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絕不願故意犯戒,即使是在夢中亦然。有時他會無意中在身、口、意方面犯過錯,但是他會坦白地認錯,絕不會隱瞞自己的過失。由于他已經透徹地了知緣起及行法的無常、苦、無我本質,因此他徹底地滅除了認爲有靈魂或自我的邪見。無知的人誤認爲有兩種「我」,即至上我與生命我。至上我是指造物主;生命我是指由一生轉世到下一生的我或死後斷滅的我。須陀洹聖者斷除了這兩種我見。因此,如果你有時會生起犯戒的心,或懷疑叁寶,或相信名色法是你或你所有,或者你相信有創造世界的造物者,那麼你就不可能已證悟須陀洹果,更不用說阿羅漢果。
斯陀含聖者將貪、瞋、癡的力量減弱。阿那含聖者滅除了瞋恚與欲界的貪愛,因此他不會再生氣、憂愁或害怕,也不會對感官享樂有任何執著。即使是在家人,當他證悟阿那含果之後,他自然就放棄金、銀、錢、寶等物。因此,如果你還會生氣、憂愁或害怕,或者你還接受金錢等,你就不可能已證得阿那含果。當你的六根接觸到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時,如果還有絲毫的愛著生起,你就不可能已證得阿那含果。當你的六根接觸到可厭的六塵時,如果還有絲毫的惱怒生起,你也不可能已證得阿那含果。
阿羅漢已經完全滅除了其余的一切煩惱,包括驕慢、掉舉、無明、昏沈與睡眠在內。他對生命沒有絲毫的留戀。他的諸根安詳甯靜,了無瑕疵。他經常照見行法的無常、苦、無我本質;唯有在他注意概念法時,才會知道「這是男人、女人、父親、兒子……」。因此,如果你還貪愛自己的生命或對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你就不可能已證得阿羅漢果。如果你不具足持續不斷地經常照見行法爲無常、苦、無我的強有力正念,你就不可能已證得阿羅漢果。
以上所說的只是自我檢驗的一些例子而已,你應當在良師的指導之下,詳盡地研究上座部聖典,以便徹底地了解如何驗證自己的禅修體驗。
問37:何謂正念?有正念之時必有正知嗎?
答37:有四種正念,即:
身念處:對身憶持不忘;
受念處:對受憶持不忘;
心念處:對心憶持不忘;
法念處:對法憶持不忘。
因此正念就是將心安住于身、受、心、法這四種目標,對它們明記不忘失。
正念的特相(或相)是沈入目標,猶如石頭沈入池中一般,而不會像漂浮在水面上的空心葫蘆一樣。正念將自己本身與相應的名法沈入禅修的目標。當你修行安般念時,你的正念必須沈入氣息中。
正念的作用(或味)是不忘記禅修的目標;它持續不斷地將心保持于目標。
正念的現狀(或現起)是守護著心或守護著禅修目標,使煩惱無隙可入,因此與正念相應的心理狀態不會受到煩惱壓製。正念的另一種現狀是使注意力與目標正面相對。
正念的近因(或足處)是對禅修目標強而穩固的想或四念處。
有四種正知,即:
有益正知:了解一項行動是否有善法之利益的智慧;
適宜正知:了解一項行動是否適合做的智慧;
行處正知:經常專注于修行止禅的智慧;四十種止禅業處都包括在內;
不癡正知:了知究竟名色法、名色法之因緣及它們無常、苦、無我叁相的智慧;這包括所有的觀禅。
正念通常與正知同時生起。正知就是智慧或觀智。當禅修者的正念與正知都強而有力時,修行止禅與觀禅就容易成功。
在禅修的過程中,正念強的時候,定力就會強。當正念與定力強的時候,正知也會強。相反地,正念弱的時候,定力就會弱。當正念與定力弱的時候,正知就無法生起。這就是爲何佛陀在《谛相應.叁摩地經》中開示說:
「諸比丘,你們應當培育定力。有定力的比丘能如實地了知諸法。」
由此可知,定力是正知(智慧)生起的直接因素。然而,沒有正念的話定力就無法生起。這就是爲何當正念與定力弱的時候正知就無法生起的理由。
問38:如何成爲一個好的禅修者?
