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已生或是將生者,一切衆生常安樂。
願彼恒于一切處,不鄙視亦不欺瞞,
假使忿怒怨恨時,心亦不念彼得苦。
猶如母親以生命,護衛自己獨生子,
願能如此于衆生,施放無限慈愛心。
慈愛遍及全世界,上下地平四維處,
遍滿十方無障礙,無有仇恨或敵意。
無論行住或坐臥,若是心中覺醒時,
應常培育此正念,此乃最高之德行。
心中不落于邪見,具足戒德與慧觀,
去除欲樂之貪戀,必定不再生于胎。
雖然此經未說對自己修慈,但這是絕對必要的,因此在[自說經]中佛說:以心遍察一切方所,不見有(人)更甚于愛己,他人都是愛他自己,愛自己的不要害人。這是常理,只有愛自己的才會愛別人。
修時以下列四種願望修習﹕
(1)願我脫離危難和仇敵,(2)願我脫離內心的痛苦,(3)願我脫離身體的痛苦, (4)願我每天生活安樂,無有困擾。
如是散播慈愛兩叁遍。然後對可愛者修慈,這是指比如自己的父母,師父,恭敬的阿阇黎或與他相等的人,隨念他們的可敬可愛處,這樣就容易修到安止定。修時也以前面的四種情況來散播慈愛,入初禅時審查五禅支(五支禅定的要素:尋、伺、喜、樂、一心),和五自在(入定、住定、出定、轉向、審察),然後再入第二、第叁禅等。接下來是對無關者修慈,若不能,應從自己重新開始,令心柔軟,適合于修慈,然後再對無關中立者修慈。修時也是以上述的四種方式修習慈愛到入禅定爲止。
最後是對怨敵者修慈,若心生瞋恨時,應重新對以上的自己,可愛者,無關者再修習慈心,以去除瞋恨,直修到對怨敵者慈心生起爲止,或思惟瞋恨的害處,或讀佛本生的故事。然後再回來修慈心和慈心定。
若是心中還是有分別心,則要思惟菩薩在修忍辱和慈波羅蜜時的多種例子,比如具戒王(Silava)的本生故事([中阿含][長壽王本起經]),忍辱修行者(khantivadi [金剛經]忍辱仙人爲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本生故事,小護法(Cūladhammapāla) 的本生故事等等都是。
若心中對怨敵者還有瞋念時,應以正思惟想在久遠的輪回裏,所有的衆生都曾經是我的父母、子女、兄弟或姐妹等,沒有任何人不曾和我沒 有過關系,因此他或她現在雖然可憎,但在過去世,他或她可能是我的父母、子女、兄弟或姐妹等。這樣子心中就會放下憎心。再思惟我們都一樣尚未脫離老、病、死苦,尚未脫離惡道的危險,所以應憐愍他。應想他的優點,以及他曾經幫助過我等,或想辦法對他作布施,把自己喜愛的東西布施于他,這樣做的話,則有助于熄滅對他之瞋恨,而他人對己的懷恨也會消滅。
若再不行,可以修習分別諸界,那即是:我是在生氣他的那一個部分?他的頭嗎?還是手、腳、身體?還是皮膚?肉?骨等等。若再不行,可以修習分別四界。直到破除瞋恨心,生起慈心爲止。
(ii)平等慈
修了以後,再修平等慈以破人我之間的界限。這是對上述的人再修慈,直到慈心遍滿一切平等,而破除了人際間的界限。證得初禅後,心與慈俱(具有慈),再對第二、第叁、第四方,四維、上、下、一切處,一切看作自己,具一切(有情),世間,廣大,無量,無怨,無憎,心與慈俱遍滿而住。這些可以初禅、二禅、叁禅的任何一種安止定修慈。
(iii) 遍滿( vippara)慈
根據[無礙解道]中說,遍滿慈有叁種:有限遍滿慈心解脫(七種)﹔無限遍滿慈心解脫(五種)﹔十方遍滿慈心解脫(十種)。這些差別是心證安止而得的成就。
有限遍滿慈心解脫是依七種行相即:(1)一切女人;(2)一切男子;(3)一切聖者;(4)一切非聖者(凡夫);(5)一切天神;(6)一切人;(7)一切惡道衆生。在修習時,也對每一行相的衆生願他們無怨;無憎;無惱,和自己安樂。如此依七行相共有廿八種安止定。
無限遍滿慈心解脫是依五種行相即:
(1)一切有情(sattva);(2)一切有息(pañā);(3)一切生物(bhūtā);(4)一切個人(puggalā);(5)一切有五蘊身(attabhāvapariyāpanna)。在修習時,普願每一行相的衆生都脫離危難和仇敵 (無怨);脫離內心的痛苦(無憎);脫離身體的痛苦(無惱);生活安樂無有困擾(自己安樂)。因此依四種情況和五行相共有廿種安止定。
十方遍滿慈心解脫是依十種行相即 :(1)東方;(2)西方;(3)北方;(4)南方;(5)東南隅;(6)西北隅;(7)東北隅;(8)西南隅;(9)下方;(10)上方。這是佛陀在[阿含經]中常教配合修慈的方法。
根據論師的意見;再依無限遍滿的廿種和有限遍滿的廿八種修遍滿慈心解脫,依十方因此前者有二百種安止定,後者有二百八十種安止定,合爲四百八十種安止定。這叁種遍滿慈心解脫,共有五百二十八種安止定。這祥看起來是很細和煩雜,但若一個行者安得心下來,在一次修慈心禅時將自他四種人及四願和十方做完的話,也就能達到遍滿慈。
慈心禅雖然能滅除瞋恨,但要修習到證阿那含果才算正式根除瞋恨。最後,我們來看;
(3) 親近善知識;
