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像其它的現代科技,內觀具有科學基礎,很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它的結果就在當下,很容易借著個人經驗去證實。Ehi passiko, Ehi passiko (來試看看,來試看看),是佛陀經常重複的話。這種靜坐不須儀式、典禮、教條、或信念。就像學習任何其它的科技技術,不論一個人的階級、信念、宗教信仰或國籍,只要有系統的練習都能學會。
雖然內觀最重要的目標是淨化內心的渣滓,它並非只是用來洗淨心靈上的塵埃,用完後就丟在洗衣房的清潔劑。它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修行者在愈加深入培養出對人類生存基本特性的洞察力之後,所自然散發的香氣。它是一種不論在失敗還是勝利,贊美還是批評,走下坡的健康還是上升的物價,都能平靜過生活的藝術。它不是壓抑,而是超越感官引誘的藝術。隨著修習的熟練,人自然培養出對生命基本法則的深刻洞察力,而變得和諧。人在法中變得茁壯。
科學與物質主義
曆史上,後文藝複興時代科學的興起,有助于散播物質主義的普遍信念---以爲物質就是全部的實相。自然的所有現象,從行星運動到海潮漲落,都能以清楚明白的自然法則,理性地解釋。完全不需要神的介入。即使是有感覺的生物(有情衆生)的起源,都可以用達爾文進化論爲基礎來「解釋」。
有些人試圖延伸這個理論,說明生命的最簡單形式--原生質,是可以由無生命的碳氮化合物在適當狀況下所形成的---藉此推翻了千百年來有關上帝存在的爭論。甚至有人想要解釋意識和思考是來自大腦皮質神經節細胞的作用。上一世紀的科學家們堅定地主張,以幾十個元素和半打的基本作用力來解釋宇宙的所有現象,應該是有可能的。7 難怪對今日的大多數人而言,科學方法就等同信仰物質主義,信仰知性的全能,而將任何有關「升華知性」的建議都視爲是不科學的。
然而,這種看法已經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經曆了很大的改變。新的科學發展,像相對論、量子力學,正爲我們的自然常識帶來重大的改變。過去二十年來寫出了許多啓蒙的書籍,說明這種轉變的不同面向。在此僅指出其中與我們討論最相關的幾點。
物質的根本本質
科學家探求物質的基本結構,認爲所有的物質都是由所謂的「基本粒子」所構造而成,而這些基本粒子包含有電子、質子、中子等等。這種研究顯示出原子的直觀模式很類似行星系統---在廣大真空的中心,有一個頗具重量的原子核(包含中子與質子),而微小的電子則以高速繞著原子核運行。很自然的,這些基本粒子盡管極爲微小---就好像一束射入屋內的陽光中所見的灰塵微粒---開始時仍被認爲與典型的粒子差不多。然而,許多發現已強烈動搖了對這個看法的信念。實驗顯示這些粒子能夠藉由能量而「産生」出來,也能「消失」掉而變化成爲能量,正如同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理論所預測。8 這種看法與我們對『質量』屬于物體的常識,大相徑庭,但卻與古代大師們的洞見相吻合:「沒有從事者,只有行爲…存在的是途徑,而非行走其中的旅人」。9
就算科學界可能也要再花上許多年,才能完全明了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哲學義涵。直到今日還常有人引述闵可夫斯基(Minkowski)的言論:「空間本身與時間本身,都只不過是四度時空連續體的投影,而這時空連續體是一個獨立的實相。」10我們無法理解,因爲對這四度時空連續體而言,我們並沒有直接感知或直覺的經驗。但顯然我們以絕對時空的常識觀點爲基礎﹐所形成對世界的認知是錯誤的。這種情形就好像柏拉圖理想國中囚犯的錯誤觀點,因爲在囚犯居住在地下洞穴內,從未看過牆上影子以外的東西,而誤以爲這些影子是真實的。
要經曆這種獨立的實相,顯然一定要超越感官,走出「視覺的監獄」。這種說法在古代典籍中不斷重複,但卻被十九世紀的科學家詛咒。正如Fritjof Capra引述Swami Vivekananda所說,這種相對論物理學中的時空,就是東方聖哲們的絕對觀:「時間,空間與因果就好比是玻璃—我們透過玻璃而看到「絕對」。但是在「絕對」之中,既無時間,亦無空間或因果關系。」11這種觀念因而使古代聖哲們的看法成了科學權威(這或許對懷疑論者是有必要的)。他們直接經曆了超然的實相(transcendent reality)後宣稱:「弟兄們,沒有出生,沒有成長,沒有做爲,沒有合成(There is, brethren, an unborn, a not-become, a not-made, not compounded.)。」12
明暸「實相」
