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自悟境上設爲問答。
金剛、堅利之義,藏、最深之義。金剛藏菩薩智慧堅利,能入如來秘密之藏,故當本章發問之師。
戊一 長行
己一 啓請
于是金剛藏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爲一切諸菩薩衆,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衆生開發蒙昧;在會法衆,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
大悲世尊至漸次方便,總括前叁章所開示之境及行。如此開示,能與衆生啓蒙發昧之益,而在此會之衆,親聞法音,其心開意解,更如病目之幻翳已除而得清淨,故雲與諸衆生雲雲。
“世尊!若諸衆生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
問意直承前章“始知衆生本來成佛”語,分叁義設難,此一義也。意謂:因有一切無明始名衆生,無一切無明始名成佛,今謂衆生本來成佛,則是衆生不應複有無明!義既相違,故以何故伸問。
“若諸無明衆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
此二義也。若說衆生本有無明,即非本來成佛,何故複說衆生本來成佛耶?以上二義,按之邏輯,均不能通。是衆生本來成佛之言,根本不能成立。
“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
此叁義也。再深進一層,假設衆生本來成彿,無明非本有而是後起的;則一切已成之佛,皆應再起無明,故問以何時複生一切煩惱。且無明如可再起,則何必成佛。
“惟願不舍無遮大慈,爲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爲末世一切衆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既陳問辭,請決疑情,因此疑義甚深難知,故稱秘密藏,必得了義開示,方可使現會及末世永斷疑悔。何則?上陳叁疑,胥因未能信入衆生本來成佛之義,即是不能了解真如淨覺,衆生本具,非待外求,此于自悟境上未能決定,則上求佛道之目標無從建立。信心既不能起,即使勉強修行,不免中途疑惑惱悔也。
己二 許說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衆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所問之義,即是如來所證甚深秘密究竟方便;以之開示菩薩,即爲最上教誨,了義大乘;依之修學,即可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故贊金剛藏乃能發起斯問。
己叁 正說
庚一 就遍計執以明妄不到真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未出輪回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
自此以下爲佛正說,約分四節:其一、就遍計執以明妄不到真。其二。就圓成實以明真不成妄。其叁、就依他起以明銷妄成真。其四、開示正見而正勸息妄。
一切世界、概指所有一切情器世界;始終生滅,約有情世界;前後有無,情器所共;聚散起止,約器世界。念念者,刹那之義。念念相續,循環往複,即輪回相。意謂一切若情、若器之世界,其始終生滅等,無非念念相續,循環往複之輪回相。在此輪回相中,種種欣取及種種厭舍,無非妄情計度,即無非輪回;故雲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未出輪回,謂仍在妄情之中;而辯圓覺,謂辯明圓覺境界,即隱指所陳之疑。彼圓覺性,謂由妄計所辯之圓覺性,意即謂以妄情測度圓覺,終不能到圓覺真境;且所辯明之圓覺性,亦即同于妄情而成流轉。猶之帶綠色眼鏡,所見一切皆綠。若欲以此虛妄名言,免除輪回,決無是理。故雲:若免輪回:無有是處。此先法說,下更喻說。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複如是。
目數動而成眩,則湛水能搖。定、瞪也,眼久瞪而發勞,則火成旋轉;月因雲駛而覺運;岸以舟行而見移。此皆眼家之錯幻,是以見不到真。以喻未出輪回之妄心,辯于圓覺,則本非流轉之真如覺性,亦如水搖、火轉、月運、岸移,而呈流轉之相,故雲亦複如是。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複!是故汝等,便生叁惑。
諸旋未息,謂目正動,眼正定,雲正駛,舟正行而未止息之時。彼物先住而不可得者,彼物、即指所見之物,謂欲使水先停住其搖相,火先停住其轉相,月先停住其運相,岸先停住其移相,是必不可能的。此世間常事,雖明知其動搖諸相爲妄,亦不能強于先止其妄。下更以法合喻,意謂動目觀水成搖,尚可以目不動時而得水本不搖之真相;定眼觀火成轉,尚可于眼不定時而得火本非轉之真相;乃至月本不運,岸本不移,亦然。至于輪轉生死之垢心,久遠以來,胥在妄法之中,曾未得暫時清淨,以此等垢心觀于圓覺,無論辯至若何程度,無非遍計所執之虛妄境界,其所計度之圓覺性,未有不同于流轉,如彼諸物之旋複者。故置何況一語,深切明之,即謂垢心無時清淨,更不如目有時而不動,眼有時而不定也。以此義故,汝等用生滅妄心測度圓覺,而不知圓覺本具,無明本空,故不能見到衆生本來成佛之真實義理,是以有此叁種疑惑。此先總呵叁惑爲遍計所執,不能辯到圓覺真境。
庚二 就圓成實以明真不成妄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
幻翳、喻無明,空華、喻身心,世界諸煩惱相。幻翳除則空華滅,無明除則身心世界空。幻翳只虛妄之法,無實體性,非相待安立,是以滅已則不更起。無明等法,亦複如是。此先高一層設喻,以示無明等法虛妄無體,斷已即無複生之可言。
“亦如空華滅于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
虛空、喻圓覺,即真如淨性,亦即衆生本來成佛之佛性。空華、是眚者妄見,非實有起滅之物。虛空之中,亦無空華起滅之處。說空華于虛空中滅,已非淨目之觀,更不可硬指虛空之中,既有華滅,必有華起,因而詢其更起之時。故即釋雲:空本無花,非起滅故,意即空中本無空華,華亦本非起滅。
兩小段概用喻說:可以隱釋第叁難。如答雲:無明本無起滅,故不得謂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圓覺性中本無一切煩惱,更何論其複生,故更不得問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
“生死、涅槃同于起、滅,妙圓覺照離于華、翳。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複如來圓覺隨順而爲虛空平等本性!
