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P9

  ..续本文上一页 ├─智慧

   ├─三业随智慧行 ├─解脱

   │ └─解脱知见

   └─知 三 世无碍

  

  【纪】此章、净名因疾说法,不出四谛法门。是身无常下、先说分别观自身,厌苦、断集;观四念处,知五阴、诸入所共合成。此可厌恶、当乐佛身下,次观佛身,慕灭、修道。明法身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乃至五分无漏法,四无量心──梵天亦修此而量不同,仅能遍一世界,圣则随分修习──,六波罗密,六通──本心无碍,是谓神通──、三明,三十七道品──小乘亦有生灭道品,对治烦恼而起者,此则为平等法性,菩提烦恼皆同──,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从如是无量清净善法所生。在众生身中,观苦、不净──即是事观──,无常、无我──即是理观──,如来涅槃四德中、即常、乐、我、净耳。从业缘现句:吾人当知业为过去身中未断之贪、爱、生因,与夫父母、四大之性缘相合,便现此身。设有因无缘、或有缘无因,皆不能生此身也。百一病恼句:人身有四大痛苦,苦即恼义。地、水、火、风各有百一病恼,共为四百四病恼。

  

  丁二 从心起行

  戊一 直心正念真如

  

  【纪】此章、通摄弟子、菩萨二品。直心正念真如,即回事向理,不立一法,以法皆事故。一起法见、佛见,便违真如本体也。

  

  己一 弟子品

  

  【释】夫“闻法发心”之后,继之以“从心起行”者,全心成行,全行成心,三心总摄众行,众行集显三心,虽复三心一行中发,众行一心中修,然亦不废前后层次,秩焉无紊,成厥条贯。初由胜解开发觉心,虽复遍修众行、广历万法,而唯念念求证真如法性。确立不拔,直往无前,把持要津,截断凡圣,慧剑挥空,佛魔齐斩,是所谓实际理地不留一尘者。迨夫离念相应,触证真如,显如实空即是如实不空,净德深淳充周法界。由不可思议之熏起不可思议之变,妙用繁兴,靡从轨则。虽然,未应胜善独居,还得昏蒙兼济;尽而不尽,寓之无竟,大悲方便等虚空界,利乐众生穷未来际。故由直心进乎深心,遂终之以大悲心也。夫不可思议解脱之妙行,即俗而真,即真而俗;即事而理,即理而事;即自而他──自即菩萨,他即众生,自即个人,他即社会──,即他而自;即人而境,即境而人;即色而心,即心而色;即因而果,即果而因。然此经标佛国为宗,归宗有在,故专从化他一面以明之。夫净名者,即是真如实相,亦即直心正念真如。从本以来,唯是一心,名之真如。无真如名,非可修相,非可证相,拟心即错,起念斯乖;小乘之真慧所不能到,大士之俗智亦不能契。故声闻魁首、菩萨班头,均被弹诃也。而先之以弟子品者,从信满发心,经十住行,多修定慧,近于二乘,第知而不滞、过而不留耳。观善财十住、十行间所参多比丘者,可知之矣。故佛国品师资感应,染净隐现,从不可思议心涌不可思议境,观不可思议境发不可思议心,依不可思议心起不可思议教,闻不可思议教得不可思议益。诸佛华严初成正觉,于海印三昧中一念炳现微尘刹土、十世古今,顿从佛地诠显历劫修行诸菩萨法是也。次、方便品兼谈小乘之法,示疾说法,开发胜心,犹佛华严入法界品,祇园会上已有舍利弗等声闻僧众。文殊师利游化,意同净名示疾,善财乃因之发心也。此弟子品,净名弹诃舍利弗等,正犹善财参学德云等耳。华严以策进行人至于佛地为宗,故就他之益自者以明。此经以摄受众生净乎佛国为宗,故就自之益他者以明。宗本无本,遇缘即宗;建宗有殊,行法斯异;行法虽异,程序同也。

  

  弟子品第三

  

