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解脱,不在有中。如来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好,相好无比,佛身具足一切微妙,观之无厌故为吉祥。贪瞋恚痴颠倒心,嫉妒心虚伪心谄曲心,贡高懈怠,五盖六斗诤七随眠八邪见九爱本十恶法六十二见百八烦恼,一切灭尽无余。佛具万德,欲至何所,应心即到,佛欲自为又欲为他,世间诸王天魔梵无色天界沙门婆罗门,摄取世间四部众故,上下悉沾如来功德,悉能通达如此诸处。于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四谛六识十二因缘等法,一一分别演示,苦谛逼迫不定,烦恼执着不舍,是为集谛,灭众苦受,是为灭谛,修习八正道了悟因缘法得出三界,是名道谛,说法初善中善后善,劝修戒学者为初善,修习三昧得道者为中善,证涅槃者为后善,如是分别故名薄伽梵。观无常而无相解脱,观苦而无愿无作解脱,观无我而空解脱。“薄伽”指“过”的意思,“梵”指“有”,即不在三有中。
汉传经文
在[增壹阿含经]里佛言:「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力具长①,四无所畏②,在众勇健。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憍慢强梁,诸情憺泊,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犹豫慢结、皆悉除尽。如来慧身,智无崖底,无所挂碍。如来身者,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言我当更堕于生死。如来身者,度知见城,知他人根,应度不度,死此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具知之,是谓修行念佛,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广演品第三 )
注: ①十力: ㈠ 知觉处非处智力.㈡ 知三世业报智力.㈢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㈣ 知诸根胜劣智力.㈤ 知种种解智力(知解).㈥ 知种种界智力(境界).㈦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行道因果).㈧ 知天眼无碍智力.㈨ 知宿命无漏智力.㈩ 知永断习气智力。
②四无畏: ㈠ 一切智无畏。㈡ 漏尽无畏。㈢ 说障道无畏。㈣ 说尽苦道无畏。
南传佛随念课诵文
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独自无师自证,断除一切烦恼缠结,意识完全净化,无有任何污垢,值得人天的崇敬。他完全觉悟三界众生轮回的真相,自证无上正等正觉。我们的导师具足八种自在(世间、法、名声、福严、欲、精勤、变大、变小),明行具足,三学圆满。善逝度过轮回苦海,到达无忧的彼岸。佛陀具足正语,善巧开导众生。世尊透澈明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真相,自调御并善于调伏具善根者。他是人天的无上导师,福德圆满。佛的智慧广阔无涯,慈悲于一切众生,他的一切美德无以伦比。佛陀展示给我们知道的是,他从凡夫修习十波罗蜜圆满而成正觉,他慈悲教化一切,引导众生同证圆满菩提。佛的化身已不可思仪,他无上智慧证得的法身更匪人所思。
修习佛随念
修习时应跪地礼佛三拜,自三归依,诵佛随念的有关经文,然后闭目静坐观想佛身,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庄严无比,身着袈裟,闭目无念,结全跏趺坐,身上透射出金黄色的悦目光芒,行者只须将意念引导至佛身,杂念来时随念佛的十名号的种种功德,或选择某一功德,思念其意义,经过不断反复修习,自会圆满,生起诚信。每一次静坐十五至二十分钟就已足够,日子久了,意念纯净,自能进入近行定或正定。那时才学习观照诸名色法,修习慧学。修习佛随念可使自己不遭受危难,和鬼神夜叉等的干扰,也可使心清晰。
2.慈心观
南传的慈心观课诵文(Mettānussati)
若将自己与他人相比,我们应该知道,每一个众生皆要求快乐,因此,应以慈爱对待一切众生。我们应如是思惟,愿我安乐,无有苦恼。愿那些爱护我的,中立者及讨厌我的,愿他们都安乐。愿那些住在邻近的或在他方世界国土的众生,愿他们都安乐。愿三千大千世界国土的所有众生,和每一种类的众生,愿他们都安乐并得到最大的幸福。愿一切人类、男人、女人、高贵者、下贱者、天神、恶道众生及十方的所有众生,愿他们都安乐。
瞋恚的对治
佛在[大念处经]经中说:
「或于内瞋恚存在者,知:“于我内瞋恚存在。”于内瞋恚不存在者,知:“于我内瞋恚不存在。” 彼知未生之瞋恚生起,知已生之瞋恚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瞋恚,于未来不再生起。
这里佛先阐明我们内心的两种情况:一是有瞋;二是无瞋。
再接下来经文谈到有瞋时的对治,同样是;
①知瞋:要知道自己内心的瞋恚的烦恼,但第一步要做的工作是要先能觉察自己内心的瞋恚,要是不能够知道自己有瞋恚存在,那又怎么能够去观照或对治它呢?
