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解脫,不在有中。如來有叁十二大人相,八十種好,相好無比,佛身具足一切微妙,觀之無厭故爲吉祥。貪瞋恚癡顛倒心,嫉妒心虛僞心谄曲心,貢高懈怠,五蓋六鬥诤七隨眠八邪見九愛本十惡法六十二見百八煩惱,一切滅盡無余。佛具萬德,欲至何所,應心即到,佛欲自爲又欲爲他,世間諸王天魔梵無色天界沙門婆羅門,攝取世間四部衆故,上下悉沾如來功德,悉能通達如此諸處。于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四谛六識十二因緣等法,一一分別演示,苦谛逼迫不定,煩惱執著不舍,是爲集谛,滅衆苦受,是爲滅谛,修習八正道了悟因緣法得出叁界,是名道谛,說法初善中善後善,勸修戒學者爲初善,修習叁昧得道者爲中善,證涅槃者爲後善,如是分別故名薄伽梵。觀無常而無相解脫,觀苦而無願無作解脫,觀無我而空解脫。“薄伽”指“過”的意思,“梵”指“有”,即不在叁有中。
漢傳經文
在[增壹阿含經]裏佛言:「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系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佛。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體者,金剛所成,十力具長①,四無所畏②,在衆勇健。如來顔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戒德成就,猶如金剛,而不可毀。清淨無瑕,亦如琉璃。如來叁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憍慢強梁,諸情憺泊,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猶豫慢結、皆悉除盡。如來慧身,智無崖底,無所挂礙。如來身者,解脫成就,諸趣已盡,無複生分,言我當更墮于生死。如來身者,度知見城,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死此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者,皆具知之,是謂修行念佛,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爲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廣演品第叁 )
注: ①十力: ㈠ 知覺處非處智力.㈡ 知叁世業報智力.㈢ 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㈣ 知諸根勝劣智力.㈤ 知種種解智力(知解).㈥ 知種種界智力(境界).㈦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行道因果).㈧ 知天眼無礙智力.㈨ 知宿命無漏智力.㈩ 知永斷習氣智力。
②四無畏: ㈠ 一切智無畏。㈡ 漏盡無畏。㈢ 說障道無畏。㈣ 說盡苦道無畏。
南傳佛隨念課誦文
佛無盡及卓越的美德,獨自無師自證,斷除一切煩惱纏結,意識完全淨化,無有任何汙垢,值得人天的崇敬。他完全覺悟叁界衆生輪回的真相,自證無上正等正覺。我們的導師具足八種自在(世間、法、名聲、福嚴、欲、精勤、變大、變小),明行具足,叁學圓滿。善逝度過輪回苦海,到達無憂的彼岸。佛陀具足正語,善巧開導衆生。世尊透澈明了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真相,自調禦並善于調伏具善根者。他是人天的無上導師,福德圓滿。佛的智慧廣闊無涯,慈悲于一切衆生,他的一切美德無以倫比。佛陀展示給我們知道的是,他從凡夫修習十波羅蜜圓滿而成正覺,他慈悲教化一切,引導衆生同證圓滿菩提。佛的化身已不可思儀,他無上智慧證得的法身更匪人所思。
修習佛隨念
修習時應跪地禮佛叁拜,自叁歸依,誦佛隨念的有關經文,然後閉目靜坐觀想佛身,如來體者,金剛所成,莊嚴無比,身著袈裟,閉目無念,結全跏趺坐,身上透射出金黃色的悅目光芒,行者只須將意念引導至佛身,雜念來時隨念佛的十名號的種種功德,或選擇某一功德,思念其意義,經過不斷反複修習,自會圓滿,生起誠信。每一次靜坐十五至二十分鍾就已足夠,日子久了,意念純淨,自能進入近行定或正定。那時才學習觀照諸名色法,修習慧學。修習佛隨念可使自己不遭受危難,和鬼神夜叉等的幹擾,也可使心清晰。
2.慈心觀
南傳的慈心觀課誦文(Mettānussati)
若將自己與他人相比,我們應該知道,每一個衆生皆要求快樂,因此,應以慈愛對待一切衆生。我們應如是思惟,願我安樂,無有苦惱。願那些愛護我的,中立者及討厭我的,願他們都安樂。願那些住在鄰近的或在他方世界國土的衆生,願他們都安樂。願叁千大千世界國土的所有衆生,和每一種類的衆生,願他們都安樂並得到最大的幸福。願一切人類、男人、女人、高貴者、下賤者、天神、惡道衆生及十方的所有衆生,願他們都安樂。
瞋恚的對治
佛在[大念處經]經中說:
「或于內瞋恚存在者,知:“于我內瞋恚存在。”于內瞋恚不存在者,知:“于我內瞋恚不存在。” 彼知未生之瞋恚生起,知已生之瞋恚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瞋恚,于未來不再生起。
這裏佛先闡明我們內心的兩種情況:一是有瞋;二是無瞋。
再接下來經文談到有瞋時的對治,同樣是;
①知瞋:要知道自己內心的瞋恚的煩惱,但第一步要做的工作是要先能覺察自己內心的瞋恚,要是不能夠知道自己有瞋恚存在,那又怎麼能夠去觀照或對治它呢?
