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成为一个佛教徒。他曾多次说过,一个不修习戒、定、慧,只因生在一个佛教家庭就自称为佛教徒的人,并不真的是一位佛教徒。而一个人虽不自称是佛教徒,但其修习戒、定、慧,则在他眼中,那人已是一位真正的佛教徒了。遵循佛陀的教导,远比你称自己为这或为那,要重要的多了。
您是如何了解到乌巴庆老师就是您的老师?
我来自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家庭,而且,虽然我的教育程度不高;我并无大学学位,我有很强的求知欲。从还很年轻时起,我就开始遍览群籍,尤其是一些印度教的经典,如薄伽梵歌(Gita)、吠檀多(Vedanta)、奥义书(Upanishadas)等。
这些教导是如此地吸引我,以至于我觉得说,将心从各种负面不净中解脱出来,是一个人一生中,所能完成的最有意义的事。但我后来发现,仅是深思「心」本然的纯净,或了知「法」的理论,对事情根本没有助益。所以,由于一位朋友的建议与我的家庭传统之故,我开始修习「虔诚心」、很强的虔诚心。我想,虔诚心或许可以净化我那充满了不净杂染、充满了自我的心。因为藉由理智的游戏,我依然无法自这一切中挣脱出来,我于是转向心理面的、虔诚心的游戏。但除了给我短暂的舒缓外,这尝试依然以无效告终。
在我上第一次内观课程时,第一件令我震惊的事是:我发现薄伽梵歌、奥义书等书中的教导,都只是「教导」而已,它们并未提出净化心的具体做法。这些经典不断地告诉我们,「净化你的心,将其从贪爱中解脱出来,将其从瞋恨中解脱出来」。但我要如何做,才能将我的心从贪爱与瞋恨中解脱出来?只是对心作暗示是行不通的。
而同样,就在上第一次内观课程时,我找到了一个能帮助我的技法。所以,就在上该课程的彼时彼地,我决定了这技法就是我人生的道路。再四处寻找别的道路是没有意义的。佛陀这实用的教导、这由乌巴庆老师传授予我的教导,是如此的迷人、如此的引人入胜、如此的令人满足。
传统上,禅修被认为是要自社会中抽离的。为何乌巴庆老师如此重视禅修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开始,你必须先离开人群,将你的注意力转向内在,以获得心的纯净与「法」的能量。但接着,你必须回到人群中,并开始运用这能量。这就好像当你跳远时,你必须先后退几步,然后往前助跑,最后再一跃而上。就像这样,你先自人群中抽离,观察你的内在并获取能量;接着,你向前奋力一跳,重新跳回这社会,开始为这社会服务。这两个步骤是密不可分的。
佛陀离开他在家的生活六年以获得开悟。在成佛后,四十五年中,他日以继夜地服务社会。同样地,一个在「法」的道路上前进的人,并不会对他在这个社会中应尽的责任转身不顾。比起出家众,在家居士有更多世俗的责任要担负。出家众自世俗活动中出离而值得我们尊敬,但他们依旧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服务人群。
乌巴庆老师如何运用禅修来对抗政府中贪腐的问题?
他那些介入贪腐行为的同事及下属们,自然是内心充满了贪婪与贪爱(lobha)的。而当一个人修习内观后,其心中的贪爱会减弱。因此,在修习内观后,这些人不会再想要从别人身上榨取钱财。藉由教导公务员内观,乌巴庆老师自根部对治了贪腐的问题。
此外,并非每个人都是贪腐的。很多政府官员并不贪腐,但他们有工作效率不彰的问题。他们的心昏暗模糊,因此无法做出迅速有效的决定。修习内观后,心会变得愈来愈清晰,能直捣问题深处,做出快速正确的决定。这就是效率得以提升的原因。对于根除政府内部贪腐与提升政府办事效率,内观可以帮很大的忙。
可否告诉我们一些您觉得能清楚展示乌巴庆老师如何活出禅修之道的轶事?
有太多故事可说了。在这短短的访谈中,我无法讲太多。但有一件事是最突出的:无论有何诱惑或压力,他从未对真理的坚持退让过半步。你看,每个政府官员都在长官的压力下工作。这些长官包括了从政官员、部会首长、或政党领袖等,而他们经常是贪腐的。他们希望能独厚其朋友或其政党的支持者,故他们会要公务人员作出不当甚或违法的决定。
许多官员屈从了这样的压力。但由于如此正直无私,乌巴庆老师从未向这样的压力屈服过。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压力,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定,不管这会多么地令长官不悦。
政府官员面对的另一个困难就是他们有限的薪水。只要他的一个签名,这个或那个商人、进口商、企业家就能赚进数十万的钱财。普通人在此时就成了贪念的猎物。他们会想说;:「由于我的批准或我核发的执照,这个人正在钱堆中打滚。而因为我的许可,他现在才能从事这工业或商业的活动。为何我不能在这当中分一杯羹?」通常这些商人也想要从官员那边获得非法的许可,因此他们提供金额愈来愈大的贿赂以激起官员心中的贪念。这些官员终其一生从未见过数字如此庞大的金钱;他们也永远无法期待靠他们微薄的公家薪水,能累积成如此巨额的财富。所以一般人此时便会向诱惑屈服。
在此我们见到了乌巴庆老师真实优秀的人格。无论面对压力或诱惑,他总是毫无畏惧、心无偏私地克尽职责。
Namaskara gurudeva ko
kaise santa sujana!
Kitane karuna citta se,
diya Dharama ka dana.
—Hindi doha of S.N. Goenka
礼敬恩师,
如此睿智与圣洁之士,
以满溢的慈悲,
给予了法的珍礼。
—葛印卡老师法语
《依循乌巴庆老师的传承(访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