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P6

  ..续本文上一页绝不愿故意犯戒,即使是在梦中亦然。有时他会无意中在身、口、意方面犯过错,但是他会坦白地认错,绝不会隐瞒自己的过失。由于他已经透彻地了知缘起及行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因此他彻底地灭除了认为有灵魂或自我的邪见。无知的人误认为有两种「我」,即至上我与生命我。至上我是指造物主;生命我是指由一生转世到下一生的我或死后断灭的我。须陀洹圣者断除了这两种我见。因此,如果你有时会生起犯戒的心,或怀疑三宝,或相信名色法是你或你所有,或者你相信有创造世界的造物者,那么你就不可能已证悟须陀洹果,更不用说阿罗汉果。

  斯陀含圣者将贪、瞋、痴的力量减弱。阿那含圣者灭除了瞋恚与欲界的贪爱,因此他不会再生气、忧愁或害怕,也不会对感官享乐有任何执着。即使是在家人,当他证悟阿那含果之后,他自然就放弃金、银、钱、宝等物。因此,如果你还会生气、忧愁或害怕,或者你还接受金钱等,你就不可能已证得阿那含果。当你的六根接触到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时,如果还有丝毫的爱着生起,你就不可能已证得阿那含果。当你的六根接触到可厌的六尘时,如果还有丝毫的恼怒生起,你也不可能已证得阿那含果。

  阿罗汉已经完全灭除了其余的一切烦恼,包括骄慢、掉举、无明、昏沉与睡眠在内。他对生命没有丝毫的留恋。他的诸根安详宁静,了无瑕疵。他经常照见行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唯有在他注意概念法时,才会知道「这是男人、女人、父亲、儿子……」。因此,如果你还贪爱自己的生命或对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你就不可能已证得阿罗汉果。如果你不具足持续不断地经常照见行法为无常、苦、无我的强有力正念,你就不可能已证得阿罗汉果。

  以上所说的只是自我检验的一些例子而已,你应当在良师的指导之下,详尽地研究上座部圣典,以便彻底地了解如何验证自己的禅修体验。

  问37:何谓正念?有正念之时必有正知吗?

  答37:有四种正念,即:

  身念处:对身忆持不忘;

  受念处:对受忆持不忘;

  心念处:对心忆持不忘;

  法念处:对法忆持不忘。

  因此正念就是将心安住于身、受、心、法这四种目标,对它们明记不忘失。

  正念的特相(或相)是沉入目标,犹如石头沉入池中一般,而不会像漂浮在水面上的空心葫芦一样。正念将自己本身与相应的名法沉入禅修的目标。当你修行安般念时,你的正念必须沉入气息中。

  正念的作用(或味)是不忘记禅修的目标;它持续不断地将心保持于目标。

  正念的现状(或现起)是守护着心或守护着禅修目标,使烦恼无隙可入,因此与正念相应的心理状态不会受到烦恼压制。正念的另一种现状是使注意力与目标正面相对。

  正念的近因(或足处)是对禅修目标强而稳固的想或四念处。

  有四种正知,即:

  有益正知:了解一项行动是否有善法之利益的智慧;

  适宜正知:了解一项行动是否适合做的智慧;

  行处正知:经常专注于修行止禅的智慧;四十种止禅业处都包括在内;

  不痴正知:了知究竟名色法、名色法之因缘及它们无常、苦、无我三相的智慧;这包括所有的观禅。

  正念通常与正知同时生起。正知就是智慧或观智。当禅修者的正念与正知都强而有力时,修行止禅与观禅就容易成功。

  在禅修的过程中,正念强的时候,定力就会强。当正念与定力强的时候,正知也会强。相反地,正念弱的时候,定力就会弱。当正念与定力弱的时候,正知就无法生起。这就是为何佛陀在《谛相应.三摩地经》中开示说:

  「诸比丘,你们应当培育定力。有定力的比丘能如实地了知诸法。」

  由此可知,定力是正知(智慧)生起的直接因素。然而,没有正念的话定力就无法生起。这就是为何当正念与定力弱的时候正知就无法生起的理由。

  问38: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禅修者?

  答38:要成为一个好的禅修者,最重要的是要立定正确的禅修目标。如果禅修的目标正确,你的禅修态度也就正确。如此就能一直走在正道上,不会被误导而走入歧途。那么,禅修的正确目标是什么呢?佛陀在亲自授人比丘戒的许多场合里清楚地宣示了禅修的目标。他说:

  「善来,比丘。法已善说,坚持梵行以究竟离苦。」

  因此,究竟离苦就是你禅修的正确目标。要达到此目标,你必须灭除一切烦恼,因为烦恼是苦的原因。有十种烦恼,即贪欲、瞋恨、愚痴、傲慢、邪见、怀疑、昏沉、散乱、无惭、无愧。你必须谨记在心:你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些烦恼彻底灭除。然而,在你的禅修力量还不够强之前,至少你应当努力避免受到这些烦恼控制。

  要灭除一切烦恼就必须修习戒、定、慧三学。不过,在禅修的路上有许多陷阱与岔路;如果不小心谨慎,你可能会由于修行上的部分成就而落入烦恼的陷阱及走上歧途。这就是佛陀之所以开示《小心材譬喻经》的缘故。他开示说:

  「在此,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拥有供养、恭敬与名望,而其他那些比丘则默默无闻、微不足道。』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供养、恭敬与名望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他退缩与懈怠。我说这个人就像需要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内树皮与外树皮而砍下树枝与树叶,认为它们就是心材而带走的人。如此,无论此人将它们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

  这是《小心材譬喻经》当中提到的第一种禅修者,由于他对供养、恭敬与名望感到骄傲自满,所以他落入烦恼的陷阱与走上歧途,因而无法达到禅修的真正目标。接着佛陀开示第二种禅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供养、恭敬与名望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持戒清净,品行良好,而其他那些比丘则持戒不清净,品行恶劣。』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戒行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他退缩与懈怠。」

  佛陀说这种禅修者就像将外树皮误认为是心材的人。由于他对戒行的成就感到骄傲自满,所以他落入烦恼的陷阱与走上歧途,因而无法达到禅修的真正目标。接着佛陀开示第三种禅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戒行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能够专注,心力集中,而其他那些比丘则不能专注,心神涣散。』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定力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他退缩与懈怠。」

  佛陀说这种禅修者就像将内树皮误认为是心材的人。由于他对定力的成就感到骄傲自满,所以他落入烦恼的陷阱与走上歧途,因而无法达到禅修的真正目标。接着佛陀开示第四种禅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定力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成就知见。他乐于那知见,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具有知见地生活,而其他那些比丘则没有知见地生活。』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他退缩与懈怠。」

  佛陀说这种禅修者就像将边材误认为是心材的人。由于他对知见的成就感到骄傲自满,所以他落入烦恼的陷阱,因而无法达到禅修的真正目标。注释解释说:这里所说的「知见」是指天眼通而言,即能见到平常人无法看见的微妙色法的能力。然后佛陀开示第五种禅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成就知见。他乐于那知见,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

  这种禅修者不因为上述的种种成就而感到骄傲自满,他不落入烦恼的陷阱,一直走在正道之上,继续有系统地修行止禅与观禅。最后他达到禅修的真正目标,因此经上说:

  「借着以智能来彻见,他灭除了诸漏。」

  「诸漏」是「诸烦恼」的同义词。这句经文的意思是:他以阿罗汉道智彻底地灭除了一切烦恼。佛陀如此地描述这种禅修者:

  「我说这个人好比是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只砍下大树的心材,知道它是心材而带走的人。如此,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