②治瞋:知道瞋恚存在后,才去追寻瞋恚生起的原因,知道瞋恚生起的原因之后才能用方法消灭它,消灭了瞋恚之后,将来遇到生起瞋恚的原因时,还有可能忍耐不住,又再生起,所以还要再对治它。
③无瞋:成功对治瞋恚的行者知道心中已灭尽的瞋恚于未来永不生起。
再接下来让我们看[杂阿含]715经的经文:
何等为瞋恚盖食(产生原因)?谓障碍相(指可憎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盖令起,已起瞋恚能令增广,是名瞋恚盖食。(瞋恚生起之因) ……
何等为瞋恚盖不食? 彼慈心思惟,未起瞋恚盖不起,已生瞋恚盖令灭;是名瞋恚盖不食。
①知瞋
瞋恚的产生,乃是因为对所接触的感官目标心生不喜的缘故,这不正思惟与贪欲的产生是一样的,具于四颠倒见(视无常为常,苦为乐,无我为我,不净为净。)若数数对不喜或可憎的目标作不正思惟的结果就会使瞋恚于心中生起乃至增长它。
瞋恚的产生是非常迅速的,跟贪欲一样,几乎每一次都是在事后才发现它,但是不要气馁,这是因为心还未经过训练的关系,不能观察到自己的心态和意念,也不知道瞋心的生起。只要常常作意观察它,你将在不久的将来找到它,它不在什么地方,就在根门接触境时从心中生起。
②治瞋
灭除瞋恚的方法有:(1)常正思惟;(2)修慈心观;(3)亲近善知识;(4)讨论灭瞋的方法。
(1)常正思惟
灭除瞋恚的第一方法就是要正思惟 (如理作意) ,要正思惟瞋恚对自己的害处如下:
(i)我起瞋恚后,将因瞋业在将来受苦;
(ii)若起瞋恚将自毁戒,并且损害他人,两相无利;
(iii)我现在要面对的可憎相,虽然是苦,但比起地狱,饿鬼,畜生道之苦为轻;
(iv)我现在遇到的可憎之相,乃是宿业所带来的,所以更应力行制止现在的瞋念,以免造未来受苦的因。
(v)思惟一切皆是因缘生,因缘灭,是空而无我,所以要忍耐。
(vi)思惟自己是业的主人,业是自己的财产。
(vii)对别人起瞋心,就有如用赤手去抓烧红的铁条或火炭或是粪便等有害之物来打击别人,别人还未受到伤害 ,自己已经先受害。
(viii)起瞋恚将损毁长久以来所积聚的诸善功德。
然后才正思惟他人起瞋恚的害处如下:
(i)他现在起瞋心会伤害自己,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可能会消化不良,损害他的肝脏(起肝火),便秘甚至失眠等。
(ii)他因过去宿业与习气的影响,又起了瞋心,不知道如何去对治它。
(iii)他的瞋恨就像是不被接受的礼物,将会退回给他,就像是逆风扬尘﹐灰尘只会飞回他身上。
(iv)他是他自己业的主人,业是他自己的财产。他造恶业将来会继承他的恶业的财产。
(v)他已被瞋恨的魔所降服,不能控制自己。
只有在明确地知道瞋恚的害处之后,才会决定去断除它。一个行者知道了瞋恚的害处后才会忍耐不发脾气,关于忍辱的功德,这里稍为提一下,初学的人不善思择,故先学持戒忍让,若是恶缘常现前,迟早忍耐不住要起瞋念,故要思惟忍辱的功德:(i)无有怨敌;(ii)亲友不离;(iii)心常喜乐;(iv)临终不悔;(v)身坏生天。
(2)修习慈心观
笫二种对付瞋恚的方法是修慈爱。我们应当勤修慈爱心,这是化解瞋恚的最佳办法。
(i)慈梵住﹕([清净道论]第九章)
慈心的修习是一种梵住(Brahmavihāra)或是四无量心 (Appamañña)之一。它不是世俗的爱欲,而是一种平等地普愿一切众生都安乐的善愿。慈爱是一种美心所,属于无瞋心所。
根据论师所说;初修慈心观的人不能取以下的对象来修习:
(1)不爱的人;(2)极爱的朋友;(3)敌人;(4)无关者(无瞋或爱者);(5)异性;(6)死人。
对不爱者修习慈心将导至疲倦,对极爱者修慈也极困难,对敌人随念则会起瞋心,对无关系的人修慈也会导至疲倦,对异性修慈会引起贪欲,对已死之人修慈则不能得定。
慈心观的修习的次第﹕(1)应先对自己散播慈爱,(2)接下来是亲爱者,(3)无关者,(4)以及怨敌者。
[慈爱经]经文
以下引佛向五百位比丘开示的[慈爱经] ([南传大藏经],[经集]蛇品第8经,法增译)这是因为比丘众在树林修禅时,树神来捣乱,令比丘众无法住下去,他们回去向佛报告后,佛为他们开示此经,比丘众再回原地时先修慈爱,树神因而为慈心所感化;
如是修习之贤善,以此亲证寂清凉,
常养勤快与真诚,正直言语意和婉,
待人和蔼不骄慢。知足易养俗务少,
检朴六根悉平静,谨慎谦虚不俗攀。
慎勿违犯纤细罪,以免将来智者诃,
应常散发慈爱心,惟愿众生得福安。
普愿一切诸众生,心常喜悦住安乐。
凡有生命强或弱,高壮中等矮粗细,
可见或是不可见,居于邻近或远方,
…
《佛教四护卫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