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略释▪P6

  ..续本文上一页在自悟境上设为问答。

  金刚、坚利之义,藏、最深之义。金刚藏菩萨智慧坚利,能入如来秘密之藏,故当本章发问之师。

  戊一 长行

  己一 启请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大悲世尊至渐次方便,总括前三章所开示之境及行。如此开示,能与众生启蒙发昧之益,而在此会之众,亲闻法音,其心开意解,更如病目之幻翳已除而得清净,故云与诸众生云云。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

  问意直承前章“始知众生本来成佛”语,分三义设难,此一义也。意谓:因有一切无明始名众生,无一切无明始名成佛,今谓众生本来成佛,则是众生不应复有无明!义既相违,故以何故伸问。

  “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此二义也。若说众生本有无明,即非本来成佛,何故复说众生本来成佛耶?以上二义,按之逻辑,均不能通。是众生本来成佛之言,根本不能成立。

  “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此三义也。再深进一层,假设众生本来成彿,无明非本有而是后起的;则一切已成之佛,皆应再起无明,故问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且无明如可再起,则何必成佛。

  “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既陈问辞,请决疑情,因此疑义甚深难知,故称秘密藏,必得了义开示,方可使现会及末世永断疑悔。何则?上陈三疑,胥因未能信入众生本来成佛之义,即是不能了解真如净觉,众生本具,非待外求,此于自悟境上未能决定,则上求佛道之目标无从建立。信心既不能起,即使勉强修行,不免中途疑惑恼悔也。

  己二 许说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所问之义,即是如来所证甚深秘密究竟方便;以之开示菩萨,即为最上教诲,了义大乘;依之修学,即可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故赞金刚藏乃能发起斯问。

  己三 正说

  庚一 就遍计执以明妄不到真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自此以下为佛正说,约分四节:其一、就遍计执以明妄不到真。其二。就圆成实以明真不成妄。其三、就依他起以明销妄成真。其四、开示正见而正劝息妄。

  一切世界、概指所有一切情器世界;始终生灭,约有情世界;前后有无,情器所共;聚散起止,约器世界。念念者,刹那之义。念念相续,循环往复,即轮回相。意谓一切若情、若器之世界,其始终生灭等,无非念念相续,循环往复之轮回相。在此轮回相中,种种欣取及种种厌舍,无非妄情计度,即无非轮回;故云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谓仍在妄情之中;而辩圆觉,谓辩明圆觉境界,即隐指所陈之疑。彼圆觉性,谓由妄计所辩之圆觉性,意即谓以妄情测度圆觉,终不能到圆觉真境;且所辩明之圆觉性,亦即同于妄情而成流转。犹之带绿色眼镜,所见一切皆绿。若欲以此虚妄名言,免除轮回,决无是理。故云:若免轮回:无有是处。此先法说,下更喻说。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目数动而成眩,则湛水能摇。定、瞪也,眼久瞪而发劳,则火成旋转;月因云驶而觉运;岸以舟行而见移。此皆眼家之错幻,是以见不到真。以喻未出轮回之妄心,辩于圆觉,则本非流转之真如觉性,亦如水摇、火转、月运、岸移,而呈流转之相,故云亦复如是。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诸旋未息,谓目正动,眼正定,云正驶,舟正行而未止息之时。彼物先住而不可得者,彼物、即指所见之物,谓欲使水先停住其摇相,火先停住其转相,月先停住其运相,岸先停住其移相,是必不可能的。此世间常事,虽明知其动摇诸相为妄,亦不能强于先止其妄。下更以法合喻,意谓动目观水成摇,尚可以目不动时而得水本不摇之真相;定眼观火成转,尚可于眼不定时而得火本非转之真相;乃至月本不运,岸本不移,亦然。至于轮转生死之垢心,久远以来,胥在妄法之中,曾未得暂时清净,以此等垢心观于圆觉,无论辩至若何程度,无非遍计所执之虚妄境界,其所计度之圆觉性,未有不同于流转,如彼诸物之旋复者。故置何况一语,深切明之,即谓垢心无时清净,更不如目有时而不动,眼有时而不定也。以此义故,汝等用生灭妄心测度圆觉,而不知圆觉本具,无明本空,故不能见到众生本来成佛之真实义理,是以有此三种疑惑。此先总呵三惑为遍计所执,不能辩到圆觉真境。

