突吉羅罪,而這位右手不全的比丘本身並不犯任何罪。

  

  即席問答

  問 1:南傳比丘是否能向菩薩像(如:彌勒菩薩像)頂禮、問訊或合掌?

  答 1:依據南傳的戒律,比丘不應向在家人、女人、天神或梵天頂禮或合掌。因此,如果彌勒菩薩現在是一位比丘,而且戒臘比我們高,那麼我們應當禮敬他;然而,如果他的戒臘比較低,則我們不應向他致敬。如果他是在家人、天神或梵天,那麼我們也不應該向他合掌致敬。如果比丘那樣做,就違犯了突吉羅罪。

  問 2:證悟須陀洹道果的比丘才是真實的比丘。此話確實否?

  答 2:比丘有兩種:認定比丘與真實比丘。凡夫比丘是認定比丘。認定比丘指的是經由佛陀所允許的方式,結界作羯磨法而成爲的比丘。只要還未證得聖位,他們就還是凡夫;只要還是凡夫,他們就稱爲認定比丘,也就是名字上的比丘而已。

  但是,認定比丘也必須遵守別解脫律儀戒(比丘的戒條與威儀)、根律儀戒(防護根門,不令煩惱在根塵接觸時生起)、活命遍淨戒(以清淨正當的言行來過活)及資具依止戒(如理思惟使用四種資具之正確目的)。這四種戒稱爲增上戒。增上戒非常重要,爲什麼呢?假設一位凡夫比丘遇見一位阿羅漢比丘,如果凡夫比丘的戒臘比阿羅漢比丘高,那麼阿羅漢比丘就必須禮敬凡夫比丘。這是戒律上的規定。因此增上戒非常重要。

  問 3:根據北傳佛教,菩薩有五十二個階位。根據南傳佛教,菩薩是否有不同階位的分別?

  答 3:根據南傳佛教,菩薩沒有不同階位的分別。盡管菩薩確實是智者,但是在他們之間並沒有階級的差別。

  問 4:菩薩得到授記時所具備的條件之一是:有能力在聽完佛陀開示一首短偈之前或之後就證得阿羅漢果。然後在四阿僧祇劫和十萬大劫的漫長時間裏,總是維持如理作意及大悲心。如此,很難令人相信,在最後一世成佛之前,菩薩還是凡夫,還會生起無明,而去享受欲樂?

  答 4:你應當了解緣起的法則,即:若沒有無明,貪愛就不會生起。在我們菩薩的最後一生,成佛之前他對妻子耶輸陀羅及兒子羅候羅還有貪愛。爲什麼說對耶輸陀羅與羅候羅的貪愛是受到無明所包圍的呢?以觀智照見時,不論內在或外在的身體都是由微粒所構成的。如果分析這些微粒,我們將只見到究竟的色法而已。這些色法是剎那變化的:它們一生起就消失,因此是無常的;它們不斷地遭受生滅的逼迫,因此是苦的;它們沒有不變的實質,因此是無我的。在燃燈佛時代,雖然我們的菩薩具有這樣的觀智,但是這觀智只能暫時去除無明而已;只有聖道智才能完全滅除無明,因此他還有無明。由于無明,所以他還認爲有耶輸陀羅或羅候羅。注意到他們是耶輸陀羅或羅候羅是不如理作意,而如此認知則是無明。由于此無明,所以他會貪愛耶輸陀羅或羅候羅。

  當觀智持續生起時,無明不能生起;但是當觀智不生起時,由于不如理作意,無明會再生起。因此,當他降生到人間時,他還有對人生的愛著,認爲在那一生當中他能夠證得佛果。所以,如果他錯知爲有人的生命,這種錯知就是無明。對人生的愛著稱爲貪愛。由于無明與貪愛,心中就生起執取。由于無明、貪愛與執取,所以他造作善業。由于那善業的業力,所以他投生到人間。由于無明和貪愛,當發育成熟時,他娶了耶輸陀羅爲妻,並且生了羅候羅這個兒子。這些是在他成佛後所開示的第一部經——《轉*輪經》中所宣稱的「凡夫的行爲」。

  唯有在證得正等正覺之後,他才完全滅除心中的無明和貪愛。爲什麼呢?因爲他的阿羅漢道智已經徹底地毀滅所有的無明與貪愛。

  問 5:要發至上願的人必須先具備八項條件,其中第二項是必須生爲男人。佛陀也說女人不可能成佛。但是耶輸陀羅曾經在二萬億尊佛面前發菩薩願,她如何能辦到這一點?

  答 5:她並沒有發願要成爲菩薩,她只是發願幫助我們的菩薩圓滿波羅蜜而已,就好像在這次禅修期中幫忙護持的義工人員。

  女人不能成佛指的是:她不能以女人身成佛。但是她可以先投生爲男性。轉生爲男身之後,如果具足八項條件,他就能從佛陀那裏得到授記。得到授記之後,他必須以至少四阿僧祇劫與十萬大劫的時間來履行諸波羅蜜。波羅蜜成熟時,他就能成佛。菩薩得到授記之後就不可能再投生爲女性,一直到成佛那一世都只會投生爲男性。但是在他得到授記之前,有時還是會投生爲女性的。

  問 6:菩薩已經修行了多生多劫,而且觀智比阿羅漢更強,因此應當是聖者,怎麼可能還是凡夫呢?

  答 6:菩薩的聖道智必須和一切知智同時生起。在證得一切知智之前,他的波羅蜜還未成熟到足以證得聖道與聖果。而還未證得聖道的人都還是凡夫,即使修行達到行舍智亦然。

  問 7:爲什麼佛陀不教導所有的弟子只修行到行舍智爲止,然後發至上願,修菩薩道,直至成佛?

  答 7:這個問題你應當去問佛陀本人。在許多經中提到:佛陀出世的本懷是爲了使衆生脫離生死輪回,脫離老、病、死等……。佛陀的本懷是:既然他本身領悟了四聖谛,也要讓弟子們領悟四聖谛;既然他本身渡過了生死苦海,也要讓弟子們渡過生死苦海等等。這是佛陀的本懷。

  問 8:佛陀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那麼爲什麼佛陀不在一開始時就教導所有弟子發願成佛,以便人人平等,沒有佛陀、辟支佛、阿羅漢等的差別?

  答 8:根據南傳叁藏,有兩種相:自性相及共相。共相指的是無常、苦、無我這叁相。如果禅修者辨識內在與外在的究竟名法與色法,他會了解內外的名色法都是無常、苦、無我的。那時,一切都是平等的。

  雖然它們都是無常、苦、無我的法,但是有些無常、苦、無我的法與領悟四聖谛的觀智相應;有些無常、苦、無我的法不與領悟四聖谛的觀智相應。…

《帕奧禅師佛學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