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帕奧禅師佛學問答▪P11

  ..續本文上一頁在一起,但是他不知道戒師是阿羅漢。有一天,在他們前往托缽的路上,他問戒師說:「尊者,阿羅漢長得什麼樣子?」戒師回答說:「這很難辨別,有一個人年老才出家,和阿羅漢住在一起,卻不知道對方是阿羅漢。」雖然戒師已經暗示他,他仍然想不到他的這位年輕戒師就是阿羅漢。因此,要辨別誰是阿羅漢是不容易的。

  一位真正的聖者是少欲、知足與謙虛的,絕不會輕易透露自己的證悟。如果這位聖者是比丘或比丘尼,根據佛陀所製定的戒律,他(或她)絕不能向未受具足戒的人講說自己的證悟,未受具足戒的人包括沙彌、沙彌尼和在家居士。再者,從大龍大長老的故事裏,我們可以了解要確定一個人的證悟是很困難的,所以最好是不要告訴別人自己的修行成果。另外必須考慮的一點是,有些人會相信你,有些人不會相信。如果你真正證悟了道果,那麼不相信的人就造下了嚴重的惡業,這將會給他們帶來傷害。因此,盡管證悟聖道的消息可能會激發某些人對佛法的信心,然而最好還是完全不要透露自己的修行成果。

  問2-2:如果禅修者不誠實,不依照真實情況報告他的禅修經驗,他將面對什麼樣的損失呢?

  答2-2:既然他說謊話,他的戒行就已經不清淨,因此他無法證得任何禅那、道與果,也不能在修行上有顯著的進步。如果他明知而故意詐稱證悟禅那、道與果,那就犯了很嚴重的戒。若這項惡業在臨終時成熟的話,他就會墮入地獄。

  身爲佛教徒,我們應當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目標何在,我們的目標乃是要解脫生死輪回,這是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唯有達到目標之後,我們才能引導其他人步上我們所走過的大道,給予他們最大的利益。因此,如果我們愛自己以及愛他人的話,我們就必須誠實。我們能說一個讓自己墮入地獄的人是愛自己的人嗎?當然不能。

  然而,如果他能夠痛改前非,誠實而且精進地修行,他還是可能證悟禅那、道與果的。

  問2-3:是否有不能證得佛果的人?

  答2-3:根據南傳佛法,有幾種人不能證得佛果:第一種人是佛陀,因爲佛陀已經證得佛果,他不能再證得佛果。已經從佛陀那裏得到授記,未來將成爲辟支佛、上首弟子和大弟子的人也不能證得佛果,因爲他們肯定只會如佛陀所授記的那樣,分別證悟辟支菩提、上首弟子菩提與大弟子菩提。證悟之後就不再有來生,不再有名色來履行十波羅蜜。再者,已經證悟任何一種道果的人也不能證得佛果,即使是證得最低的道果——須陀洹道果的人。須陀洹最多再經過七番生死就會斷盡一切煩惱,在最後一世死亡之後即進入般涅槃,他沒有時間去履行至少要曆經四阿僧祇劫與十萬大劫來積聚的十波羅蜜。

  至于普通弟子,如果已經從佛陀那裏得到授記,他們也不能證得佛果,因爲他們肯定會如佛陀所授記的那樣成爲普通弟子。然而,如果還未曾得到佛陀授記,他們就還可以修習菩薩道,履行十波羅蜜,也許終有一天能得到佛陀授記爲菩薩。如果你願意的話,你可以嘗試,但是成功的機會是相當小的。

  問2-4:如何透過見、聞、覺、知來達到解脫?

  答2-4:如果你在見、聞、覺、知的時候能夠照見究竟名色法,並且能觀照它們爲無常、苦、無我,那麼你就可能達到解脫。

  問2-5:《中阿含經 》裏記載,阿難尊者在躺下時證得阿羅漢果,當時他如何觀察名色法?

  答2-5:你應當記得在阿難尊者出家爲比丘之後,他就能夠分析內、外、過去、未來、現在、劣、勝、粗、細、遠、近的五蘊,他能夠修行緣起及照見那些五蘊的因,也能夠觀照那些五蘊及它們的因是無常、苦、無我。後來,在他的第一次雨季安居期間,聽聞富樓那尊者開示時,他證悟須陀

  洹道果,同時也具備了四無礙解智。要證得四無礙解智的人必須曾經在過去生中修行觀禅,達到行舍智的程度。

  證悟須陀洹道果之後,他繼續修行觀禅長達四十四年之久。在他即將證悟阿羅漢果的當天晚上,他徹夜行禅,尤其是觀照身體四十二部份的色法爲無常、苦、無我。然而,由于過度的精進,他的定力變得薄弱,因此他想要躺下來,以便平衡精進根與定根。在躺下來的過程中,五根達到了平衡,而在身體尚未接觸到床之前就證悟了阿羅漢果。你應當了解這並不是頓悟,因爲在證悟初果須陀洹之後,他還以四十四年的時間,運用種種方法,如:名色法、五蘊法、十二因緣法,來徹底地觀照名色爲無常、苦、無我。

  如果禅修者徹底地觀照內在與外在的名色爲無常、苦、無我,而且觀智已經成熟,那麼,在證悟道果的邊緣,他可以只觀照自己最喜歡觀照的法及相。例如,他可以只觀照色法爲無常,這就足以使他證悟道果。然而,如果還不能徹底地觀照名色爲無常、苦、無我,他就不可能借著只觀照一種法爲無常、苦、或無我而證悟任何道果。

  問2-6:能否以舍心觀爲基礎進而修行無色界定?

