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像其它的现代科技,内观具有科学基础,很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它的结果就在当下,很容易借着个人经验去证实。Ehi passiko, Ehi passiko (来试看看,来试看看),是佛陀经常重复的话。这种静坐不须仪式、典礼、教条、或信念。就像学习任何其它的科技技术,不论一个人的阶级、信念、宗教信仰或国籍,只要有系统的练习都能学会。
虽然内观最重要的目标是净化内心的渣滓,它并非只是用来洗净心灵上的尘埃,用完后就丢在洗衣房的清洁剂。它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修行者在愈加深入培养出对人类生存基本特性的洞察力之后,所自然散发的香气。它是一种不论在失败还是胜利,赞美还是批评,走下坡的健康还是上升的物价,都能平静过生活的艺术。它不是压抑,而是超越感官引诱的艺术。随着修习的熟练,人自然培养出对生命基本法则的深刻洞察力,而变得和谐。人在法中变得茁壮。
科学与物质主义
历史上,后文艺复兴时代科学的兴起,有助于散播物质主义的普遍信念---以为物质就是全部的实相。自然的所有现象,从行星运动到海潮涨落,都能以清楚明白的自然法则,理性地解释。完全不需要神的介入。即使是有感觉的生物(有情众生)的起源,都可以用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来「解释」。
有些人试图延伸这个理论,说明生命的最简单形式--原生质,是可以由无生命的碳氮化合物在适当状况下所形成的---藉此推翻了千百年来有关上帝存在的争论。甚至有人想要解释意识和思考是来自大脑皮质神经节细胞的作用。上一世纪的科学家们坚定地主张,以几十个元素和半打的基本作用力来解释宇宙的所有现象,应该是有可能的。7 难怪对今日的大多数人而言,科学方法就等同信仰物质主义,信仰知性的全能,而将任何有关「升华知性」的建议都视为是不科学的。
然而,这种看法已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新的科学发展,像相对论、量子力学,正为我们的自然常识带来重大的改变。过去二十年来写出了许多启蒙的书籍,说明这种转变的不同面向。在此仅指出其中与我们讨论最相关的几点。
物质的根本本质
科学家探求物质的基本结构,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所谓的「基本粒子」所构造而成,而这些基本粒子包含有电子、质子、中子等等。这种研究显示出原子的直观模式很类似行星系统---在广大真空的中心,有一个颇具重量的原子核(包含中子与质子),而微小的电子则以高速绕着原子核运行。很自然的,这些基本粒子尽管极为微小---就好像一束射入屋内的阳光中所见的灰尘微粒---开始时仍被认为与典型的粒子差不多。然而,许多发现已强烈动摇了对这个看法的信念。实验显示这些粒子能够藉由能量而「产生」出来,也能「消失」掉而变化成为能量,正如同爱因斯坦的质能互换理论所预测。8 这种看法与我们对『质量』属于物体的常识,大相径庭,但却与古代大师们的洞见相吻合:「没有从事者,只有行为…存在的是途径,而非行走其中的旅人」。9
就算科学界可能也要再花上许多年,才能完全明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义涵。直到今日还常有人引述闵可夫斯基(Minkowski)的言论:「空间本身与时间本身,都只不过是四度时空连续体的投影,而这时空连续体是一个独立的实相。」10我们无法理解,因为对这四度时空连续体而言,我们并没有直接感知或直觉的经验。但显然我们以绝对时空的常识观点为基础﹐所形成对世界的认知是错误的。这种情形就好像柏拉图理想国中囚犯的错误观点,因为在囚犯居住在地下洞穴内,从未看过墙上影子以外的东西,而误以为这些影子是真实的。
要经历这种独立的实相,显然一定要超越感官,走出「视觉的监狱」。这种说法在古代典籍中不断重复,但却被十九世纪的科学家诅咒。正如Fritjof Capra引述Swami Vivekananda所说,这种相对论物理学中的时空,就是东方圣哲们的绝对观:「时间,空间与因果就好比是玻璃—我们透过玻璃而看到「绝对」。但是在「绝对」之中,既无时间,亦无空间或因果关系。」11这种观念因而使古代圣哲们的看法成了科学权威(这或许对怀疑论者是有必要的)。他们直接经历了超然的实相(transcendent reality)后宣称:「弟兄们,没有出生,没有成长,没有做为,没有合成(There is, brethren, an unborn, a not-become, a not-made, not compounded.)。」12
明暸「实相」
