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佛大悲本願力,爲九界衆生說法示現種種身土,隨機感應,爲應法身菩薩機而示現受用法樂,亦爲回小向大菩薩隨分能受用而示現。類如華嚴所載莊嚴淨妙華藏國土,有微塵數種種相好差別,受用此福德莊嚴之相,惟有此大智慧菩薩相應,名遊諸佛刹土。叁、應化身土,分叁:一、爲勝應身刹土,爲未證真如菩薩之加行位、及回小向大之漸悟菩薩而示現。二、劣應身刹土,隨人天機示現成佛。叁、隨類變化身刹土,與應機所化之衆生,同一身類。承佛神力者,明無上之佛果,即是一切菩薩所趨求最究竟之妙覺果,亦即衆生本具法身德之離障開顯,是名諸佛圓滿法身。若初發心以上之菩薩不忘失此菩提心者,終必成佛、倘刹那忘失此心,即成魔業。故一切菩薩之清淨智行,一切衆生之成辦諸事,乃至大地山河之所安立,莫不由于承佛之神力也。
右、隨順之意。偏袒右肩者,隨順佛願,荷擔衆生之意,如楞嚴會上觀音之上同諸佛慈力;右膝著地,即隨順衆生,下同衆生悲仰,與衆生心體融合爲一。合掌、亦名合十指爪、乃表圓滿十度—─前五表福、後五表智—─具足福智。恭敬,乃仰契諸佛之心而啓問也。偈者、伽陀,是諷頌義,音調整齊可諷誦故。有劃一之字句,如東土之詩是也。
“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此贊佛究竟通達五法之智悲也。世者、時世遷流無常意,世俗虛僞無實意,即表無常無實。凡諸法在無常無實所包括之內者,謂之曰世間,如器世間及有情世間是。羅漢未入灰心滅智無余涅槃,異熟未除,仍謂之曰有情。菩薩須到金剛道後異熟空而成佛,方不謂之有情。因皆未究竟故,遷變無常故,有進有得故。不特九法界謂之世間,乃至佛受用身土,應化身土,應九法界聖凡之機而現故,亦不離世間義。世間者,即是九法界妄想分別所變現之相,及設立之名也。既由妄想分別而現,是虛假無實矣。世間名相既皆虛假無實,了其本空,則妄想遣而正智成,即爲離生滅之實相真如矣。虛空華、譬如眼見空華也。虛空比真如,清淨見比正智,華比世間名相,病眼比妄見。但除眼病,不用遣空;所以諸佛所空者,即是空去衆生本來之空,並非另有所空之實法可空。所以即生滅當體無生滅可得,即世間當體無世間可得。如來正智,非有非無,不落二邊;著有、即增益謗,落空、即損減謗,皆不契于中道。下二句、系贊佛智悲二德無有限量。
“一切法如幻,遠離于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此贊佛究竟通達叁自性之智悲也。明叁自性,皆從緣起性—─即依他起性—─而顯。一切法皆仗因托緣和合而生,而因緣所生法,皆是幻化,雖有相用而無實體可得,只有幻相幻用耳。如陽焰、似有流水相,有引動山中愚癡獸類奔赴求取之妄用;按之、毫無水之實體。此如幻相普遍一切,從佛至于地獄,即菩提、涅槃亦無不是如幻;亦依衆多因緣而現起故。不能究竟通達此依他起性,種種虛妄分別,周遍計度,即是遍計執性;即有種種生滅之相。倘能即于此遠離一切顛倒虛妄分別之遍計執心識,即爲圓成實性。所以若執著依他起,即成遍計執矣。智不得有無者,一切法如幻而遍計非有故,不得謂有;一切法如幻而圓成非空故,不得謂無。
“遠離于斷常,世間恒如夢,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一切世間種種妄想分別,種種依正果報,皆是衆生如夢之心之所顯現。此如夢心即第八識,八識恒轉,猶如瀑流;以刹那生滅故不得謂常,現起相續故不得謂斷。此贊佛通達八識究竟之智悲也。
“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焰,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
人、指一切衆生,我、即實體。人空、即離煩惱障,法空、即離爾焰─所知─障,而皆永得清淨。此贊佛通達二無我究竟之智悲也。
“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
此總贊佛,以前乃分贊也。一切法平等性清淨無二,無有生死可得。如古德雲:汝等要了生死,汝等取生死來,我爲汝等了之。乃至亦無有能證涅槃之佛,與佛所取涅槃之法,故無能覺、所覺之二相也。
“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是名無不取,今世後世淨”。
人若能觀察佛之清淨法身,本來寂靜,遠離生死,不生取著,則今世後世常得清淨矣。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空遍計執以顯一切法真如
丙一 請佛垂許
爾時、大慧菩薩偈贊佛已,自說姓名:“我名爲大慧,通達于大乘; 今以百八義,仰咨尊中上”。世間解之士,聞彼所說偈,觀察一切衆,告諸佛子言:“汝等諸佛子!今皆恣所問,我當爲汝說,自覺之境界”。
