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共处的同时,也保持独住的状态。因此,共修并不违背独住的原则,只有在你喜欢修行「说话禅」的时候才会有问题。
另外要考虑的一点是:你是否已经明了趋向证悟阿罗汉果的修行途径?如果你已经明了,那么你
可以独住自修,不成问题。然而,如果你还不明了,那么你应当依靠能指导你证悟的导师。这就是佛陀在《大空经》中提到群居的一个好处。
有一次,阿难尊者告诉佛陀说:比丘的梵行能否成就有一半的因素决定于善知识。但是佛陀告诉他:比丘的梵行能否成就完全决定于善知识。这里的善知识指的是能引导你证悟阿罗汉果的人。因此,如果你希望自己达到解脱,也希望帮助别人达到解脱,跟随善知识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问1-7:「禅宗」顿悟法门能达到「明心见性」,大开圆解。又有人说:不依禅修也能证悟此明心见性。对于此疑,若不依禅修,而能顿悟「明心见性」法门,能否请禅师释疑?
答1-7:我不了解北传佛法,因此我不知道你所谓的「顿悟」指的是什么?
不过,我想为你解说南传的教法。根据南传佛法,人可分为四种:
敏知者——听闻佛法的简短开示就能证悟的人。
广演知者——听闻佛法的详细解说才能证悟的人。
所引导者——单靠听闻佛法还无法证悟,必须精进修行佛法才能证悟的人。
文字为最者——在这一生中,无论如何精进都无法证悟的人。
现在,前两种人已经不存在于世间了,只剩下后两种人。第三种人(所引导者)必须有系统地修行止禅与观禅,才能够证悟:在他培育起强而有力的禅定之后,必须照见所有的色法,然后照见所有的名法,这是明心的初步阶段。当他进一步修行缘起时,就更深入地明了心的自性。当他修行观禅时,他的领悟又更深入了一层。当他证悟阿罗汉果时,就是达到了明心的巅峰。
问1-8:可否请禅师开示如何行禅?例如:行走时以那一种速度最好——慢速、中速、或快速?在行禅时,我们应当「想」什么呢?再者,可否请禅师给我这个初学者一些方针,以便能培育更深的定力?
答1-8:有四种明觉:
有义明觉——清楚地了解什么是有利益的,什么是没有利益的。
适宜明觉——清楚地了解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
行处明觉——清楚地了解处在一切姿势当中所用的修行方法。
不迷惑明觉——以观智清楚地了解究竟的名色法。这就是观禅。
前两种明觉不是禅修,第四种明觉就是观禅,因此,如果你修行止禅,就是在修行第三种明觉,你必须在一切的姿势,即:行、住、坐、卧当中专注于禅修的法门。如果能够尽你最大的努力,在一切姿势当中专注于禅修的法门,你的定力就会进步。
《清净道论》中提到有助于提升定觉支的十一件事:
保持洁净——意思是你应当保持你的身体、指甲、衣服等清洁;
善巧于相——意思是你应当善巧于了知所修行法门的预备相、取相及似相。例如:安般念的禅相、地遍的禅相等;
平衡五根;
有时候抑制心——意思是当你的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和喜觉支太强时,你应当抑制你的心,并且着重于开展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
有时候策励心——意思是当你的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太强时,你应当策励你的心,并且着重于开展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和喜觉支;
借着信心及悚惧智来激励无精打采的心;
以平等舍心来看待因果报应的事件;
避免与散乱者来往;
常与有禅定者来往;
思惟禅定与解脱的利益;
使心倾向于修行禅定。
因此,你可以实行上述这些方法来提升你的定力。
问1-9:释迦牟尼佛曾为诸阿罗汉授记:经过几劫后,将在何地成佛。但是阿罗汉因烦恼已断,不再受后有,等这期寿命穷尽时,就进入般涅槃。是否会因佛陀的授记而下生人间等,因为他的心中没有烦恼、爱着的缘故,能够施舍身心财物给与众生。等到诸波罗蜜成熟时,再经由菩萨而成佛。若不是的话,将如何解说呢?
答1-9:在南传佛教里,没有阿罗汉得到佛陀授记能够在未来成佛的记载。
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是许多阿罗汉在证悟阿罗汉果时对佛陀报告的话: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当作已办,不须更作。」
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清楚地了解阿罗汉死后不会再投生。佛陀死后也同样不会再投生。否则,他们所说的话就是虚假的,他们就是说谎话。但是,佛陀与阿罗汉是不可能说谎话的,他们说出这段话,乃是因为他们已经彻底灭除了包括对生命执着的一切烦恼,已经摧毁了会造成未来生死的所有业力,他们不再生死轮回,这是固定的法则。因此,根据南传佛教,包括佛陀在内的所有阿罗汉都不会再投生。
问1-10:请示禅师下列问题:
在禅师所教授的业处当中,是否有教导断食法以配合禅修?
断食对禅修有何益处或过患?
在上座部的经典中是否有记载有那些佛陀的声闻弟子因断食而证悟道果?
有位法师目前正在断食,据说她预备断食到这次禅修营结束。但不知这种长期的断食对身心是否会造成任何影响?
