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经义记(卷第一)▪P2

  ..续本文上一页诸佛大悲本愿力,为九界众生说法示现种种身土,随机感应,为应法身菩萨机而示现受用法乐,亦为回小向大菩萨随分能受用而示现。类如华严所载庄严净妙华藏国土,有微尘数种种相好差别,受用此福德庄严之相,惟有此大智慧菩萨相应,名游诸佛刹土。三、应化身土,分三:一、为胜应身刹土,为未证真如菩萨之加行位、及回小向大之渐悟菩萨而示现。二、劣应身刹土,随人天机示现成佛。三、随类变化身刹土,与应机所化之众生,同一身类。承佛神力者,明无上之佛果,即是一切菩萨所趋求最究竟之妙觉果,亦即众生本具法身德之离障开显,是名诸佛圆满法身。若初发心以上之菩萨不忘失此菩提心者,终必成佛、倘刹那忘失此心,即成魔业。故一切菩萨之清净智行,一切众生之成办诸事,乃至大地山河之所安立,莫不由于承佛之神力也。

  右、随顺之意。偏袒右肩者,随顺佛愿,荷担众生之意,如楞严会上观音之上同诸佛慈力;右膝著地,即随顺众生,下同众生悲仰,与众生心体融合为一。合掌、亦名合十指爪、乃表圆满十度—─前五表福、后五表智—─具足福智。恭敬,乃仰契诸佛之心而启问也。偈者、伽陀,是讽颂义,音调整齐可讽诵故。有划一之字句,如东土之诗是也。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此赞佛究竟通达五法之智悲也。世者、时世迁流无常意,世俗虚伪无实意,即表无常无实。凡诸法在无常无实所包括之内者,谓之曰世间,如器世间及有情世间是。罗汉未入灰心灭智无余涅槃,异熟未除,仍谓之曰有情。菩萨须到金刚道后异熟空而成佛,方不谓之有情。因皆未究竟故,迁变无常故,有进有得故。不特九法界谓之世间,乃至佛受用身土,应化身土,应九法界圣凡之机而现故,亦不离世间义。世间者,即是九法界妄想分别所变现之相,及设立之名也。既由妄想分别而现,是虚假无实矣。世间名相既皆虚假无实,了其本空,则妄想遣而正智成,即为离生灭之实相真如矣。虚空华、譬如眼见空华也。虚空比真如,清净见比正智,华比世间名相,病眼比妄见。但除眼病,不用遣空;所以诸佛所空者,即是空去众生本来之空,并非另有所空之实法可空。所以即生灭当体无生灭可得,即世间当体无世间可得。如来正智,非有非无,不落二边;著有、即增益谤,落空、即损减谤,皆不契于中道。下二句、系赞佛智悲二德无有限量。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此赞佛究竟通达三自性之智悲也。明三自性,皆从缘起性—─即依他起性—─而显。一切法皆仗因托缘和合而生,而因缘所生法,皆是幻化,虽有相用而无实体可得,只有幻相幻用耳。如阳焰、似有流水相,有引动山中愚痴兽类奔赴求取之妄用;按之、毫无水之实体。此如幻相普遍一切,从佛至于地狱,即菩提、涅槃亦无不是如幻;亦依众多因缘而现起故。不能究竟通达此依他起性,种种虚妄分别,周遍计度,即是遍计执性;即有种种生灭之相。倘能即于此远离一切颠倒虚妄分别之遍计执心识,即为圆成实性。所以若执著依他起,即成遍计执矣。智不得有无者,一切法如幻而遍计非有故,不得谓有;一切法如幻而圆成非空故,不得谓无。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世间种种妄想分别,种种依正果报,皆是众生如梦之心之所显现。此如梦心即第八识,八识恒转,犹如瀑流;以刹那生灭故不得谓常,现起相续故不得谓断。此赞佛通达八识究竟之智悲也。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人、指一切众生,我、即实体。人空、即离烦恼障,法空、即离尔焰─所知─障,而皆永得清净。此赞佛通达二无我究竟之智悲也。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此总赞佛,以前乃分赞也。一切法平等性清净无二,无有生死可得。如古德云:汝等要了生死,汝等取生死来,我为汝等了之。乃至亦无有能证涅槃之佛,与佛所取涅槃之法,故无能觉、所觉之二相也。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无不取,今世后世净”。

  人若能观察佛之清净法身,本来寂静,远离生死,不生取著,则今世后世常得清净矣。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空遍计执以显一切法真如

