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的定义与普遍应用(S· N· Tandon)▪P3

  ..续本文上一页印度境内随处可见,向其他国家传播和平、善意,甚至在面临挑衅时抗拒战争的诱惑,试图以宽容去面对宗教狂热主义。因此建立了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但是尽管如此,太平和睦的目标依旧渺不可见。

  

  缺失是显而易见的。阿育王领悟到要改善人民的命运,他的早期做法仍有缺失。他承认单单公告宣言并无益处。唯有人民实际修持「法」,才能带来预期的结果。今日的印度或任何国家,要提供人民便利的设施,去实际修持「法」,才能让人民快乐和睦,拥有光明的前景。只有在人民本身培养出慈悲、好施、信实、纯净、温和、善良的美德时,真正的快乐和睦才会降临。阿育王透过内观的实际修持,成功地把这些美德灌输给他的人民。今日印度如果能够排除上项缺失,也会有同样成效。

  

  

  

  内观法小史

  

  内观是印度最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包含了佛陀在世时实修和施教的精髓。当时,有许多印度北部的人由于实修内观,挣脱了「苦」的桎梏,并在生活各领域中获得了极高的成就。随着时代的推移,内观传布到缅甸、斯里兰卡、泰国和其他邻近国家。在这些国家中,内观同样发挥了提升人心的效果。

  

  五个世纪后,内观这项伟大的遗产从印度消失了。内观的纯净教法在其他地方也消失了。幸好在缅甸,内观由一连串尽心奉献的老师不间断地保留下来。代代相承,历经二千余年,尽心尽力地保存了这个方法的原始纯净。

  

  在我们这个时代,葛印卡老师得到缅甸著名的内观老师乌巴庆老师的授权,重新将内观引进印度和其他八十余个国家。印度自1969年起开办内观十日课程,其他国家则始于1979年。在这段短短的时间里,在全世界成立了将近三十个内观中心,纯粹用来帮助人们修习内观。因此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有机会学习这项生活的艺术,它能够为各行各业的人带来持续的平静和快乐。

  

  

  

  不具宗派意识的修持方法

  

  虽然内观是由佛陀再度发现及教导的,但是并不能称为佛教。佛陀从来不曾称呼他的跟从者为佛教徒,他称呼他们为「法」的行者(dhammattha)53。这个方法完全不带有宗派意识的性质,任何背景的人都可以接受并应用。这个方法的基础是体认到所有的人类都面对着相同的问题,而能够根除这些问题的一个实用的方法,适用于每个人去实修。

  

  内观课程开放给所有真心想学这个方法的人,不分种族、阶级、信仰、或国籍。印度教徒、回教徒、锡克教徒、耆那教徒、佛教徒、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和其他宗教的信徒,都曾经成功地上完内观课程。除了永久性的中心以外,内观课程也曾经在中小学、大专院校、大学宿舍、图书馆、panchayatwadis, dharmasalas、寺庙、清真寺、教堂、女修道院、viharas, upasrayas, asramas、旅馆、监狱等举办54。练习过内观的各种不同背景的人,都觉得他们的品格提升了。

  

  这些成果让印度政府印象深刻,最近决定将内观引进监狱。1994年,在亚洲收容受形人最多的监狱,德里的提哈监狱举办了迄今最大规模的内观课程,有超过一千个受刑人参加。在许多地方证明了这次课程十分值得注意。监狱受刑人公开承认这次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十分独特的经验,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模式有明显的改善。类似的课程目前也在其他监狱举办,这类课程的需求正持续增加。

  

  现在,内观开始被认定为处理当今社会各种病状的可靠工具。内观被视为提升人类的方法。「法」历经每个时代也一向被视为提升人类的可靠工具。在这方面,内观和「法」应该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事实上差别在于可以从内观得到所有的好结果,却不能从「法」得到这些。这是因为「法」已经丧失其普遍通用的特质,沦为宗派之见。只要「法」恢复普遍通用的特质,「法」亦将开始发挥预期的好处。

  

  

  

  内观或「法」的普遍通用特质

  

  内观或「法」的普遍通用特质在于,开悟者所宣扬的「自我内省」。

  

  「所有在过去净化了身体、言语、意念行为的人,是由自我内省(paccavekkhana)而达成。所有将在未来净化身体、言语、意念行为的人,也唯有透过自我内省才得以实现。

  

  所有在现在净化身体、言语、意念行为的人,也唯有透过自我内省才能实现55。」

  

  

  

  愿众生快乐 BHAVATU SABBA MANGALAM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Dharma (masc. & neut.) - from dhr + man (suffix) [dharati lokan, dhriyate punyatmabhiriti va] (Halayudha-kosa, ed. Jayasankara Josi) Also, "dharanat dharma" (Sayana on Rgveda, 3.17.1)

  

  2. "saksatkrtadharmana rsayo babhuvuste “varebhyo” saksatkrtadharmabhya upadeœna mantran sampraduh" (Nirukta by Yaska)

  

  3. Maitrayanu samhita (4.9.1)

  

  4. Satapatha-brahmana (Madhyandiniya) (14.2.2.29)

  

  5. Taittiriya- aranyaka (10.62.1)

  

  6. Mahabharata (Santiparva, 108/11)

  

  7. Jain Laksanavali

  

  8. Itivuttaka-aµµhakatha, ed. Dr Nathamal Tatia (p. 47)

  

  9. Brahmanda-mahapurana, ed. Dr K.B. Sharma (p. 19)

  

  10. Abhidhana-cintamani, ed. Pt. Hargovind Sastri

  

  11. Medini-kosa, ed. Pt. Jagannatha Sastri

  

  12. Vaijayanti-kosa, ed. Pt. Hargovind Sastri

  

  13. Halayudha-kosa, ed. Jayasankara Josi (782)

  

  14. Sabdastoma-mahanidhi

  

  15. Majjhima-nikaya, Vol. I (PTS edn.) (p. xix)

  

  16. The difficult nature of these texts can be visualized from the Preface appearing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utras: "The translator knows how difficult it was to understand the Mimamsa in interpreting the Vedic rituals of the ancient Aryans and is still not sure whether he has correctly explained them." (Mimamsa Sutras of Jaimini; pub. Motilal Banasidas.)

  Obviously Dharma expounded in texts, which are not even intelligible to scholars, can be of little use to ordinary people.

  

  17. For example, those of Manu, Yajñavalkya, Kasyapa, Baudhayana, Narada, Harita, Usanas, Angiras, Yama, Atri, Samvarta, Daksa, Satatapa, Sankha, Katyayana, Gautama, Brhaspati and so on.

  

  18. "Yad± have p±tubhavanti dhamm±,

  ±t±pino jh±yato br±hmaºassa;

  athassa kaªkh± vapayanti sabb±

  yato paj±n±ti sahetu-dhamma½" (Ud±na-p±li, 1.1.2)

  

  Sa½yutta-nik±ya, 12.4.5

  

  "dh±ret²ti dhammo"

  "dhamma-saddo pakati-pariy±yo." (Mah±vagga-µ²k± on D²gha-nik±ya 1.17.17)

  

  Aªguttara-nik±ya, 4.7.7

  

  "m…

《「法」的定义与普遍应用(S· N· Tandon)》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