②治瞋:知道瞋恚存在後,才去追尋瞋恚生起的原因,知道瞋恚生起的原因之後才能用方法消滅它,消滅了瞋恚之後,將來遇到生起瞋恚的原因時,還有可能忍耐不住,又再生起,所以還要再對治它。
③無瞋:成功對治瞋恚的行者知道心中已滅盡的瞋恚于未來永不生起。
再接下來讓我們看[雜阿含]715經的經文:
何等爲瞋恚蓋食(産生原因)?謂障礙相(指可憎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蓋令起,已起瞋恚能令增廣,是名瞋恚蓋食。(瞋恚生起之因) ……
何等爲瞋恚蓋不食? 彼慈心思惟,未起瞋恚蓋不起,已生瞋恚蓋令滅;是名瞋恚蓋不食。
①知瞋
瞋恚的産生,乃是因爲對所接觸的感官目標心生不喜的緣故,這不正思惟與貪欲的産生是一樣的,具于四顛倒見(視無常爲常,苦爲樂,無我爲我,不淨爲淨。)若數數對不喜或可憎的目標作不正思惟的結果就會使瞋恚于心中生起乃至增長它。
瞋恚的産生是非常迅速的,跟貪欲一樣,幾乎每一次都是在事後才發現它,但是不要氣餒,這是因爲心還未經過訓練的關系,不能觀察到自己的心態和意念,也不知道瞋心的生起。只要常常作意觀察它,你將在不久的將來找到它,它不在什麼地方,就在根門接觸境時從心中生起。
②治瞋
滅除瞋恚的方法有:(1)常正思惟;(2)修慈心觀;(3)親近善知識;(4)討論滅瞋的方法。
(1)常正思惟
滅除瞋恚的第一方法就是要正思惟 (如理作意) ,要正思惟瞋恚對自己的害處如下:
(i)我起瞋恚後,將因瞋業在將來受苦;
(ii)若起瞋恚將自毀戒,並且損害他人,兩相無利;
(iii)我現在要面對的可憎相,雖然是苦,但比起地獄,餓鬼,畜生道之苦爲輕;
(iv)我現在遇到的可憎之相,乃是宿業所帶來的,所以更應力行製止現在的瞋念,以免造未來受苦的因。
(v)思惟一切皆是因緣生,因緣滅,是空而無我,所以要忍耐。
(vi)思惟自己是業的主人,業是自己的財産。
(vii)對別人起瞋心,就有如用赤手去抓燒紅的鐵條或火炭或是糞便等有害之物來打擊別人,別人還未受到傷害 ,自己已經先受害。
(viii)起瞋恚將損毀長久以來所積聚的諸善功德。
然後才正思惟他人起瞋恚的害處如下:
(i)他現在起瞋心會傷害自己,心跳加快,血壓增高,可能會消化不良,損害他的肝髒(起肝火),便秘甚至失眠等。
(ii)他因過去宿業與習氣的影響,又起了瞋心,不知道如何去對治它。
(iii)他的瞋恨就像是不被接受的禮物,將會退回給他,就像是逆風揚塵﹐灰塵只會飛回他身上。
(iv)他是他自己業的主人,業是他自己的財産。他造惡業將來會繼承他的惡業的財産。
(v)他已被瞋恨的魔所降服,不能控製自己。
只有在明確地知道瞋恚的害處之後,才會決定去斷除它。一個行者知道了瞋恚的害處後才會忍耐不發脾氣,關于忍辱的功德,這裏稍爲提一下,初學的人不善思擇,故先學持戒忍讓,若是惡緣常現前,遲早忍耐不住要起瞋念,故要思惟忍辱的功德:(i)無有怨敵;(ii)親友不離;(iii)心常喜樂;(iv)臨終不悔;(v)身壞生天。
(2)修習慈心觀
笫二種對付瞋恚的方法是修慈愛。我們應當勤修慈愛心,這是化解瞋恚的最佳辦法。
(i)慈梵住﹕([清淨道論]第九章)
慈心的修習是一種梵住(Brahmavihāra)或是四無量心 (Appamañña)之一。它不是世俗的愛欲,而是一種平等地普願一切衆生都安樂的善願。慈愛是一種美心所,屬于無瞋心所。
根據論師所說;初修慈心觀的人不能取以下的對象來修習:
(1)不愛的人;(2)極愛的朋友;(3)敵人;(4)無關者(無瞋或愛者);(5)異性;(6)死人。
對不愛者修習慈心將導至疲倦,對極愛者修慈也極困難,對敵人隨念則會起瞋心,對無關系的人修慈也會導至疲倦,對異性修慈會引起貪欲,對已死之人修慈則不能得定。
慈心觀的修習的次第﹕(1)應先對自己散播慈愛,(2)接下來是親愛者,(3)無關者,(4)以及怨敵者。
[慈愛經]經文
以下引佛向五百位比丘開示的[慈愛經] ([南傳大藏經],[經集]蛇品第8經,法增譯)這是因爲比丘衆在樹林修禅時,樹神來搗亂,令比丘衆無法住下去,他們回去向佛報告後,佛爲他們開示此經,比丘衆再回原地時先修慈愛,樹神因而爲慈心所感化;
如是修習之賢善,以此親證寂清涼,
常養勤快與真誠,正直言語意和婉,
待人和藹不驕慢。知足易養俗務少,
檢樸六根悉平靜,謹慎謙虛不俗攀。
慎勿違犯纖細罪,以免將來智者诃,
應常散發慈愛心,惟願衆生得福安。
普願一切諸衆生,心常喜悅住安樂。
凡有生命強或弱,高壯中等矮粗細,
可見或是不可見,居于鄰近或遠方,
…
《佛教四護衛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