這些基本粒子另一個令人驚訝且違反所有傳統解釋的特性,是它們能在某些實驗情境下,展現出“波”與“粒子”的特性。
因此這些基本粒子似乎並不具有任何內在的本質,也沒有本質在等待追根究底的觀察者來揭露。如同柯普拉(Capra)所下的結論:
‧我思考如何觀測電子的決定,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電子的特性。如果我問一個粒子的問題,它就會給我一個粒子的答案。如果我問一個波的問題,它就會給我一個波的答案。因此電子並不具有獨立于我的心之外的客觀特性。13
依據James Jeans爵士的發揚,我們可以說:
‧ 宇宙變得較類似一個巨大的思想,而非一臺巨大的機器。心不再看來像物質世界的闖入者…而是…好像物質世界的創造者與主宰者---當然這不是指我們個人的心,而是原子以思想形式存在的心﹝the Mind﹞,我們個人的心便生自原子。14
若要對究竟實相的本質有任何進一步的了解,顯然必需去研究微妙的內心層面---自我分析,而非分析周遭的世界---此時科學與法便融合在一起了。
根據以上的描述,要對這些基本粒子建立一種直觀的物理模式,很顯然也是不可能的。因爲我們的感官同時只能偵測到一種特性,粒子運動或波的運動--僅僅只能是這兩者其中的一種而已;粒子的特性是物體在空間中運動,有一個局部化而且明確軌迹,波的特性則是介質〔medium〕的運動。這點體認構成量子力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原理:波爾(Niels Bohr)所提出的互補原理(the Principle of Complementarity)。那就是說,在任何極微粒子的實驗中,觀察者所觀察得到的資訊並非這個粒子本身的特性,而是這個粒子在某種特殊情境之下的特性--這特殊情境包含了做實驗所用的測量儀器等等。在某種特定情境下所得到的資訊,應可以作爲在不同實驗情境下所得到資訊的補充。特定實驗情境之下所得的例證不可以單獨解釋,而必須視爲我們所觀察研究的單一實相的許多(互補的)面其中之ㄧ。15
這個原理的社會和哲學意涵很深。它支持古代大師們的洞見,認爲我們想藉由感官來研究物質以理解“實相”,就好像五個瞎子以手摸象,想要了解大象。這樣得來的例證永遠不能整合成真正的全貌。很顯然,要明暸物質 “實相”,就必須用其它方式來收集知識---如古代聖人說的aparoksanubhuti,直接的經驗。
在社會層面上,這個互補原理指出,互不相容的看法,有可能來自同一個“實相”。智慧就在于將它們視爲互補。在現今的時代,“表相”往往帶來無休無止的沖突,互補原理就是最需要的和諧訊息。其實波爾熱切地盼望互補原理能夠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學校教育中。
新世界觀
其它門科學,如生物、心理學、化學、神經科學等等,都已有長足的發展。這些科學都顯現出一個駁斥物質主義的新世界觀,與往昔東方聖哲們看法一致。事實上,這些聖哲們的許多洞見,由于來自于超凡的經驗,一般大衆仍無法明白;但今日有了這些科學事證,也就比較能了解。
這種基本洞見很難用我們對自然的一般看法來領會,其中一例是anatta---無我。然而,現代科學告訴我們,物質的基本建構並非一個“存在體”(being),而是能量的顯現,它基本上是一個“變成”的過程。這種主張似乎較有道理。就是這個看似堅實的身體﹐「我的身體」,産生出對個體的頑強錯覺。現代生物學家指出﹐一個人身體中大約有1028個原子,而其中百分之九十八的原子每一年都被周遭的原子所替換---從土壤、樹木、動物…事實上是所有的生命與非生命體來的原子所替換。因此,顯然不能說個人實體是局限存在于時空之中;我們都是生物舞蹈的參與者。16「每個原子都屬于我也同樣的屬于你」---美國詩人惠特曼清楚的看見這個科學事實。
分子生物學將我們的個體性與基因的獨特性聯結。但同樣的,在此保持不變的並不是基因的內容(stuff),而是基因的形態(pattern)---成千上萬個別的碳、氫、氧及其它的組成原子,不斷與周遭的原子互換。16 所以即使是在核心的分子生物學看法下,我們的個體性仍是一個非物質的「實體」,由各種不穩定分子排列成的抽象形式。再加上量子層次的基本互連作用,以及Heisenberg的測不准原理所主張的--要找出任何基本粒子的絕對精確位置是不可能的。將前述理論一同考慮時,我們不得不同意柯普拉(Capra)的話:
量子場被視爲最基本的物理實體,一個在空間內無處不在的連續介質。粒子不過是量子場中的局部凝縮,是這凝縮的來來去去,因此並不具個體的性質,而是消融于整個量子場之中。17
這個量子場顯然是一…
《法與科學(P· L· Dhar 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