答1-10:就在佛陀成道后所说的第一部经当中,佛陀开示说有两个极端:一个是沉迷于感官享乐,另一个是自我折磨的苦行。这是两条错误的道路。沉迷于感官享乐不是证悟涅槃的路,这是一种卑下的行为,称作 (沉迷欲乐),这种行为是低贱的、是村夫的行为、凡夫的行为、不是圣人的行
为、没有真实的利益。再者,为了避免心中烦恼生起而借着种种方法来折磨自己,如:将身体暴露于火堆前、暴晒于烈日下、持续地举着手等等,这些也都不是通向涅槃之道,这是另一种卑下的行为,称作(自我折磨的苦行),这种行为也是没有真实利益的,而断食就是属于这种行为,这
不是佛陀所称赞的行为。
佛陀经常劝告我们修行中道,不要偏于上述这两种极端。在律藏当中,佛陀制定了一条戒:比丘、比丘尼必须如理地省察取用钵食的正确目的:「我取用这些食物不是为了像小孩那般地玩乐;不是为了着迷于身体的强壮;不是为了使身体美观;不是为了使肤色光洁。我取用这些食物只是为了维持身体的活力;为了避免饥饿的苦恼;为了说明修习梵行。」
这是你对食物应当抱持的正确态度,佛陀也是抱持这样的态度。在佛陀开悟证果之前,他修行六年的苦行,其中一项苦行就是每天只吃一粒饭。后来,他了解到这是没有利益的,所以他放弃苦行,开始正常地摄取食物,因而得以恢复体力。舍弃感官享乐与无益苦行这两种极端之后,他修行中道,不久即成就了圆满正觉。
问答二
问2-1:有的禅修者已经证得四禅八定,甚至修行到观禅(毗婆舍那),但是他们的日常行为或德行并不太好,不太遵守戒律,许多人也因此而对此修行法门产生怀疑。一个证得上述境界的禅修者是否应该比没有证得的禅修者更加坚守他清净的身、口、意?
一位证得四禅八定或修行十二因缘,知道自己的许多过去世,或体验涅槃的禅修者是否应该保守秘密,不轻易向别人透露?
答2-1:根据巴利圣典,要证得禅那、道、果的人必须先持戒清净;持戒不清净的人虽然还是能培育起某种程度的定力,但是他们不可能证得任何禅那、道与果。
在这里,我必须向大家澄清一点:我从来不曾印证任何禅修者证得禅那、道与果。尽管我确实依照巴利圣典的教法来指导禅修者修行初禅、第二禅等等,然而我只是根据他们在小参时所报告的情况来指导,这并不表示我印证了他们的修行成果。他们的成果报告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因为有些禅修者很诚实,有些却不诚实。
很难说得到上述成果的人在身、口、意方面必定能比尚未得到成果的人清净,因为有些人虽然尚未得到上述的成果,但是他们在德行上却也能持守得非常清净,大龙大长老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他是法施阿罗汉的老师,修行止观已经超过六十年以上,但是他还是一个凡夫;虽然他还是凡夫,但是由于强而有力的止观修行,使得他在那六十年当中没有任何烦恼生起,而且他持戒非常清净,因此他认为自己已经证悟阿罗汉果了。
有一天,他的弟子法施阿罗汉坐在自己的住处,心里想:「我们住在五迦瓦里卡的老师大龙大长老是否已达到最究竟的沙门果呢?」观察之下,他发现他的老师还是个凡夫,并且他知道如果不去提醒老师,那么一直到死亡他的老师都还是个凡夫。于是他以神通力飞到老师的住所,顶礼老师并且履行弟子的义务之后,他坐在一旁。大龙大长老问他说:「法施,你为什么突然来到这里?」法施阿罗汉回答说:「我想来请教尊者一些问题。」大长老说:「问吧,我会尽我所知道的来回答你。」于是他问了一千个阿罗汉才能回答的问题,大长老毫不迟疑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
他称赞老师说:「尊者,您的智慧真是敏锐,您在何时达到这样的境界?」老师回答说:「六十年前。」他又问:「尊者,您修行过禅定吗?」老师回答说:「禅定并不困难。」于是他说:「尊者,那么,请变出一只大象来吧。」大长老就变化出一只大白象。他又说:「尊者,现在让这只大白象尾巴直竖,两耳向外伸张,长鼻伸入口中,发出恐怖的怒吼声,向你直冲过来吧。」大长老就照着做了。看到大白象快速直冲过来的可怕景象,大长老跳了起来,准备逃走。这时,断尽烦恼的法施阿罗汉伸手捉住老师的袈裟,说:「尊者,断尽烦恼的人还会胆怯吗?」
这时他的老师了解到自己还是个凡夫,于是他谦卑地求助于法施阿罗汉,法施阿罗汉说:「尊者,不必担忧,我正是为了要帮助你才来的。」于是他为老师详细地解说一种业处,大长老领受了该业处,然后向经行道走去,走到第三步时就证悟了阿罗汉果。
在《中部 》的注释里提到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年纪老了才出家作比丘,他的戒师是一位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的年轻比丘,他与戒师住…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