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略释▪P7

  ..续本文上一页,而以圆觉心为立场,则本文之义可如下释。以一切如来妙圆觉心为立场而说,本来无对待烦恼而说之菩提法,及对待生死而说之涅槃法,其成佛不成佛及轮回非轮回,亦不成问题。

  若合前喻,则就虚空说;本来无华,亦无华灭之事。就真金体说:本来无一切杂质,亦不可说销除杂质而后有金体,义可参互发明。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

  生空涅槃,是佛权说,使了生死出轮回。声闻所圆境界,但证生空,是以身心、语言,皆悉断灭,无复三界受生之事。然而法执犹存,终不能证净圆觉心。譬诸眚人,已能著力除去空中狂华,使不复起;然而幻翳未去,终不能见虚空本体。故云: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

  “何况能以有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二语承上启下,谓声闻以生空智尚不能测度圆觉,凡夫以有思维心──即世间智慧,更何能测度圆觉!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先喻说,后法说。萤火、喻世智,即有思维心,亦即轮回见。萤火似火而非真火,世智似智而非无漏之真智。须弥、此云妙高。须弥山、喻圆觉。大寂灭海、即指圆觉。大者,竖穷横遍义,寂灭者,无声形可求义,海者、不可测度义。

  本章所明自悟境界,至本节已明白决定,须以圆觉心为根据。此圆觉境界,尚非已出轮回之声闻小智所能到,故更不可以轮回之众生妄见而妄加测度。正见先立,下更正劝息妄。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此下为劝息妄之语。轮回根本即妄心,妄心依无明而起,虚妄心断则真实心显。先者、当务之急也。语云:不用求真,但期息妄;即先断无始轮回根本之谓也。

  “善男子!有作思维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维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有作思维,即用攀缘心而起之一切思维,故云:从有心起。此种思维,皆是由根尘相对所成之经验习气──参看普眼章──,亦皆是妄想,常人名之为心,却非真心。故云: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比之如空华而已。此表显由妄心而起妄见之相。用此思维辩于佛境者,即谓用此由妄心而起之妄见,以推测圆觉境界,其所推测者,比之如空华所结之空果,实为妄中之妄;故云:展转妄想,无有是处。此息妄所以为当务之急也。

  己四 结斥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数语结斥三疑非正问。浮心、谓六尘缘影之心。巧见、邪僻不正之见。依于妄心邪见,即非求于圆觉之方便,故云:不能成就圆觉方便。下二语结斥。实则三问为初心应有之疑,此疑未释,即于自己圆觉本具、佛道本成之理,未能信入,而自悟境即未能决定,难免向外驰求之弊;不悟明珠藏于衣底,穷露他方,可怜悯者,比比然矣!金刚藏代设三难,欲借世尊金言,使末世初心、生决定信心,非金刚藏自有此疑。世尊斥非正问,在使学者知所措心,非斥金刚藏也。金非销有,善思念之!

  戊二 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意而说偈言:“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思维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思维犹幻化,何况诸虚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丁二 悟他境——弥勒章

  上章自悟,乃根本智境界,悟得本具觉性本来成佛,故能生起上求佛道之决定信。本章悟他,乃后得智境界,辨明轮回根本何在?轮回几种?菩提几等?设诸教化方便,故能发挥下度众生之大悲心。

  弥勒菩萨,梵语弥怛里耶,此云慈氏,乃一生补处菩萨,次补佛位,世尊授记在本世界成佛,化度众生之人。善能了达本世界众生心境,故为本章发问之师。

  戊一 长行

  己一 启请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耀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大悲世尊至起循环见,领前章义,谢生信益。秘密藏者,众生本具圆觉,本来成佛;而此佛性即覆在轮回生死无明炽然之众生心中,此义既非凡情可知,亦非浅识能测,故称秘密。如金在矿,称为宝藏,故云秘密藏。重重法喻,广为开示,故令大众深悟轮回。以有思维心起轮回见,即名邪见;随顺净圆觉心,自悟佛性本具,是为正见。故云:分别邪正。喻之如眼,以能正见故,谓之道眼。于此深渊难测之佛性,未能明了,则必有所疑畏;既明了已,即无复畏,故云无畏道眼。大涅槃惟佛乃证,但以明了佛性本具、佛道本成故,亦能生其决定信心,不再以轮回心起轮回见,故云于大涅槃云云。世尊以下,复陈问辞。上章云“先断无始轮回根本”,本章重在下度,故即紧承前语首问轮回根本何在,以明化度之要。故以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二语,为问意之总。大寂灭海,即指圆觉。