这些基本粒子另一个令人惊讶且违反所有传统解释的特性,是它们能在某些实验情境下,展现出“波”与“粒子”的特性。
因此这些基本粒子似乎并不具有任何内在的本质,也没有本质在等待追根究底的观察者来揭露。如同柯普拉(Capra)所下的结论:
‧我思考如何观测电子的决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电子的特性。如果我问一个粒子的问题,它就会给我一个粒子的答案。如果我问一个波的问题,它就会给我一个波的答案。因此电子并不具有独立于我的心之外的客观特性。13
依据James Jeans爵士的发扬,我们可以说:
‧ 宇宙变得较类似一个巨大的思想,而非一台巨大的机器。心不再看来像物质世界的闯入者…而是…好像物质世界的创造者与主宰者---当然这不是指我们个人的心,而是原子以思想形式存在的心﹝the Mind﹞,我们个人的心便生自原子。14
若要对究竟实相的本质有任何进一步的了解,显然必需去研究微妙的内心层面---自我分析,而非分析周遭的世界---此时科学与法便融合在一起了。
根据以上的描述,要对这些基本粒子建立一种直观的物理模式,很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感官同时只能侦测到一种特性,粒子运动或波的运动--仅仅只能是这两者其中的一种而已;粒子的特性是物体在空间中运动,有一个局部化而且明确轨迹,波的特性则是介质〔medium〕的运动。这点体认构成量子力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原理:波尔(Niels Bohr)所提出的互补原理(the Principle of Complementarity)。那就是说,在任何极微粒子的实验中,观察者所观察得到的资讯并非这个粒子本身的特性,而是这个粒子在某种特殊情境之下的特性--这特殊情境包含了做实验所用的测量仪器等等。在某种特定情境下所得到的资讯,应可以作为在不同实验情境下所得到资讯的补充。特定实验情境之下所得的例证不可以单独解释,而必须视为我们所观察研究的单一实相的许多(互补的)面其中之ㄧ。15
这个原理的社会和哲学意涵很深。它支持古代大师们的洞见,认为我们想藉由感官来研究物质以理解“实相”,就好像五个瞎子以手摸象,想要了解大象。这样得来的例证永远不能整合成真正的全貌。很显然,要明暸物质 “实相”,就必须用其它方式来收集知识---如古代圣人说的aparoksanubhuti,直接的经验。
在社会层面上,这个互补原理指出,互不相容的看法,有可能来自同一个“实相”。智慧就在于将它们视为互补。在现今的时代,“表相”往往带来无休无止的冲突,互补原理就是最需要的和谐讯息。其实波尔热切地盼望互补原理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学校教育中。
新世界观
其它门科学,如生物、心理学、化学、神经科学等等,都已有长足的发展。这些科学都显现出一个驳斥物质主义的新世界观,与往昔东方圣哲们看法一致。事实上,这些圣哲们的许多洞见,由于来自于超凡的经验,一般大众仍无法明白;但今日有了这些科学事证,也就比较能了解。
这种基本洞见很难用我们对自然的一般看法来领会,其中一例是anatta---无我。然而,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物质的基本建构并非一个“存在体”(being),而是能量的显现,它基本上是一个“变成”的过程。这种主张似乎较有道理。就是这个看似坚实的身体﹐「我的身体」,产生出对个体的顽强错觉。现代生物学家指出﹐一个人身体中大约有1028个原子,而其中百分之九十八的原子每一年都被周遭的原子所替换---从土壤、树木、动物…事实上是所有的生命与非生命体来的原子所替换。因此,显然不能说个人实体是局限存在于时空之中;我们都是生物舞蹈的参与者。16「每个原子都属于我也同样的属于你」---美国诗人惠特曼清楚的看见这个科学事实。
分子生物学将我们的个体性与基因的独特性联结。但同样的,在此保持不变的并不是基因的内容(stuff),而是基因的形态(pattern)---成千上万个别的碳、氢、氧及其它的组成原子,不断与周遭的原子互换。16 所以即使是在核心的分子生物学看法下,我们的个体性仍是一个非物质的「实体」,由各种不稳定分子排列成的抽象形式。再加上量子层次的基本互连作用,以及Heisenberg的测不准原理所主张的--要找出任何基本粒子的绝对精确位置是不可能的。将前述理论一同考虑时,我们不得不同意柯普拉(Capra)的话:
量子场被视为最基本的物理实体,一个在空间内无处不在的连续介质。粒子不过是量子场中的局部凝缩,是这凝缩的来来去去,因此并不具个体的性质,而是消融于整个量子场之中。17
这个量子场显然是一…
《法与科学(P· L· Dhar 教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