答38:要成爲一個好的禅修者,最重要的是要立定正確的禅修目標。如果禅修的目標正確,你的禅修態度也就正確。如此就能一直走在正道上,不會被誤導而走入歧途。那麼,禅修的正確目標是什麼呢?佛陀在親自授人比丘戒的許多場合裏清楚地宣示了禅修的目標。他說:
「善來,比丘。法已善說,堅持梵行以究竟離苦。」
因此,究竟離苦就是你禅修的正確目標。要達到此目標,你必須滅除一切煩惱,因爲煩惱是苦的原因。有十種煩惱,即貪欲、瞋恨、愚癡、傲慢、邪見、懷疑、昏沈、散亂、無慚、無愧。你必須謹記在心:你的任務就是要將這些煩惱徹底滅除。然而,在你的禅修力量還不夠強之前,至少你應當努力避免受到這些煩惱控製。
要滅除一切煩惱就必須修習戒、定、慧叁學。不過,在禅修的路上有許多陷阱與岔路;如果不小心謹慎,你可能會由于修行上的部分成就而落入煩惱的陷阱及走上歧途。這就是佛陀之所以開示《小心材譬喻經》的緣故。他開示說:
「在此,某個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離家居生活而出家,心裏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之害,我是苦的受難者、犧牲者。這一切衆苦的終點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後,他得到供養、恭敬與名望。他樂于那供養、恭敬與名望,而且認爲目標已經達成。由于這個緣故,他如此地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我擁有供養、恭敬與名望,而其他那些比丘則默默無聞、微不足道。』所以他不激發修行的意願,也不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供養、恭敬與名望更高超與殊勝的其他境界;他退縮與懈怠。我說這個人就像需要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聳立大樹,卻忽略大樹的心材、邊材、內樹皮與外樹皮而砍下樹枝與樹葉,認爲它們就是心材而帶走的人。如此,無論此人將它們用在那一種必須用心材來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標都將無法達成。」
這是《小心材譬喻經》當中提到的第一種禅修者,由于他對供養、恭敬與名望感到驕傲自滿,所以他落入煩惱的陷阱與走上歧途,因而無法達到禅修的真正目標。接著佛陀開示第二種禅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養、恭敬與名望。他不樂于那供養、恭敬與名望;他的目標尚未達成。他不因此而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而是激發修行的意願,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供養、恭敬與名望更高超與殊勝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縮也不懈怠;于是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樂于那戒行的成就而且認爲目標已經達成。由于這個緣故,他如此地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我持戒清淨,品行良好,而其他那些比丘則持戒不清淨,品行惡劣。』所以他不激發修行的意願,也不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戒行的成就更高超與殊勝的其他境界;他退縮與懈怠。」
佛陀說這種禅修者就像將外樹皮誤認爲是心材的人。由于他對戒行的成就感到驕傲自滿,所以他落入煩惱的陷阱與走上歧途,因而無法達到禅修的真正目標。接著佛陀開示第叁種禅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養、恭敬與名望。他不樂于那供養、恭敬與名望;他的目標尚未達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樂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標尚未達成。他不因此而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而是激發修行的意願,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戒行的成就更高超與殊勝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縮也不懈怠;于是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樂于那定力的成就,而且認爲目標已經達成。由于這個緣故,他如此地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我能夠專注,心力集中,而其他那些比丘則不能專注,心神渙散。』所以他不激發修行的意願,也不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定力的成就更高超與殊勝的其他境界;他退縮與懈怠。」
佛陀說這種禅修者就像將內樹皮誤認爲是心材的人。由于他對定力的成就感到驕傲自滿,所以他落入煩惱的陷阱與走上歧途,因而無法達到禅修的真正目標。接著佛陀開示第四種禅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養、恭敬與名望。他不樂于那供養、恭敬與名望;他的目標尚未達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樂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標尚未達成……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樂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標尚未達成。他不因此而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而是激發修行的意願,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定力的成就更高超與殊勝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縮也不懈怠;于是他成就知見。他樂于那知見,而且認爲目標已經達成。由于這個緣故,他如此地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我具有知見地生活,而其他那些比丘則沒有知見地生活。』所以他不激發修行的意願,也不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其他境界;他退縮與懈怠。」
佛陀說這種禅修者就像將邊材誤認爲是心材的人。由于他對知見的成就感到驕傲自滿,所以他落入煩惱的陷阱,因而無法達到禅修的真正目標。注釋解釋說:這裏所說的「知見」是指天眼通而言,即能見到平常人無法看見的微妙色法的能力。然後佛陀開示第五種禅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養、恭敬與名望。他不樂于那供養、恭敬與名望;他的目標尚未達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樂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標尚未達成……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樂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標尚未達成……他成就知見。他樂于那知見,但是目標尚未達成。他不因此而贊美自己與輕視別人,而是激發修行的意願,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縮也不懈怠。」
這種禅修者不因爲上述的種種成就而感到驕傲自滿,他不落入煩惱的陷阱,一直走在正道之上,繼續有系統地修行止禅與觀禅。最後他達到禅修的真正目標,因此經上說:
「借著以智能來徹見,他滅除了諸漏。」
「諸漏」是「諸煩惱」的同義詞。這句經文的意思是:他以阿羅漢道智徹底地滅除了一切煩惱。佛陀如此地描述這種禅修者:
「我說這個人好比是需要心材、找尋心材、四處尋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聳立大樹,只砍下大樹的心材,知道它是心材而帶走的人。如此,無論此人將它用在那一種必須用心材來做的工作上,…
《帕奧禅師佛學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