此段法喻互成。夫以未出輪回,說有生死,對了生死,說名涅槃,皆是衆生邊事。猶之目眚未愈,見有華翳,幻翳若除,見空華滅,皆是眚者之事。生死如空華,涅槃如華滅,故雲:生死涅槃,同于起滅。離者、如雲不相幹之義,無交涉之義。虛空圓澄,本來無華,實與華翳了無交涉。妙圓覺照,本來無妄,實與無明妄法毫不相幹,故雲妙圓覺照離于華翳。亦即圓成實性從本無妄,非某一時期而可有妄法也。
善男子下,隱釋一、二兩問。非是暫有,即是虛空常有,亦不妨眚者複有華翳;以顯佛性常有,亦不妨衆生複有一切無明。此隱釋第一難。亦非暫無,即眚者雖有華翳,而虛空亦不因之暫無;以顯衆生雖有無明,而佛性亦不因之而暫無,故可說本來成佛。此隱釋第二難。況複者,非可比況之意。隨順者,不能爲礙之意。虛空非因無華醫時而暫有,亦不因有華翳時而暫無,是虛空之性常存,既可隨順華翳之起滅而無礙,則如來圓覺隨順一切法,乃爲虛空等一切法之平等本性,尤非虛空所能比況。故圓覺妙性,自非因無無明而暫有,亦不因有無明而暫無,其隨順一切法而無礙,可以例知而悟佛性常存矣。
庚叁 就依他起以明銷妄成真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爲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複如是。
上來華翳之喻,似已服人之口,猶未服人之心。茲更設金礦之喻以通釋叁惑;而成立衆生本來成佛之理。衆生如礦,佛如金,無明如沙泥等雜質。由衆生修習永斷無明至于成佛,譬如以鋼礦煉銷除一切雜質而成純金。言簡而義明,故雲如銷金礦。金非銷有,可見金本來是有。雖礦中之金本來是有,仍不妨說礦中仍有一切雜質尚未銷除;以顯雖雲衆生本來成佛,亦不妨說複有一切無明。此可以解初間之疑。既已成金,不重爲礦,即成金後不再起雜質,顯無後起無明。經無窮時,金性不壞,顯一切如來不應複生一切煩惱。可解第叁間之疑。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即礦中本有雜質之時,而金亦本來成就;以顯衆生雖有無明,亦可說本來成佛。即可解第二問之疑。
在衆生位,此圓覺清淨心,如金在礦。心上妄有無明爲一切染法種,如礦中妄有雜質。然礦中之金,即是本來真金之體,故衆生本具之圓覺,即是真如清淨體,而爲一切淨善法種。本來之金,雖非因銷而有,然而不銷則不顯;是以衆生本具圓覺,不修則不顯。及至既銷成金,仍是顯發本來成就之純金;則修至成佛,亦是顯發本來成就之圓覺。如是銷金之事,即如引發本具佛性之功,是以衆生本來成佛,理不傾動。故雲:如來圓覺,亦複如是。
庚四 開示正見而正勸息妄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
首先提出一個“一切如來妙圓覺心”,即示修大乘者欲求圓覺,即應立定腳跟,以圓覺心爲立場而生其正見,不得複以二乘小慧、凡夫世智、展轉測度,自墮戲論。此自悟境之根本點,不可忽也!此義既明,則文義迎刃而解。
菩提者,對煩惱之覺照。涅槃者,對生死之解脫。在衆生位有煩惱、有生死,故可對待煩惱生死而說菩提涅槃。乃至成佛不成佛、輪回非輪回,皆是就衆生立場說。本經以圓覺爲境,即應離開衆生等一切立場…
《圓覺經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