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P9

  ..续本文上一页。当时长老因为胃中生风而感到胃部非常疼痛,他心里想:「这粥对我有利益,我应该在它还未冷却之前喝了。」居士们就拿了一张木凳到门外。长老坐下来喝粥。年轻比丘看了感到厌恶,而说:「这老人被他的饥饿击败了,竟然做出他应该感到羞耻的事。」

  长老托完钵回到寺院时问年轻比丘说:

  「贤者,在佛陀的教法中你有了什么立足处吗?」

  「有的,尊者,我是须陀洹。」

  「贤者,那么你就不必再为证悟更高的圣道努力了,因为你冒犯了漏尽者。」

  当时那位年轻比丘立刻向长老请求原谅,因而去除了由于冒犯圣者导致不能证悟更高圣道的障碍。

  若有人批评圣者又不道歉,他就不能在那一世证悟任何道果;若果位较低的圣者批评果位较高的圣者又不道歉,他就不能在那一世证悟更高层次的道果。其实批评任何人都是不好的,因为我们无法知道那人是不是圣者。最好是止息自己内心的烦恼,而不要去挑剔别人。

  当你批评阿罗汉是自了汉时,你不但抹杀了他们对佛教有重大贡献的史实,而且对你自己的解脱制造了障碍。为了你长远的利益着想,我想建议你舍弃这种错误的想法。

  问1-1:请问禅师:无我与空是否在层次上有所不同?

  答1-1:在法句经中,佛陀开示说:「一切法无我」,这里的一切法指的是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法包括所有的名色法,而无为法就是涅槃。当禅修者修行观禅,体验名色或五蕴为无常、苦、无我时,他才开始了解什么是无我。当他证悟道智与果智时,他就会进一步了解到涅槃也是无我的。

  至于空,它的意义比较广泛。例如:在《中部小空经》中,佛陀说:当比丘居住在森林时,他对森林的想是空去大象、牛、驴、金、银、男女群众集会的。当比丘修行地遍时,他对地的想是空去森林的。当比丘修行空无边处定时,他对无边虚空的想是空去地想的。至于其他更高的无色界定,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理解它们的空。当比丘修行观禅时,他的想是空去常、乐和我的。当比丘证悟涅槃时,他就见到了真正的空,因为涅槃空去名与色,空去常与我,空去贪、瞋与痴。

  问1-2:在《如实知见》一书中(第170页)禅师曾提到:「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的阿罗汉道与上首弟子的觉智相应,而婆酰的阿罗汉道只与大弟子的觉智相应;上首弟子的觉智高过大弟子的觉智。」除了积聚波罗蜜所需时间的长短之外,还有其他因素造成他们之间的差异吗?为何同样是阿罗汉却有如此的差距?

  答1-2:就证悟阿罗汉果这个方面来说,他们都是相同的。然而,正如佛陀在《中部个别经》中所说的:舍利弗尊者具有高超的智慧、广大的智慧、可喜的智能、快速的智

  慧、敏锐的智慧和通达的智慧。他能够用数千种方式来理解和解说佛陀所开示的一首简短偈颂。他能够详尽地了解每一种名法及每一种色法。他甚至能计算同一时刻降落在整个印度的雨滴数目。就智慧而论,在佛陀的弟子当中,没有人比得上舍利弗尊者。

  至于目犍连尊者,他在佛陀的弟子当中神通第一。婆酰则是最快证悟阿罗汉果的人。佛陀也是阿罗汉,但是他能以他的一切知智来了知所有他想知道的事情;一切知智是只有佛陀才具备的智慧。

  问1-3:一般认为人死后还有一个灵魂,是永恒不死的,这是常见。佛陀要我们舍离常见和断见,采取中道。如何才能采取中道呢?而我们承认人如果没有解脱的话,还要继续在六道中轮回,就表示还有一个灵魂的自我,这不就是常见吗?

  在汉译的《杂阿含经》里谈到八圣道分可依世间与出世间的内容加以说明。可否请禅师略为解释?其凡圣之间的效益又如何呢?

  答1-3:中道就是八圣道分。世间的八圣道分包含在证悟圣道之前的戒、定、慧三学里;而出世间的八圣道分就是四种圣道。

  在世间的八圣道分当中,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属于定学,所以当你修行止禅时,就是在培育这三项圣道分。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

  八圣道分的第一项就是正见。什么是正见呢?正见就是正确地了解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什么是苦谛呢?五取蕴就是苦谛。当你修行色业处与名业处时,就能够以观智来见到你和其他一切众生都只是由名色或只是由五蕴所构成的,根本没有所谓的「我」存在。在这个阶段,你了解到什么是苦谛,并且能以这种正见来暂时去除身见(萨迦耶见)。

  观照名色之后,你可以进一步修行缘起,缘起就是集谛。你能够见到一组过去因造成一组现在果。过去因只是名色而已,现在果也只是名色而已,因此,只是名色造成名色而已。当过去的因在生灭时,它们不会想着:「借着我们的生起,让某某果报生起吧。」现在的果也不会想着:「假使某某因生起的话,我们就要生起。」因果只是依据固定的自然法则而生灭,因不需要作任何努力来使果生起;当因发生之后,果也不需要作任何努力就能够生起。当因缘条件成熟时,由于因的发生,就造成果的生起。因是无常、苦、无我的;果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过去没有我,现在也没有我。所以无我的法则与生死轮回两者之间并没有冲突。