  丙一 请佛垂许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 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从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至四卷终,皆正宗分。分两大科:初、空遍计执以显一切法真如,二、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识。今初大慧总问而佛总答,此菩萨为令众生空遍计执者。以此经中有四法门,所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各门皆摄一切法无不穷尽。如依五法而论,所谓名、相 妄想—─分别—─则摄尽一切世间有漏法;正智、如如,摄尽一切出世间无漏法。三性、亦复如是。诸法仗因托缘而起,性本空寂,相皆如幻,依如幻相假名诸法。以一切法相皆如幻从因缘而有故,有即非有;以一切法性皆空寂,如幻之有即空,空亦非空。此因缘所生法,执之则为遍计之有漏依他起;若了达如幻本空,即为圆成实之无漏依他起;故三性为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也。此菩萨依一切众生分别妄想,建立种种名相与种种问难,倘随名执实,即堕遍计执,而百八句一切皆非;以皆非故。应尽空却,以空却故,一切法皆离言绝思而契会于一真法界。所以、于下科将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识之初,先为空遍计执以显一切法皆真。若将唯识所现境为实境,行为实行,果为实果,则一切法皆成法执也。

  尔时大慧下,于请问前,必经佛先许可,所以自说姓名,请佛垂许,再以百八义问也。佛法明无我,云何说我?盖佛法所无之我,乃是外道妄执之我,凡夫贪著之我。及二乘所执著一切法有很体之法我。此人我、法我,皆烦恼之根本,妄想所依资。如了达唯识所变,众缘所起,在假相上安立假名,于是佛也、菩萨也、缘觉声闻也、乃至天、人、修罗、地狱、鬼、畜也,皆是和合假现之如幻法。大慧早已了达无我之假名相,即以随顺世间唯识所变之假我,假名为我耳。自通德名者,盖久已亲近诸佛,久已通达大乘之法,故在今会而仰问世出世最尊最上之佛也。世间解、于世间已能究竟解脱、了解之义;佛亦称无上士,合二而名也。菩萨为佛子,一切众生亦为佛子:菩萨能荷佛家业,兴办佛事,必当成佛故;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绍隆佛种故。此之佛子,乃指今会大众而名也。恣、即自由之义。我、佛自述,亦假名之我。自觉境界、各各皆有自证之不同,此之境界彼则不得而知。如人类所觉者,畜类即不能知;圣贤所知者,庸愚莫晓;本国人所知者,外人亦多莫解;推之异类,亦复如是,未曾亲自领略,均是隔阂难明。此中有修得者,有报得者,无论修得、报得,皆是唯心所变,唯识所现。故业报所招,修力所成,身心器界各见不同。犹如外道所修得一切心境,住著于所得,起邪分别,诸法真相茫然不见。即学佛者,如不得明哲开示教导,亦不能离所著。乃至于缘觉、声闻,不能知菩萨之自觉境界;菩萨初地之自觉,亦不知二地之境界;二地望三地乃至等觉,亦复如是;前者不能知后者之境界。三乘圣贤之自觉,虽可谓圣智境界,然皆有限量;唯佛能圆通遍达,究竟无碍,圣凡依正种种自觉之境,悉皆普现于大觉果海中。所以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以佛之自觉境界,虽等觉菩萨亦不能了;而佛对于等觉以下圣凡境界,无不究竟了知,故觉他智悲,无有限量。此之觉他作用,即法华所谓“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也。

  丙二 正申问答

  丁一 大慧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

  表大慧以最敬之顶而礼最尊之足,以显恭敬。

  此问迷悟根元也。念、为别境五心所之一,凡所经过之镜,于重现时能记念之作用是。在此经此段之念字,乃总指三界一切众生之有漏虚妄心心所聚,名之曰念。净念者,问如何能伏灭此妄念心而离染清净,即转识成智之意。念增长者,即问为何不能离此妄念心而反增长之也。念增长、即是迷心境,净其念、即是悟心境。见痴惑者,见、即照见,痴惑、即无明;凡有漏虚妄心发动皆由无明,问如何而能照空彼无明以断除之。惑增长者,问如何非但不能断除根本及枝末无明,而反增长起烦恼也。此四何以先问?因一切圣凡,皆因此迷悟而起故。

  “何故刹士化,相及诸外道?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何等禅境界?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

  此问诸佛教化之相也。因迷而有众生,因悟而有佛;问如何而有受教化者,有不受教化之外道者。无受者、毕竟无所受,无所取著,无一切分别之相也;以离二取相故,毕竟无所受也。次者、次第也,即金刚经所谓一切贤圣地位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之意。受者、影相也。无受次者,即问如何依此无影相法而有次第差别。何故名无受者,问如何亲证真如,非变相所缘,无影相可得,而毕竟无所受也。佛子、指菩萨言,问如何得解脱而为菩萨,为佛之法子。向下问佛子解脱往至何所,谁为生死缚,谁解脱生死,诸修禅者境界为何,为何有菩萨、缘觉、声闻、三乘。

  “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

  此问世间诸法缘起也。何作者,问造作善恶业;所作者,问善恶业所作果。俱异者,非能作亦非所作。增长者,问三界诸有之业果,由何而起,由何而流转不息也。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

  问禅定差别…

《楞伽经义记(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