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P11

  ..续本文上一页在一起,但是他不知道戒师是阿罗汉。有一天,在他们前往托钵的路上,他问戒师说:「尊者,阿罗汉长得什么样子?」戒师回答说:「这很难辨别,有一个人年老才出家,和阿罗汉住在一起,却不知道对方是阿罗汉。」虽然戒师已经暗示他,他仍然想不到他的这位年轻戒师就是阿罗汉。因此,要辨别谁是阿罗汉是不容易的。

  一位真正的圣者是少欲、知足与谦虚的,绝不会轻易透露自己的证悟。如果这位圣者是比丘或比丘尼,根据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他(或她)绝不能向未受具足戒的人讲说自己的证悟,未受具足戒的人包括沙弥、沙弥尼和在家居士。再者,从大龙大长老的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要确定一个人的证悟是很困难的,所以最好是不要告诉别人自己的修行成果。另外必须考虑的一点是,有些人会相信你,有些人不会相信。如果你真正证悟了道果,那么不相信的人就造下了严重的恶业,这将会给他们带来伤害。因此,尽管证悟圣道的消息可能会激发某些人对佛法的信心,然而最好还是完全不要透露自己的修行成果。

  问2-2:如果禅修者不诚实,不依照真实情况报告他的禅修经验,他将面对什么样的损失呢?

  答2-2:既然他说谎话,他的戒行就已经不清净,因此他无法证得任何禅那、道与果,也不能在修行上有显着的进步。如果他明知而故意诈称证悟禅那、道与果,那就犯了很严重的戒。若这项恶业在临终时成熟的话,他就会堕入地狱。

  身为佛教徒,我们应当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目标何在,我们的目标乃是要解脱生死轮回,这是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唯有达到目标之后,我们才能引导其他人步上我们所走过的大道,给予他们最大的利益。因此,如果我们爱自己以及爱他人的话,我们就必须诚实。我们能说一个让自己堕入地狱的人是爱自己的人吗?当然不能。

  然而,如果他能够痛改前非,诚实而且精进地修行,他还是可能证悟禅那、道与果的。

  问2-3:是否有不能证得佛果的人?

  答2-3:根据南传佛法,有几种人不能证得佛果:第一种人是佛陀,因为佛陀已经证得佛果,他不能再证得佛果。已经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未来将成为辟支佛、上首弟子和大弟子的人也不能证得佛果,因为他们肯定只会如佛陀所授记的那样,分别证悟辟支菩提、上首弟子菩提与大弟子菩提。证悟之后就不再有来生,不再有名色来履行十波罗蜜。再者,已经证悟任何一种道果的人也不能证得佛果,即使是证得最低的道果——须陀洹道果的人。须陀洹最多再经过七番生死就会断尽一切烦恼,在最后一世死亡之后即进入般涅槃,他没有时间去履行至少要历经四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来积聚的十波罗蜜。

  至于普通弟子,如果已经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他们也不能证得佛果,因为他们肯定会如佛陀所授记的那样成为普通弟子。然而,如果还未曾得到佛陀授记,他们就还可以修习菩萨道,履行十波罗蜜,也许终有一天能得到佛陀授记为菩萨。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尝试,但是成功的机会是相当小的。

  问2-4:如何透过见、闻、觉、知来达到解脱?

  答2-4:如果你在见、闻、觉、知的时候能够照见究竟名色法,并且能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那么你就可能达到解脱。

  问2-5:《中阿含经 》里记载,阿难尊者在躺下时证得阿罗汉果,当时他如何观察名色法?

  答2-5:你应当记得在阿难尊者出家为比丘之后,他就能够分析内、外、过去、未来、现在、劣、胜、粗、细、远、近的五蕴,他能够修行缘起及照见那些五蕴的因,也能够观照那些五蕴及它们的因是无常、苦、无我。后来,在他的第一次雨季安居期间,听闻富楼那尊者开示时,他证悟须陀

  洹道果,同时也具备了四无碍解智。要证得四无碍解智的人必须曾经在过去生中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的程度。

  证悟须陀洹道果之后,他继续修行观禅长达四十四年之久。在他即将证悟阿罗汉果的当天晚上,他彻夜行禅,尤其是观照身体四十二部份的色法为无常、苦、无我。然而,由于过度的精进,他的定力变得薄弱,因此他想要躺下来,以便平衡精进根与定根。在躺下来的过程中,五根达到了平衡,而在身体尚未接触到床之前就证悟了阿罗汉果。你应当了解这并不是顿悟,因为在证悟初果须陀洹之后,他还以四十四年的时间,运用种种方法,如:名色法、五蕴法、十二因缘法,来彻底地观照名色为无常、苦、无我。

  如果禅修者彻底地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名色为无常、苦、无我,而且观智已经成熟,那么,在证悟道果的边缘,他可以只观照自己最喜欢观照的法及相。例如,他可以只观照色法为无常,这就足以使他证悟道果。然而,如果还不能彻底地观照名色为无常、苦、无我,他就不可能借着只观照一种法为无常、苦、或无我而证悟任何道果。

  问2-6:能否以舍心观为基础进而修行无色界定?