  【释】师资礼道,不违世间。师视资如弟,以兄自居;资事师如父,以子自处;相影合称,故名弟子。然如来为三界大师、四生慈父,孰非弟子、而独标名声闻众者何哉?盖释尊忍土之教法,虽复从大施小,回小成大,而化仪则存乎声闻。舍家从佛,为法眷属,住持三宝,宏范三界,从闻生解,事事资承,弟子之仪,事理圆足。不同俗人虽信佛而在家奉事君亲,大士虽契佛而随处游化世间。故弟子之名义,有广有狭:广虽遍及一切,狭则专属声闻。又依大乘经之广义,皆称佛子;此依小乘经以称为弟子,故专指声闻也。然此应名弟子述昔被呵斥因缘辞不堪往维摩诘问疾品,今略之、故但标名弟子品第三也。

  

  庚一 净名运悲感慈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

  

  【释】现疾运悲,回果向因;兴念佛慈,回因向果。寝床、即证真如法性。智悲同现,体用圆彰,如首楞严经所说上同十方诸佛慈力,下同六道众生悲仰者是也。此本属文殊领众入室后,从甚深慈悲之根本心集诸善法者;佛是具足众善法者,故念佛心为深心也。而此弟子、菩萨二品,则从佛应感边,倒显净名已曾历空一切人法证入法性,非根本智、究竟智之文殊师利不足与之对扬。从甚深不可思议心,兴甚深不可思议化,故诸弟子、菩萨咸言不堪。此为净名边之能感,此一感念,直贯至经宗分之终。下为佛边赴感之应:未入室、犹是应非所感,此犹未登地前,虽感佛应、尚同三乘应化,未见真身。入室后、虽感应相交而犹有隔,此犹佛应登地菩萨,虽现他受用身,犹是菩萨所分见之佛身,未接真身。出室至于佛前,观佛身、取佛土,乃如佛华严经普贤近在毗卢遮那佛前,居等觉地,为佛长子。感应之功,方极亲切。

  

  【纪】此章、引如首楞严经所说,上同十方诸佛慈力句:正述净名之所以仰慈也。下同六道众生悲仰句:正起净名之所以示疾也。先因仰慈以示疾,次因示疾以运悲,后因运悲而感慈。故曰:感应之功,方极亲切。

  

  庚二 弟子述缘辞往

  辛一 舍利弗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去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释】舍利弗,于声闻中智慧第一。

  

  夫树下宴坐,乃沙门之常法耳。然以宴坐为宴坐者,则亦以不宴坐为不宴坐。对待既生,分别斯炽,虽至灭尽恒、不恒行心心所法得大歇息,迨夫起心应物,依然事与真违。夫宴坐者,本无不坐,今亦无坐,坐不坐相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岂必如此树下之坐乃为宴坐?夫即事而真,则全真皆事,坐无坐相,乌有此身如枯木、心若死灰之宴坐相哉!坐即不作,经行、翘立孰非坐哉!不坐即坐,岂必舍定慧之道法,乃现穿衣、吃饭等凡夫之事哉?觅坐不坐相不可得,岂有坐则摄心缘内,起则应外缘哉?身边等见当体空寂,岂必断诸见乃能修行道品哉?烦恼之性即是涅槃,岂别有涅槃外与涅槃相对之烦恼,必断灭之乃得入涅槃哉?如是之坐即大涅槃,具足德用,佛所印可。舍利弗闻净名之说而默然者,以其所说虽说无尽说,舍利弗执法相不知其所说之谓何,故默然耳。

  

  自行则在善边策进精益,从智德明,故善财遇一善知识即得一法门也。化他则向浊边减少过患,从断德明,故净名遇一善知识即去一法执也。此一法之两面观也,亦当体之中道观也。一智一断,一得一去,如称两头,低昂时等。

  

  【纪】舍利弗段中,不于三界现身意句:谓了身意之相本不可得故。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句:谓见诸法寂灭相,乃是真定,威仪亦本来寂灭故。

  

  辛二 大目犍连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当如说法。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法随于如,无所随故;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挂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释】目犍连,古婆罗门姓;名拘律陀,印度树名。于声闻中神通第一。

  

  此经净名所诃斥诸弟子及诸菩萨,其所行者皆佛之常法也。诸人辅佛化之常,而净名赞之以奇,奇而弥常,乃因是成佛法之大。此中目连为诸居士说法,亦依佛之常式:先说施论,次说戒论,次说生天果报之论,次说乐论,次说果报过患之论,次说离世间论,次说涅槃功德。而未观察听法之众是何根性,贸然为说人天业果之法,转令起执人、我、众生、寿命之相,障其大乘善根,不能发心。故净名乃直从第七涅槃功德而说。…

《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维摩诘经别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