  答2-6:不能。要達到無色界定,首先必須修行遍禅達到色界第四禅。例如,修行地遍達到第四禅。從第四禅出定之後,你必須去除遍滿無邊虛空的地遍似相。去除地遍似相之後,留下來的只有無邊的虛空,這時你才能夠修行空無邊處定。至于舍心觀乃是以有情衆生爲對象,修行舍心觀並沒有遍處相可以去除,也就無法得到無邊的虛空,因此不能以舍心觀爲基礎來修行無色界定。

  問2-7:修行四界分別觀之後才能分析名色法,這是出自什麼經、論的記載?

  答2-7:在許多部經及它們的注釋裏都提到這一點,例如《中部》的《大牧牛者經》及《相應部 》的《不遍知經 》。至于色業處

  的修法,簡略的修法出自《大念處經 》,詳盡的修法出自《中部》的《大象迹經 》、《大教誡羅候羅經》、《界分別經 》,以及《阿毗達摩論藏 》裏《分別論》的

  《界分別 》。

  有兩種禅修者:純觀行者和止行者

  止行者就是先證得某一種禅那,藉此而達到心清淨。當他想要進一步修行見清淨時,應當先進入除了非想非非想定以外的任何一種禅那。出定之後觀照尋、伺等禅支,以及與禅心相應的所有心所。必須依照它們個別的特征、作用、現狀、近因來辨別它們。他能夠照見這些心所,因爲在修行止禅時,他已經辨認過五禅支了。

  然後他必須照見這些名法所依靠的心所依處色、照見心所依處色所依靠的四大,以及存在那裏的其他種所造色。同樣地,他必須辨別它們個別的特征、作用、現狀和近因。

  接著,在他觀照五門心路過程之前,必須先修行色業處。在尚未修行色業處之前,他無法觀照五門心路過程,因爲他無法照見眼識、耳識等所依靠的眼淨色、耳淨色等,所以無法觀照五門心路過程。

  然而,如果止行者不想先觀照名法,而想要先觀照色法,他應當采取和純觀行者相同的步驟。根據《清淨道論第十八品》中的指導,純觀行者培育心清淨的方法如下:

  「若純觀行者,或止行者想要從照見色法開始修行觀禅,而非從照見名法開始,那麼,他們應當依照第十一品中定義四大的部份所敘述的種種方法當中的一種,簡略地或詳盡地來辨別四大。」

  根據《清淨道論》的這些指示,不具備任何禅那基礎,而想要直接修行觀禅的人必須先以簡略法、或詳盡法、或簡略與詳盡二法都采用,來辨別四大。已經證得某一種禅定,或證得所有八種定的人,若想從色業處開始修行觀禅,他也必須同樣地如此修行。

  關于色業處與名業處,《中部》的注釋及《阿毗達摩論》注釋的第二冊裏談到:「在這兩種當中,色業處指的是以簡略法或詳盡法來辨別四大。」

  注釋中對如何修行觀禅的色業處所作的這些指導,顯示出佛陀教導純觀行者或想先修色業處的止行者應當從簡略地或詳盡地辨別四大下手。如果禅修者依照佛陀的教法來修行,他的修行將産生最有利益的結果。

  在這裏,我們必須了解注釋並不是由覺音論師寫成的,他只是將注釋從錫蘭的辛哈爾文翻譯成巴利文而已。雖然有些注釋無疑地是後代論師所造,但是大部份注釋都是從佛陀時代傳承下來的。在佛陀時代很平常的情況是:聽完簡要的開示之後,有些比丘還不明了法的意義,因此他們去拜見佛陀、或舍利弗、目犍連等阿羅漢、或阿難尊者等,請求他們作詳細的解釋。這些解釋在五百阿羅漢參與的第一次結集中被結集爲雜藏,也稱爲根本注釋。負責在錫蘭弘揚佛法的馬興

  達阿羅漢將它們帶到錫蘭,他知道後代將無法以巴利文來保存這些注釋,因此將它們翻譯成辛哈爾文,並且稱之爲大注釋。到了覺音論師的時代,有些人認爲有必要推展以巴利原文來研究佛陀的教法,因此覺音論師又將所有的注釋翻譯回巴利文。

  在四部注釋每一部的序言中,覺音論師都作了如此的結論:「我現在要翻譯的注釋,它的宗旨是闡明微妙殊勝的長部等聖典的含義,這是由佛陀及具有與佛陀類似資格的人所詳盡解說的,具有與佛陀類似資格的人指的是舍利弗尊者與其他能夠講經的佛陀弟子。這些注釋在第一次聖典結集時被誦念出來,在第二次與第叁次聖典結集時又再度被誦出。它們由馬興達阿羅漢帶到錫蘭,翻譯成錫蘭文以便利益錫蘭島上的居民。我將不乖違大寺(在阿努羅陀城 )長老們的觀點,而將這些注釋從錫蘭文翻譯回與聖典一致、莊重而且純淨無瑕的語言。」

  在《清淨道論》中,他提出自己看法的情況只出現過一次,他說:「我們對此事的抉擇是如此。

  」(清淨道論

  第十叁品

  第一二叁段)。在《中部》的注釋裏,他也只提出過一次,他說:「古代的尊者們並沒有提到這項觀點,這只是我個人的見解。」(中部)只有這些極罕見的例子是出自他個人的觀點。在《長部 》的注釋裏,他也說道:「自己的見解是最沒有威信的,只有在符合經中義理時才能被接受。」(長部)這些很明白地顯示了他並不是在撰寫自己的注釋。

  有人批評覺音論師,然而那是不對的,因爲他只是將古代傳承…

《帕奧禅師佛學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