  下更详问:一者、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二者、修佛菩提几等差别?三者、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慧目、即道眼。心镜者,喻心如镜。慧目既清,心镜自明,故能圆悟。惟愿不舍至无上知见,陈希愿之切。

  己二 许说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无生忍者,忍、即智也。心悟真如实相而证不生不灭,此智名无生忍。余文易知。

  己三 正答

  庚一 答轮回根本问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间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此节正答轮回根本。自善男子至故有轮回,先明轮回所从有之故。由于恩爱与贪欲,且非一种恩爱贪欲,故云种种。从无始际者,众生从本以来即有无明,展转妄想,而有种种恩爱贪欲。非可云本来无有,自某时期始有;亦如金矿,从本以来杂于沙石,非自某时始杂沙石。

  若诸世界至爱为根本,正明轮回根本所在。卵生如禽类、鱼类;胎生如人类、兽类;湿生如蛐蜒之类;化生或从此物变为彼物,如孑孑变为蚊,或从无形而变为有形,如天神之忽然化生。四生皆有阴阳之性,故有淫欲,随其性欲之轻重,而成就其种性与生命。故云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以下,点出爱为轮回根本。

  此中爱欲二字,义则爱广于欲。欲以淫欲为最,其次、别粗细五欲:粗五欲所谓财、色、名、食、睡,细五欲所谓色、声、香、味、触。四生之成就性命,专在淫欲;如人入胎,即欲性使然。性命既以欲因而成就,则于此继续存在之一期间,所受皆为欲境。直可云欲存则生命存,生命存则欲存。爱为十二因缘之一,即十二有支之一支,有情依我我所而生爱著,如鸟住巢,即已落在范围圈套之中,依于限量而成分段生死。推原其本,即从爱缘取,取缘有,乃至三世流转,循环不绝,故云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二句,详明爱、欲之别,及所以起轮回性之故。诸欲者,不专指狭义之淫欲,亦兼及粗细五欲。诸欲助发爱性,如水生波,波还荡水;爱为欲所从生,欲复助爱相续,爱性不断,故令生死相续。此依十二因缘流转门之理,法尔如是。故还灭门之了脱生死,仍以断爱为先。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此节承上文以示爱与欲与命之关系,启下文以正答轮回几种性。欲因爱生者,如男女相爱而后有淫欲之事发生。命因欲有者,因有淫欲之事而后身命得所寄托而有。身为淫欲之本,命乃依身而存。爱护生命之心,仍由爱护身体而来,故云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生时托欲而来,生已得命而住,故云爱欲为因,爱命为果。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推之将来,亦复如是。明乎此,乃可进言轮回几种性矣。

  庚二 答轮回有几种性问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自此以下正答轮回之性有三:其一、恶种性,其二、善种性,其三、不动性。此明恶种性,以造十恶业而生上品地狱,中品饿鬼,下品旁生。首五句显造业之由,欲境背于爱心者为违,顺于爱心者为顺,故云:由于欲境起诸违顺。憎嫉、由背爱心之违境而生,故云境背爱心而生憎嫉。憎嫉既生,十恶斯作,故云造种种业。由是恶种性成,生诸恶趣,故云是故复生地狱、饿鬼。不云旁生者,举其显者、著者以概其余耳。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此明善种性,一名厌业道,即厌离恶业者所生之道也。。既厌恶业,勤修善道,善之上品生天,中品生人,下品修罗,故云舍恶乐善,复现天、人。不言修罗,可以概知。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

  此明不动性。前文上品善所生之天,应断至六欲天,因知欲可厌,未能离欲,故仍未超欲界。今明不动业,乃禅定所感,应通指色界及无色界。色界即:一、离生喜乐地,二、定生喜乐地,三、离喜妙乐地,四、舍念清净地。无色界即:一、空…

《圆觉经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