  答2-6:不能。要达到无色界定,首先必须修行遍禅达到色界第四禅。例如,修行地遍达到第四禅。从第四禅出定之后,你必须去除遍满无边虚空的地遍似相。去除地遍似相之后,留下来的只有无边的虚空,这时你才能够修行空无边处定。至于舍心观乃是以有情众生为对象,修行舍心观并没有遍处相可以去除,也就无法得到无边的虚空,因此不能以舍心观为基础来修行无色界定。

  问2-7:修行四界分别观之后才能分析名色法,这是出自什么经、论的记载?

  答2-7:在许多部经及它们的注释里都提到这一点,例如《中部》的《大牧牛者经》及《相应部 》的《不遍知经 》。至于色业处

  的修法,简略的修法出自《大念处经 》,详尽的修法出自《中部》的《大象迹经 》、《大教诫罗候罗经》、《界分别经 》,以及《阿毗达摩论藏 》里《分别论》的

  《界分别 》。

  有两种禅修者:纯观行者和止行者

  止行者就是先证得某一种禅那,藉此而达到心清净。当他想要进一步修行见清净时,应当先进入除了非想非非想定以外的任何一种禅那。出定之后观照寻、伺等禅支,以及与禅心相应的所有心所。必须依照它们个别的特征、作用、现状、近因来辨别它们。他能够照见这些心所,因为在修行止禅时,他已经辨认过五禅支了。

  然后他必须照见这些名法所依靠的心所依处色、照见心所依处色所依靠的四大,以及存在那里的其他种所造色。同样地,他必须辨别它们个别的特征、作用、现状和近因。

  接着,在他观照五门心路过程之前,必须先修行色业处。在尚未修行色业处之前,他无法观照五门心路过程,因为他无法照见眼识、耳识等所依靠的眼净色、耳净色等,所以无法观照五门心路过程。

  然而,如果止行者不想先观照名法,而想要先观照色法,他应当采取和纯观行者相同的步骤。根据《清净道论第十八品》中的指导,纯观行者培育心清净的方法如下:

  「若纯观行者,或止行者想要从照见色法开始修行观禅,而非从照见名法开始,那么,他们应当依照第十一品中定义四大的部份所叙述的种种方法当中的一种,简略地或详尽地来辨别四大。」

  根据《清净道论》的这些指示,不具备任何禅那基础,而想要直接修行观禅的人必须先以简略法、或详尽法、或简略与详尽二法都采用,来辨别四大。已经证得某一种禅定,或证得所有八种定的人,若想从色业处开始修行观禅,他也必须同样地如此修行。

  关于色业处与名业处,《中部》的注释及《阿毗达摩论》注释的第二册里谈到:「在这两种当中,色业处指的是以简略法或详尽法来辨别四大。」

  注释中对如何修行观禅的色业处所作的这些指导,显示出佛陀教导纯观行者或想先修色业处的止行者应当从简略地或详尽地辨别四大下手。如果禅修者依照佛陀的教法来修行,他的修行将产生最有利益的结果。

  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注释并不是由觉音论师写成的,他只是将注释从锡兰的辛哈尔文翻译成巴利文而已。虽然有些注释无疑地是后代论师所造,但是大部份注释都是从佛陀时代传承下来的。在佛陀时代很平常的情况是:听完简要的开示之后,有些比丘还不明了法的意义,因此他们去拜见佛陀、或舍利弗、目犍连等阿罗汉、或阿难尊者等,请求他们作详细的解释。这些解释在五百阿罗汉参与的第一次结集中被结集为杂藏,也称为根本注释。负责在锡兰弘扬佛法的马兴

  达阿罗汉将它们带到锡兰,他知道后代将无法以巴利文来保存这些注释,因此将它们翻译成辛哈尔文,并且称之为大注释。到了觉音论师的时代,有些人认为有必要推展以巴利原文来研究佛陀的教法,因此觉音论师又将所有的注释翻译回巴利文。

  在四部注释每一部的序言中,觉音论师都作了如此的结论:「我现在要翻译的注释,它的宗旨是阐明微妙殊胜的长部等圣典的含义,这是由佛陀及具有与佛陀类似资格的人所详尽解说的,具有与佛陀类似资格的人指的是舍利弗尊者与其他能够讲经的佛陀弟子。这些注释在第一次圣典结集时被诵念出来,在第二次与第三次圣典结集时又再度被诵出。它们由马兴达阿罗汉带到锡兰,翻译成锡兰文以便利益锡兰岛上的居民。我将不乖违大寺(在阿努罗陀城 )长老们的观点,而将这些注释从锡兰文翻译回与圣典一致、庄重而且纯净无瑕的语言。」

  在《清净道论》中,他提出自己看法的情况只出现过一次,他说:「我们对此事的抉择是如此。

  」(清净道论

  第十三品

  第一二三段)。在《中部》的注释里,他也只提出过一次,他说:「古代的尊者们并没有提到这项观点,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中部)只有这些极罕见的例子是出自他个人的观点。在《长部 》的注释里,他也说道:「自己的见解是最没有威信的,只有在符合经中义理时才能被接受。」(长部)这些很明白地显示了他并不是在撰写自己的注释。

  有人批评觉音论师,然而那是不对的,因为他只是将古代传承…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