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四护卫禅▪P3

  ..续本文上一页 已生或是将生者,一切众生常安乐。

   愿彼恒于一切处,不鄙视亦不欺瞒,

   假使忿怒怨恨时,心亦不念彼得苦。

   犹如母亲以生命,护卫自己独生子,

   愿能如此于众生,施放无限慈爱心。

   慈爱遍及全世界,上下地平四维处,

   遍满十方无障碍,无有仇恨或敌意。

   无论行住或坐卧,若是心中觉醒时,

   应常培育此正念,此乃最高之德行。

   心中不落于邪见,具足戒德与慧观,

   去除欲乐之贪恋,必定不再生于胎。

  虽然此经未说对自己修慈,但这是绝对必要的,因此在[自说经]中佛说:以心遍察一切方所,不见有(人)更甚于爱己,他人都是爱他自己,爱自己的不要害人。这是常理,只有爱自己的才会爱别人。

  修时以下列四种愿望修习﹕

  (1)愿我脱离危难和仇敌,(2)愿我脱离内心的痛苦,(3)愿我脱离身体的痛苦, (4)愿我每天生活安乐,无有困扰。

  如是散播慈爱两三遍。然后对可爱者修慈,这是指比如自己的父母,师父,恭敬的阿阇黎或与他相等的人,随念他们的可敬可爱处,这样就容易修到安止定。修时也以前面的四种情况来散播慈爱,入初禅时审查五禅支(五支禅定的要素:寻、伺、喜、乐、一心),和五自在(入定、住定、出定、转向、审察),然后再入第二、第三禅等。接下来是对无关者修慈,若不能,应从自己重新开始,令心柔软,适合于修慈,然后再对无关中立者修慈。修时也是以上述的四种方式修习慈爱到入禅定为止。

  最后是对怨敌者修慈,若心生瞋恨时,应重新对以上的自己,可爱者,无关者再修习慈心,以去除瞋恨,直修到对怨敌者慈心生起为止,或思惟瞋恨的害处,或读佛本生的故事。然后再回来修慈心和慈心定。

  若是心中还是有分别心,则要思惟菩萨在修忍辱和慈波罗蜜时的多种例子,比如具戒王(Silava)的本生故事([中阿含][长寿王本起经]),忍辱修行者(khantivadi [金刚经]忍辱仙人为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本生故事,小护法(Cūladhammapāla) 的本生故事等等都是。

  若心中对怨敌者还有瞋念时,应以正思惟想在久远的轮回里,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是我的父母、子女、兄弟或姐妹等,没有任何人不曾和我没 有过关系,因此他或她现在虽然可憎,但在过去世,他或她可能是我的父母、子女、兄弟或姐妹等。这样子心中就会放下憎心。再思惟我们都一样尚未脱离老、病、死苦,尚未脱离恶道的危险,所以应怜愍他。应想他的优点,以及他曾经帮助过我等,或想办法对他作布施,把自己喜爱的东西布施于他,这样做的话,则有助于熄灭对他之瞋恨,而他人对己的怀恨也会消灭。

  若再不行,可以修习分别诸界,那即是:我是在生气他的那一个部分?他的头吗?还是手、脚、身体?还是皮肤?肉?骨等等。若再不行,可以修习分别四界。直到破除瞋恨心,生起慈心为止。

  (ii)平等慈

  修了以后,再修平等慈以破人我之间的界限。这是对上述的人再修慈,直到慈心遍满一切平等,而破除了人际间的界限。证得初禅后,心与慈俱(具有慈),再对第二、第三、第四方,四维、上、下、一切处,一切看作自己,具一切(有情),世间,广大,无量,无怨,无憎,心与慈俱遍满而住。这些可以初禅、二禅、三禅的任何一种安止定修慈。

  (iii) 遍满( vippara)慈

  根据[无碍解道]中说,遍满慈有三种:有限遍满慈心解脱(七种)﹔无限遍满慈心解脱(五种)﹔十方遍满慈心解脱(十种)。这些差别是心证安止而得的成就。

  有限遍满慈心解脱是依七种行相即:(1)一切女人;(2)一切男子;(3)一切圣者;(4)一切非圣者(凡夫);(5)一切天神;(6)一切人;(7)一切恶道众生。在修习时,也对每一行相的众生愿他们无怨;无憎;无恼,和自己安乐。如此依七行相共有廿八种安止定。

  无限遍满慈心解脱是依五种行相即:

  (1)一切有情(sattva);(2)一切有息(pañā);(3)一切生物(bhūtā);(4)一切个人(puggalā);(5)一切有五蕴身(attabhāvapariyāpanna)。在修习时,普愿每一行相的众生都脱离危难和仇敌 (无怨);脱离内心的痛苦(无憎);脱离身体的痛苦(无恼);生活安乐无有困扰(自己安乐)。因此依四种情况和五行相共有廿种安止定。

  十方遍满慈心解脱是依十种行相即 :(1)东方;(2)西方;(3)北方;(4)南方;(5)东南隅;(6)西北隅;(7)东北隅;(8)西南隅;(9)下方;(10)上方。这是佛陀在[阿含经]中常教配合修慈的方法。

  根据论师的意见;再依无限遍满的廿种和有限遍满的廿八种修遍满慈心解脱,依十方因此前者有二百种安止定,后者有二百八十种安止定,合为四百八十种安止定。这三种遍满慈心解脱,共有五百二十八种安止定。这祥看起来是很细和烦杂,但若一个行者安得心下来,在一次修慈心禅时将自他四种人及四愿和十方做完的话,也就能达到遍满慈。

  慈心禅虽然能灭除瞋恨,但要修习到证阿那含果才算正式根除瞋恨。最后,我们来看;

  (3) 亲近善知识;

  由于善知识的教授、帮助与引导,我们才能趣入正道,修习梵行,守持禁戒,定成就,慧成就,完成道业,自己度脱轮回,复能度脱无量众生于轮回,免除众苦。故在[增一阿含]卷四十第十经佛说:「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指宝藏佛)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复此,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Dipamkara Buddha)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提和竭罗佛(Dipamkara Buddha)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当,阿难,世间无善知识者,则无尊卑之叙,父母师长,兄弟宗亲。则与彼猪犬之属与共一类,造诸恶缘,种地狱罪缘。」

  因此,我们对善知识应亲近、尊重、礼拜、供养和承事。佛是我们最尊贵的上师,最上的善知识,最好的依止,最强有力的护法。我们于佛应该生起净信,于佛所应整齐衣服、恭敬礼敬,合掌长跪,五体投地,头面礼佛足,右绕三匝,以示最高的敬礼。

  在[中阿含.食经](第十一)中佛指出这些相关的连锁因素,展转达到涅槃解脱:「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在[杂阿含175经]中佛指出:「犹如有人火烧头衣,当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当起增上欲,殷勤方便,时救令灭。佛告比丘:头衣烧然,尚可暂忘,无常盛火,应尽除断灭。为断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断何等无常(火)故勤求大师?谓断色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断受、想、行、识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我们应该知道这色身是无常的,迟早要死,应生大恐惧,勤求善知识。

  佛是医疗众生苦痛的真正大医师,他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时告诸比丘说:「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病不复发)。云何名良医善知病?谓良医善知如是如是种种病,是名良医善知病。云何良医善知病源?谓良医善知此病因风起,癖阴起,涎唾起,众冷起,因现事起,时节起;是名良医善知病源。云何良医善知病对治?谓良医善知种种病,应涂药,应吐,应下,应灌鼻,应熏,应取汗,如是种种对治;是名良医善知对治。云何良医善知治病已,于未来世永不动发?谓良医善治种种病,令究竟除,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是名良医善知治病,更不动发。

  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成就四德,疗众生病,亦复如是。云何为四?谓如来知此是苦圣谛如实知,此是苦集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诸比丘。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于生根本知,对治如实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名大医王。」这位能为我们去除众苦的才是真正的善知识。(见[杂何含]389经)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提到依止善知识的利益,总结有以下八点:(1) 趣向圆满菩提;(2) 令诸佛喜;(3) 世世不离善师;(4) 不堕下三道;(5) 不受恶知识影响;(6) 能忍恶缘与痴人伤害;(7) 守戒令功德增长;(8) 成就一切所愿。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善知识的重要性。

  (4) 讨论灭瞋的方法

  善知识因为有丰富的佛学知识与修行的经验,应常亲近他们并询问及讨论法,或者与其它性情温和的人讨论灭瞋的方法。世上的许多人际与国际间的争执与冲突乃是缺乏慈爱所致,只要一方有慈爱之心,冲突自能避免。若能常养慈心,这个世界将会更加祥和。

  ③无瞋

  无瞋是瞋恚盖不食,以正思惟依正念对可憎相不起反应。这是指三果以上的行者,知道已灭尽之瞋恚盖,于未来永不生…

《佛教四护卫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