  庚二 就圆成实以明真不成妄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

  幻翳、喻无明,空华、喻身心,世界诸烦恼相。幻翳除则空华灭,无明除则身心世界空。幻翳只虚妄之法,无实体性,非相待安立,是以灭已则不更起。无明等法,亦复如是。此先高一层设喻,以示无明等法虚妄无体,断已即无复生之可言。

  “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

  虚空、喻圆觉,即真如净性,亦即众生本来成佛之佛性。空华、是眚者妄见,非实有起灭之物。虚空之中,亦无空华起灭之处。说空华于虚空中灭,已非净目之观,更不可硬指虚空之中,既有华灭,必有华起,因而询其更起之时。故即释云:空本无花,非起灭故,意即空中本无空华,华亦本非起灭。

  两小段概用喻说:可以隐释第三难。如答云:无明本无起灭,故不得谓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圆觉性中本无一切烦恼,更何论其复生,故更不得问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圆觉照离于华、翳。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此段法喻互成。夫以未出轮回,说有生死,对了生死,说名涅槃,皆是众生边事。犹之目眚未愈,见有华翳,幻翳若除,见空华灭,皆是眚者之事。生死如空华,涅槃如华灭,故云:生死涅槃,同于起灭。离者、如云不相干之义,无交涉之义。虚空圆澄,本来无华,实与华翳了无交涉。妙圆觉照,本来无妄,实与无明妄法毫不相干,故云妙圆觉照离于华翳。亦即圆成实性从本无妄,非某一时期而可有妄法也。

  善男子下,隐释一、二两问。非是暂有,即是虚空常有,亦不妨眚者复有华翳;以显佛性常有,亦不妨众生复有一切无明。此隐释第一难。亦非暂无,即眚者虽有华翳,而虚空亦不因之暂无;以显众生虽有无明,而佛性亦不因之而暂无,故可说本来成佛。此隐释第二难。况复者,非可比况之意。随顺者,不能为碍之意。虚空非因无华医时而暂有,亦不因有华翳时而暂无,是虚空之性常存,既可随顺华翳之起灭而无碍,则如来圆觉随顺一切法,乃为虚空等一切法之平等本性,尤非虚空所能比况。故圆觉妙性,自非因无无明而暂有,亦不因有无明而暂无,其随顺一切法而无碍,可以例知而悟佛性常存矣。

  庚三 就依他起以明销妄成真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上来华翳之喻,似已服人之口,犹未服人之心。兹更设金矿之喻以通释三惑;而成立众生本来成佛之理。众生如矿,佛如金,无明如沙泥等杂质。由众生修习永断无明至于成佛,譬如以钢矿炼销除一切杂质而成纯金。言简而义明,故云如销金矿。金非销有,可见金本来是有。虽矿中之金本来是有,仍不妨说矿中仍有一切杂质尚未销除;以显虽云众生本来成佛,亦不妨说复有一切无明。此可以解初间之疑。既已成金,不重为矿,即成金后不再起杂质,显无后起无明。经无穷时,金性不坏,显一切如来不应复生一切烦恼。可解第三间之疑。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即矿中本有杂质之时,而金亦本来成就;以显众生虽有无明,亦可说本来成佛。即可解第二问之疑。

  在众生位,此圆觉清净心,如金在矿。心上妄有无明为一切染法种,如矿中妄有杂质。然矿中之金,即是本来真金之体,故众生本具之圆觉,即是真如清净体,而为一切净善法种。本来之金,虽非因销而有,然而不销则不显;是以众生本具圆觉,不修则不显。及至既销成金,仍是显发本来成就之纯金;则修至成佛,亦是显发本来成就之圆觉。如是销金之事,即如引发本具佛性之功,是以众生本来成佛,理不倾动。故云: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庚四 开示正见而正劝息妄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首先提出一个“一切如来妙圆觉心”,即示修大乘者欲求圆觉,即应立定脚跟,以圆觉心为立场而生其正见,不得复以二乘小慧、凡夫世智、展转测度,自堕戏论。此自悟境之根本点,不可忽也!此义既明,则文义迎刃而解。

  菩提者,对烦恼之觉照。涅槃者,对生死之解脱。在众生位有烦恼、有生死,故可对待烦恼生死而说菩提涅槃。乃至成佛不成佛、轮回非轮回,皆是就众生立场说。本经以圆觉为境,即应离开众生等一切立场…

《圆觉经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