  当你修行缘起时,必须观照到从过去到未来的名色相续流。若你能如此正确地修行,就是暂时去除了断见。你必须修行到能够照见所有的名色当下生起,当下就灭尽。若你能如此正确地修行,就是暂时去除了常见。你必须能够照见所有的名色法都是由它们自己的因缘所造成的。若你能如此正确地修行,就是暂时去除了无因见。你必须能够照见诸因

  缘产生它们各自的果报。若你能如此正确地修行,就是暂时去除了无作用见。因此,这种缘起的正见不但能去除我们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疑惑,而且能去除种种邪见。

  然后,你就能进一步修行真正的观禅,照见名色及它们的因缘为无常、苦、无我。如此修行时,你能够暂时去除烦恼,这是世间的灭谛。与观禅心同时生起的心所当中,智慧心所就是正见;寻心所就是正思惟;精进心所就是正精进;念心所就是正念;一境性心所就是正定。再者,在禅修时你必须持戒清净,所以你也具备正语、正业与正命。这些是世间的道谛。

  当你修行到生灭随观智时,就能够见到未来证悟阿罗汉果及般涅槃的情形。例如:你也许会见到下一世你将在二十岁时证悟阿罗汉果,在六十岁时证入般涅槃。如此,你就能见到在你二十岁证悟阿罗汉果时,所有的烦恼全部灭尽,并且能见到在你六十岁证入般涅槃时,所有的名色也都灭尽。这种灭尽也是世俗的灭谛。

  当你证悟了以涅槃为对象的道智时,所有八圣道分都存在道心之中:领悟涅槃是正见;将心投入涅槃是正思惟;忆念涅槃是正念;努力领悟涅槃是正精进;一心专注于涅槃是正定;正语、正业、正命这三项圣道分则执行持戒的作用,圣者即使在梦中也不会违犯五戒之中的任何一戒,这些是出世间的八圣道分。证悟须陀洹道之后,最多再经过七番生死就能证得最后的解脱,这是出世间八圣道分的效益;而世间八圣道分的效益就是能导向证悟出世间的八圣道分。

  问1-4:一般人烧银纸给亡者,这是不是属于迷信呢?

  答1-4:南传佛教没有这样的习俗。然而,我们可以用亡者的名义来做善事,例如布施等,将功德回向给亡者。如果亡者投生作能够分享别人功德的那一类饿鬼,知道有人回向功德给他,而且能生起随喜功德的心,则他就能得到那项功德的利益,而得以转生到善道。可是,如果亡者投生作其他类饿鬼、或投生到地狱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等处,则无法分享别人回向给他的功德。

  问1-5:乐于独处者可能会被认为不合群,如此,独处与合群应当如何兼顾呢?

  答1-5:群体生活对禅修不但没有帮助,而且是修行禅定与观智的一大障碍。在证悟任何道果之前,你应当独处,努力修行,千万不要纠缠在群体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会看到你好的一面,认为你是真正遵循佛陀教导而生活、努力修行佛法的比丘或比丘尼;另外有些人则可能会误解你是个不合群的人。至于别人如何看待你,这是你无法作主的事情,因为你不可能使一切人都认为你是个好人;更何况别人的看法对你并不重要,你不会因为别人对你的看法而证悟成圣人或堕入地狱。如果你想要在人群中交际往来,最好是先证悟阿罗汉果之后再作此打算;若无法证悟阿罗汉果,至少也应先证悟须陀洹道果。然而,如果你不了解如何修行才能证悟道果,那么,你应当跟随贤能的导师学习,在他的指导下修行,一直到证悟道果。

  问1-6:依《大空经》中的开示,比丘应当远离群聚,寂静独处,比较容易成就道业。那么,大众共修是否就不容易得力?又,比丘尼是否适合离群独处自修呢?

  答1-6:有三种独住,即:身独住、心独住与寂静独住

  )。

  如果你舍离世俗生活,居住在隐居的处所,你就是做到了身独住;但是,若你的心仍然贪着于世俗生活及感官享受,那就不是真正的独住,因为你不具备心独住,你的身独住只是徒具形式而已。相反地,如果你生活在人群之中,而能不贪着于你的亲友群体及感官享受,你就是独住,就好像佛陀叙述他自己的情况一样。然而,如果你的心不够坚定,仍然会受到别人及感官对象所影响,那么你最好身心都独住。在这里,我要举个例子来说明,以便你能有更清楚的了解。在《吉祥经 》中,佛陀劝告我们要与智者交往,而远离愚者。然而,「与智者交往」这句话所指的并不只是接近智者而且与他朝夕相处而已,它还表示必须从智者那里学习与获取智慧。「远离愚者」这句话并非指一定不能和愚痴的人在一起,若是为了劝告他、引导他走上正途,还是可以与愚者相处,这么做并不违背《吉祥经》中的教导。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佛陀逗留在优楼频螺园,和一群持有邪见的拜火教外道相处,以便帮助他们放弃邪道。同样地,你还是能够在与别…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