由于善知識的教授、幫助與引導,我們才能趣入正道,修習梵行,守持禁戒,定成就,慧成就,完成道業,自己度脫輪回,複能度脫無量衆生于輪回,免除衆苦。故在[增一阿含]卷四十第十經佛說:「夫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指寶藏佛)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衆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識之人,全梵行之人也。複此,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與善知識共從事,信根增益,聞施慧德,皆悉備具,猶如月欲盛滿,光明漸增,倍于常時,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親近善知識,信、聞、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我昔日不與善知識從事,終不爲燈光佛(Dipamkara Buddha)所見授決也。以與善知識從事故,得爲提和竭羅佛(Dipamkara Buddha)所見授決。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當,阿難,世間無善知識者,則無尊卑之敘,父母師長,兄弟宗親。則與彼豬犬之屬與共一類,造諸惡緣,種地獄罪緣。」
因此,我們對善知識應親近、尊重、禮拜、供養和承事。佛是我們最尊貴的上師,最上的善知識,最好的依止,最強有力的護法。我們于佛應該生起淨信,于佛所應整齊衣服、恭敬禮敬,合掌長跪,五體投地,頭面禮佛足,右繞叁匝,以示最高的敬禮。
在[中阿含.食經](第十一)中佛指出這些相關的連鎖因素,展轉達到涅槃解脫:「具善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叁妙行;具叁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如是此明解脫展轉具成。」
在[雜阿含175經]中佛指出:「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雲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殷勤方便,時救令滅。佛告比丘:頭衣燒然,尚可暫忘,無常盛火,應盡除斷滅。爲斷無常火故,勤求大師。斷何等無常(火)故勤求大師?謂斷色無常(火)故,勤求大師;斷受、想、行、識無常(火)故,勤求大師。」我們應該知道這色身是無常的,遲早要死,應生大恐懼,勤求善知識。
佛是醫療衆生苦痛的真正大醫師,他在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時告諸比丘說:「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所應王之具,王之分。何等爲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叁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病不複發)。雲何名良醫善知病?謂良醫善知如是如是種種病,是名良醫善知病。雲何良醫善知病源?謂良醫善知此病因風起,癖陰起,涎唾起,衆冷起,因現事起,時節起;是名良醫善知病源。雲何良醫善知病對治?謂良醫善知種種病,應塗藥,應吐,應下,應灌鼻,應熏,應取汗,如是種種對治;是名良醫善知對治。雲何良醫善知治病已,于未來世永不動發?謂良醫善治種種病,令究竟除,于未來世永不複起;是名良醫善知治病,更不動發。
如來,應,等正覺爲大醫王。成就四德,療衆生病,亦複如是。雲何爲四?謂如來知此是苦聖谛如實知,此是苦集聖谛如實知,此是苦滅聖谛如實知,此是苦滅道迹聖谛如實知。諸比丘。彼世間良醫于生根本對治不如實知;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不如實知。如來,應,等正覺爲大醫王。于生根本知,對治如實知;于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如實知。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名大醫王。」這位能爲我們去除衆苦的才是真正的善知識。(見[雜何含]389經)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提到依止善知識的利益,總結有以下八點:(1) 趣向圓滿菩提;(2) 令諸佛喜;(3) 世世不離善師;(4) 不墮下叁道;(5) 不受惡知識影響;(6) 能忍惡緣與癡人傷害;(7) 守戒令功德增長;(8) 成就一切所願。這是值得我們思考善知識的重要性。
(4) 討論滅瞋的方法
善知識因爲有豐富的佛學知識與修行的經驗,應常親近他們並詢問及討論法,或者與其它性情溫和的人討論滅瞋的方法。世上的許多人際與國際間的爭執與沖突乃是缺乏慈愛所致,只要一方有慈愛之心,沖突自能避免。若能常養慈心,這個世界將會更加祥和。
③無瞋
無瞋是瞋恚蓋不食,以正思惟依正念對可憎相不起反應。這是指叁果以上的行者,知道已滅盡之瞋恚蓋,于未來永不生…
《佛教四護衛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