從爾時大慧菩薩偈贊佛已,至四卷終,皆正宗分。分兩大科:初、空遍計執以顯一切法真如,二、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識。今初大慧總問而佛總答,此菩薩爲令衆生空遍計執者。以此經中有四法門,所謂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各門皆攝一切法無不窮盡。如依五法而論,所謂名、相 妄想—─分別—─則攝盡一切世間有漏法;正智、如如,攝盡一切出世間無漏法。叁性、亦複如是。諸法仗因托緣而起,性本空寂,相皆如幻,依如幻相假名諸法。以一切法相皆如幻從因緣而有故,有即非有;以一切法性皆空寂,如幻之有即空,空亦非空。此因緣所生法,執之則爲遍計之有漏依他起;若了達如幻本空,即爲圓成實之無漏依他起;故叁性爲一法界大總相法門也。此菩薩依一切衆生分別妄想,建立種種名相與種種問難,倘隨名執實,即墮遍計執,而百八句一切皆非;以皆非故。應盡空卻,以空卻故,一切法皆離言絕思而契會于一真法界。所以、于下科將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識之初,先爲空遍計執以顯一切法皆真。若將唯識所現境爲實境,行爲實行,果爲實果,則一切法皆成法執也。
爾時大慧下,于請問前,必經佛先許可,所以自說姓名,請佛垂許,再以百八義問也。佛法明無我,雲何說我?蓋佛法所無之我,乃是外道妄執之我,凡夫貪著之我。及二乘所執著一切法有很體之法我。此人我、法我,皆煩惱之根本,妄想所依資。如了達唯識所變,衆緣所起,在假相上安立假名,于是佛也、菩薩也、緣覺聲聞也、乃至天、人、修羅、地獄、鬼、畜也,皆是和合假現之如幻法。大慧早已了達無我之假名相,即以隨順世間唯識所變之假我,假名爲我耳。自通德名者,蓋久已親近諸佛,久已通達大乘之法,故在今會而仰問世出世最尊最上之佛也。世間解、于世間已能究竟解脫、了解之義;佛亦稱無上士,合二而名也。菩薩爲佛子,一切衆生亦爲佛子:菩薩能荷佛家業,興辦佛事,必當成佛故;而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紹隆佛種故。此之佛子,乃指今會大衆而名也。恣、即自由之義。我、佛自述,亦假名之我。自覺境界、各各皆有自證之不同,此之境界彼則不得而知。如人類所覺者,畜類即不能知;聖賢所知者,庸愚莫曉;本國人所知者,外人亦多莫解;推之異類,亦複如是,未曾親自領略,均是隔閡難明。此中有修得者,有報得者,無論修得、報得,皆是唯心所變,唯識所現。故業報所招,修力所成,身心器界各見不同。猶如外道所修得一切心境,住著于所得,起邪分別,諸法真相茫然不見。即學佛者,如不得明哲開示教導,亦不能離所著。乃至于緣覺、聲聞,不能知菩薩之自覺境界;菩薩初地之自覺,亦不知二地之境界;二地望叁地乃至等覺,亦複如是;前者不能知後者之境界。叁乘聖賢之自覺,雖可謂聖智境界,然皆有限量;唯佛能圓通遍達,究竟無礙,聖凡依正種種自覺之境,悉皆普現于大覺果海中。所以法華經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以佛之自覺境界,雖等覺菩薩亦不能了;而佛對于等覺以下聖凡境界,無不究竟了知,故覺他智悲,無有限量。此之覺他作用,即法華所謂“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是也。
丙二 正申問答
丁一 大慧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承佛所聽,頂禮佛足,合掌恭敬,以偈問曰:“雲何淨其念?雲何念增長?雲何見癡惑?雲何惑增長?”
表大慧以最敬之頂而禮最尊之足,以顯恭敬。
此問迷悟根元也。念、爲別境五心所之一,凡所經過之鏡,于重現時能記念之作用是。在此經此段之念字,乃總指叁界一切衆生之有漏虛妄心心所聚,名之曰念。淨念者,問如何能伏滅此妄念心而離染清淨,即轉識成智之意。念增長者,即問爲何不能離此妄念心而反增長之也。念增長、即是迷心境,淨其念、即是悟心境。見癡惑者,見、即照見,癡惑、即無明;凡有漏虛妄心發動皆由無明,問如何而能照空彼無明以斷除之。惑增長者,問如何非但不能斷除根本及枝末無明,而反增長起煩惱也。此四何以先問?因一切聖凡,皆因此迷悟而起故。
“何故刹士化,相及諸外道?雲何無受次?何故名無受?何故名佛子?解脫至何所?誰縛、誰解脫?何等禅境界?雲何有叁乘?唯願爲解說!”
此問諸佛教化之相也。因迷而有衆生,因悟而有佛;問如何而有受教化者,有不受教化之外道者。無受者、畢竟無所受,無所取著,無一切分別之相也;以離二取相故,畢竟無所受也。次者、次第也,即金剛經所謂一切賢聖地位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之意。受者、影相也。無受次者,即問如何依此無影相法而有次第差別。何故名無受者,問如何親證真如,非變相所緣,無影相可得,而畢竟無所受也。佛子、指菩薩言,問如何得解脫而爲菩薩,爲佛之法子。向下問佛子解脫往至何所,誰爲生死縛,誰解脫生死,諸修禅者境界爲何,爲何有菩薩、緣覺、聲聞、叁乘。
“緣起何所生?雲何作所作?雲何俱異說?雲何爲增長?”
此問世間諸法緣起也。何作者,問造作善惡業;所作者,問善惡業所作果。俱異者,非能作亦非所作。增長者,問叁界諸有之業果,由何而起,由何而流轉不息也。
“雲何無色定?及與滅正受?雲何爲想滅?何因從定覺?”
問禅定差別…
《楞伽經義記(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